对于是提供有效的劳务,还是无效的劳务或规范的劳务,其特点是:(a)下属在生产一项政策时要么有效率要么无效率, 不可能两样都生产;(b)有效率的与无效率的行为都有风险:(c)当下属有效率时,主管人为其不规范劳务制度报酬,当下属 无效率时,下属从所提供的不规范劳务中自取报酬。 (3)不规范劳务数量的选择 至于提供多少数量的不规范劳务,只要找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即可 4.信任信任理论构成布雷顿——温布托模型的又一个要素。关于这一理论的内容,他们指出,我们必须提供并寻求 回答如下:(1)为什么有些产权由信任而不是由法律支持?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官僚网络中交易的商品与劳务很难 度量,所以很难建立有法律强制实行效力的契约;第二个原因是官僚网络中的交易类似于实物交换,缴获与付款在时间错开, 供求双方形成一种贷款式的信用关系,在这些情况下,产权契约难以实施:(2)个人如何生产与积累信任?信任是交易双方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它产生于不断的交易之中。(3)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积累的信任的均衡数量是什 么?(4)网络的删减会如何影响一个局机构产出的生产成本?——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不是很重要,这里直接转到第五个问题 (5)信任对诸如外在性、道德危险,有条件契约之类的现象的影响是什么?在类似于市场的官僚网络中,交易的前提是以信 任为基础的产权关系,信任使得上述因素不致于引发市场失灵。从这一点而言,布雷顿和温托布还是认为官僚主义机构并不 必然无效率,这与尼斯坎南的结论有区别 5.竟争 (1)竞争官僚机构有没有竞争,有没有效率,可依据三个标准判断:官僚在各机构间的流动性:评估官僚表现的难易 程度:主管单位撤换不称职官僚的刺激强度。 官僚网络中的竞争采取三中形式:官僚在局里为工作或正式地位而竞争:官僚在信任关系的网络中为地位与成员资格 而竞争;网络之间与官僚机构之间为资源与权限的分配而竞争。 (2)官僚间的竞争布雷顿与温托布认为,在存在着竞争的条件下,官僚的选择仍然存在,也仍然影响成本,但官僚的租 金会减少乃至消失一一竞争完全时就消失,竞争不完全时则减少但不会消失而依然存在。 (3)局之间与网络之间的竞争 布雷顿与温托布关于竞争分析的结论是,竞争并未消除选择行为,因此应依赖于主管人的监督、重组与管制来消除官 僚对无效率行为的选择 (四)投入偏好与财政节余利用 1.奥热霍夫斯基的理论 奥热霍夫斯基的观点是,官僚通过雇佣更多的职员来使用财政节余。通过模型分析,奥热霍夫斯基的结论是,为了获 得最大效用,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之比不得等于其价格之比,既不得等于利息率与工资之比。同时,从比较静态学的角度 看,奥热霍夫斯基认为,资本价格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对资本—一劳动比例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2.皮科克的理论 皮科克认为,奥热霍夫斯基的理论相对尼斯坎南模型而言确实是一个进展,但是未抓住官僚所具有的两个广泛公认 特性:谨慎与懒惰 皮科克的推论是:(a)在劳动投入成本即薪水既定时,官僚对劳动的需求即职员雇佣受到最大预算规模的限制:(b)当 职员增加提高管理难度与强度、减少工间闲暇,导致官僚效用损失时,产量的扩张受到此效用损失的限制:(c)产量水平低 于完全竞争时应有的产量,因而生产缺乏配置资源:(d)工间闲暇与财政节余过量,因而官僚机构运行缺乏生产效率或技术 效率 (五)官僚机构主办人与官僚的关系问题 1.早期的双边垄断理论 (1)尼斯坎南的观点 在尼斯坎南的理论中,官僚机构与主办人的关系是一个双边垄断关系,前者的预算资金来自后者的财政拨款,最终来 源于税收。 (2)布雷顿等人对尼斯坎南观点的反应 布雷顿与温托布虽然也低估了主办人在官僚机构中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还是认为主办人或立法机构并非如尼斯坎南 而言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米格与布朗热和奧热霍夫斯基基本上接受了尼斯坎南的结论,米勒则对他们都进行了批评 2.委托人—一—代理人理论
6 对于是提供有效的劳务,还是无效的劳务或规范的劳务,其特点是:(a)下属在生产一项政策时要么有效率要么无效率, 不可能两样都生产;(b)有效率的与无效率的行为都有风险;(c)当下属有效率时,主管人为其不规范劳务制度报酬,当下属 无效率时,下属从所提供的不规范劳务中自取报酬。 (3)不规范劳务数量的选择 至于提供多少数量的不规范劳务,只要找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即可。 4.信任 信任理论构成布雷顿——温布托模型的又一个要素。关于这一理论的内容,他们指出,我们必须提供并寻求 回答如下:(1)为什么有些产权由信任而不是由法律支持?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官僚网络中交易的商品与劳务很难 度量,所以很难建立有法律强制实行效力的契约;第二个原因是官僚网络中的交易类似于实物交换,缴获与付款在时间错开, 供求双方形成一种贷款式的信用关系,在这些情况下,产权契约难以实施;(2)个人如何生产与积累信任?信任是交易双方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它产生于不断的交易之中。(3)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积累的信任的均衡数量是什 么?(4)网络的删减会如何影响一个局机构产出的生产成本?——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不是很重要,这里直接转到第五个问题。 (5)信任对诸如外在性、道德危险,有条件契约之类的现象的影响是什么?在类似于市场的官僚网络中,交易的前提是以信 任为基础的产权关系,信任使得上述因素不致于引发市场失灵。从这一点而言,布雷顿和温托布还是认为官僚主义机构并不 必然无效率,这与尼斯坎南的结论有区别。 5.竞争 (1)竞争 官僚机构有没有竞争,有没有效率,可依据三个标准判断:官僚在各机构间的流动性;评估官僚表现的难易 程度;主管单位撤换不称职官僚的刺激强度。 官僚网络中的竞争采取三中形式:官僚在局里为工作或正式地位而竞争;官僚在信任关系的网络中为地位与成员资格 而竞争;网络之间与官僚机构之间为资源与权限的分配而竞争。 (2)官僚间的竞争 布雷顿与温托布认为,在存在着竞争的条件下,官僚的选择仍然存在,也仍然影响成本,但官僚的租 金会减少乃至消失——竞争完全时就消失,竞争不完全时则减少但不会消失而依然存在。 (3)局之间与网络之间的竞争 布雷顿与温托布关于竞争分析的结论是,竞争并未消除选择行为,因此应依赖于主管人的监督、重组与管制来消除官 僚对无效率行为的选择。 (四)投入偏好与财政节余利用 1.奥热霍夫斯基的理论 奥热霍夫斯基的观点是,官僚通过雇佣更多的职员来使用财政节余。通过模型分析,奥热霍夫斯基的结论是,为了获 得最大效用,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之比不得等于其价格之比,既不得等于利息率与工资之比。同时,从比较静态学的角度 看,奥热霍夫斯基认为,资本价格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对资本——劳动比例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2.皮科克的理论 皮科克认为,奥热霍夫斯基的理论相对尼斯坎南模型而言确实是一个进展,但是未抓住官僚所具有的两个广泛公认的 特性:谨慎与懒惰。 皮科克的推论是:(a)在劳动投入成本即薪水既定时,官僚对劳动的需求即职员雇佣受到最大预算规模的限制;(b)当 职员增加提高管理难度与强度、减少工间闲暇,导致官僚效用损失时,产量的扩张受到此效用损失的限制;(c)产量水平低 于完全竞争时应有的产量,因而生产缺乏配置资源;(d)工间闲暇与财政节余过量,因而官僚机构运行缺乏生产效率或技术 效率。 (五)官僚机构主办人与官僚的关系问题 1.早期的双边垄断理论 (1)尼斯坎南的观点 在尼斯坎南的理论中,官僚机构与主办人的关系是一个双边垄断关系,前者的预算资金来自后者的财政拨款,最终来 源于税收。 (2)布雷顿等人对尼斯坎南观点的反应 布雷顿与温托布虽然也低估了主办人在官僚机构中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还是认为主办人或立法机构并非如尼斯坎南 而言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米格与布朗热和奥热霍夫斯基基本上接受了尼斯坎南的结论,米勒则对他们都进行了批评。 2.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布雷顿与温托布认为,在官僚机构(包括私人公司)中产权不能由法律职称与维护,只能借助于信仼关系维持,因而 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着的只是信任网络。而近期的一些理论扭转了这一趋势,注意到官僚机构中产权的存 在以及主管人与官僚主义之间存在着的以产权于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 在分析官僚机构中的主管人一官僚关系时注重产权的存在,这明显地是受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阿尔钦与德姆塞茨提出 以产权为基础的厂商理论的影响。 在官僚机构中,委托人为立法机构或其代表的选民,代理人是各局行政长官。由于种种原因,官僚机构中委托人与代 理人的关系面临很多的问题。 但是,尽管有诸多困难,官僚机构中也还是存在着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有效方式。 (六)官僚机构的效率、增长与改革 1.官僚机构的效率 (1)效率的含义与种类 综合起来看,公共选择文献对官僚机构效率的分析,区分了配置效率与X-效率两个概念 (2)配置无效率的原因 对于官僚机构而言,配置效率的低下主要起因于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与需求显示方式 (3)X-无效率的原因 官僚机构往往不可能安全实现既定目标,从而供给方面产生X-无效率,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官僚机构的目标 很笼统,很抽象,难以度量,因而必须设置具体化的中间目标或操作性目标,以供官僚机构在运转实奉为准则。但是,操作 目标只是正式目标的近似代替,实现操作目标只能以为着次优而不是最优,因而以为着X-无效率。另一个原因是目标的冲 突 从供给方面看,官僚机构的X一无效率也起因于公共产出的难于定义与度量:既难于从物质形态上,也难于从价值形 态上度量。 此外,导致X一无效率的原因还有交易成本高与信息传递有损耗等原因 2.官僚机构的增长 官僚机构的增长无论是表现在规模的绝对扩大,还是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上升上,都是人们感受到的突出现 象。官僚杋枃增长也许有客观需要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朝需要过度増长。官僚机构规模过大与增长过快,实际上以为着官 僚机构效率的境地,这主要是指配置效率的降低 3.官僚机构的改革 从各种文献看,无论是公共选择理论还是组织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等,都指出优化官僚机构运行的最基本方法,是强 化官僚机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 改进官僚机构的第二种方法是,改进其运行方式与组织形式,这是尼斯坎南提出的,目的是抑制其扩大预算从而扩大 部门规模的倾向。 六立宪与宪法约束——宪制经济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中研究制宪与修宪的理论,叫做立宪经济或宪制经济学。 (一)宪制经济学概述 1.何谓宪制经济学 宪制经济理论要研究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货币权力与管制权力 2.思想先驱与代表人物 宪制经济理论有独特的思想渊源。维克塞尔、斯密和美国的缔造者的思想,构成了现代宪制理论的三个来源。 宪制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任务为布坎南、塔洛克和瓦格纳等人,其中坎南与塔洛克合著的《同意的计算》既是公共选择论的 经典之作,也是宪制经济理论的基石 )宪法的经济理论 1.最优决策规则的选择:宪法的一般经济理论 2.宪制政府理论 (1)宪法秩序的起因与性质 集体活动赖以进行的制度结构是与无政府状态迥异的宪法秩序 宪法秩序体现为建立在一致同意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互利条约或协定,其目的在于促进增加总财富的交易行为对减
7 布雷顿与温托布认为,在官僚机构(包括私人公司)中产权不能由法律职称与维护,只能借助于信任关系维持,因而 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着的只是信任网络。而近期的一些理论扭转了这一趋势,注意到官僚机构中产权的存 在以及主管人与官僚主义之间存在着的以产权于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 在分析官僚机构中的主管人—官僚关系时注重产权的存在,这明显地是受到了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阿尔钦与德姆塞茨提出 的以产权为基础的厂商理论的影响。 在官僚机构中,委托人为立法机构或其代表的选民,代理人是各局行政长官。由于种种原因,官僚机构中委托人与代 理人的关系面临很多的问题。 但是,尽管有诸多困难,官僚机构中也还是存在着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有效方式。 (六)官僚机构的效率、增长与改革 1.官僚机构的效率 (1)效率的含义与种类 综合起来看,公共选择文献对官僚机构效率的分析,区分了配置效率与 X-效率两个概念。 (2)配置无效率的原因 对于官僚机构而言,配置效率的低下主要起因于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与需求显示方式。 (3)X-无效率的原因 官僚机构往往不可能安全实现既定目标,从而供给方面产生 X-无效率,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官僚机构的目标 很笼统,很抽象,难以度量,因而必须设置具体化的中间目标或操作性目标,以供官僚机构在运转实奉为准则。但是,操作 目标只是正式目标的近似代替,实现操作目标只能以为着次优而不是最优,因而以为着 X-无效率。另一个原因是目标的冲 突。 从供给方面看,官僚机构的 X—无效率也起因于公共产出的难于定义与度量:既难于从物质形态上,也难于从价值形 态上度量。 此外,导致 X—无效率的原因还有交易成本高与信息传递有损耗等原因。 2.官僚机构的增长 官僚机构的增长无论是表现在规模的绝对扩大,还是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上升上,都是人们感受到的突出现 象。官僚机构增长也许有客观需要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朝需要过度增长。官僚机构规模过大与增长过快,实际上以为着官 僚机构效率的境地,这主要是指配置效率的降低。 3.官僚机构的改革 从各种文献看,无论是公共选择理论还是组织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等,都指出优化官僚机构运行的最基本方法,是强 化官僚机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 改进官僚机构的第二种方法是,改进其运行方式与组织形式,这是尼斯坎南提出的,目的是抑制其扩大预算从而扩大 部门规模的倾向。 六 立宪与宪法约束——宪制经济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中研究制宪与修宪的理论,叫做立宪经济或宪制经济学。 (一)宪制经济学概述 1.何谓宪制经济学 宪制经济理论要研究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货币权力与管制权力。 2.思想先驱与代表人物 宪制经济理论有独特的思想渊源。维克塞尔、斯密和美国的缔造者的思想,构成了现代宪制理论的三个来源。 宪制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任务为布坎南、塔洛克和瓦格纳等人,其中坎南与塔洛克合著的《同意的计算》既是公共选择论的 经典之作,也是宪制经济理论的基石。 (二)宪法的经济理论 1.最优决策规则的选择:宪法的一般经济理论 2.宪制政府理论 (1)宪法秩序的起因与性质 集体活动赖以进行的制度结构是与无政府状态迥异的宪法秩序。 宪法秩序体现为建立在一致同意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互利条约或协定,其目的在于促进增加总财富的交易行为对减
少总财富的掠夺行为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利用各自的自然权力确保其福利改善的动机 (2)宪制政府的存在根据 为了维护宪制秩序,促进交易,戒除掠夺,必须建立带有强制性的政府完成护宪的任务,宪制政府因此存在 (3)宪制政府的性质与对政府的宪制约束 互相同意是通过市场进行的社会合作的中心性质,它也是宪制政府的中心属性 宪制政府是一个受到宪法约束的政府,它受到两中根本性约束:程序约束与文明约束。 3.政府的宪制约束失灵 在西方宪法中,确实存在着对政府行为的文明约束和程序约束,但问题是,程序约束太少,而文明约束又失效,因而 宪法不能控制政治当事人利用立法程序掠夺他人的活动。 4.规则与效率 (1)检验效率的标准与层次 在分析宪法规则的约束时,布坎南用主观主义过程和契约论的观点,以一致同意或资源交换为标准解释了效率的含义 同时,布坎南又区分了两个基本点层次的效率:规则约束下的交换效率与规则约束本身的效率 (2)交易成本的影响 布坎南具体分析了三种引起交易成本的因素:信心缺乏、搭便车行为和策略性交易。因此说明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并不 妨碍配置效率的实现,因而也并不存在政府干预人们交易的必要性 (3)布坎南与科斯的对比 布坎南的效率观点直接源于科斯定理,但又比科斯定理更进了一步。 5.规则与公平 (1)布坎南的观点 关于公平问题所存在的领域,布坎南强调,注意的焦点应该是限于市场过程本身的权力和所有权分配,而不是作为结 果的社会产品的最终分配 从上述公平的含义来判断分配结果,结论就很明确了。在布坎南看来,分配结果无非受四种因素的左右:选择、努力 运气和出身 (2)罗尔斯的观点 罗尔斯的公正观是契约论式的观点。罗尔斯指出,人们在建立规则时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平等意味着每人对未来 无知。人们在无知的面纱下一致同意选择的一套规则或体制,一定是公正的。罗尔斯指出,这种公正的规则或体制总是应满 足两项原则,第一项是平等自由原则,第二项是关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安排的,它又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 是两者的结合 (3)布坎南与罗尔斯的比较 大卫.雷斯曼指出了他们间的异同 6.宪法改革 (1)改革的原因与原则 在布刊南看来,立宪所顶之规则不应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规则改革的必要性还在于,根据公 共选择的分析,现代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这种失败的根源不在于政策内容本身,而在于新的政策制定的规定的规则 在于制度和政治方面。 (2)宪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宪法,强化宪法对政治的过程,宪制经济学也探讨了宪法改革的具体措施。他们提出了很多方案,但要旨都在 于:真正分权、程序约束,自行护宪 (三)宪制经济学的应用 1.收入分配 塔洛克指出,在已经存在再分配政策和转移制服方案的前提下,有些人已经对此作出行为调整,以力求从中获益,他 们成为记得利益者。尽管这些政策方案对他们的福利状况难有多少改进,但一旦撤销或减少,短期内于他们极为不利,于是 他们就形成该项政策的游说 2.预算赤字 布坎南与瓦格纳等人认为,预算赤字的产生是因为国会中的政治与总统顺从行政机关压力的结果。在出现财政幻觉的
8 少总财富的掠夺行为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利用各自的自然权力确保其福利改善的动机。 (2)宪制政府的存在根据 为了维护宪制秩序,促进交易,戒除掠夺,必须建立带有强制性的政府完成护宪的任务,宪制政府因此存在。 (3)宪制政府的性质与对政府的宪制约束 互相同意是通过市场进行的社会合作的中心性质,它也是宪制政府的中心属性。 宪制政府是一个受到宪法约束的政府,它受到两中根本性约束:程序约束与文明约束。 3.政府的宪制约束失灵 在西方宪法中,确实存在着对政府行为的文明约束和程序约束,但问题是,程序约束太少,而文明约束又失效,因而 宪法不能控制政治当事人利用立法程序掠夺他人的活动。 4.规则与效率 (1)检验效率的标准与层次 在分析宪法规则的约束时,布坎南用主观主义过程和契约论的观点,以一致同意或资源交换为标准解释了效率的含义。 同时,布坎南又区分了两个基本点层次的效率:规则约束下的交换效率与规则约束本身的效率。 (2)交易成本的影响 布坎南具体分析了三种引起交易成本的因素:信心缺乏、搭便车行为和策略性交易。因此说明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并不 妨碍配置效率的实现,因而也并不存在政府干预人们交易的必要性。 (3)布坎南与科斯的对比 布坎南的效率观点直接源于科斯定理,但又比科斯定理更进了一步。 5.规则与公平 (1)布坎南的观点 关于公平问题所存在的领域,布坎南强调,注意的焦点应该是限于市场过程本身的权力和所有权分配,而不是作为结 果的社会产品的最终分配。 从上述公平的含义来判断分配结果,结论就很明确了。在布坎南看来,分配结果无非受四种因素的左右:选择、努力、 运气和出身。 (2)罗尔斯的观点 罗尔斯的公正观是契约论式的观点。罗尔斯指出,人们在建立规则时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平等意味着每人对未来 无知。人们在无知的面纱下一致同意选择的一套规则或体制,一定是公正的。罗尔斯指出,这种公正的规则或体制总是应满 足两项原则,第一项是平等自由原则,第二项是关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安排的,它又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 是两者的结合。 (3)布坎南与罗尔斯的比较 大卫.雷斯曼指出了他们间的异同。 6.宪法改革 (1)改革的原因与原则 在布刊南看来,立宪所顶之规则不应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规则改革的必要性还在于,根据公 共选择的分析,现代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这种失败的根源不在于政策内容本身,而在于新的政策制定的规定的规则, 在于制度和政治方面。 (2)宪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宪法,强化宪法对政治的过程,宪制经济学也探讨了宪法改革的具体措施。他们提出了很多方案,但要旨都在 于:真正分权、程序约束,自行护宪。 (三)宪制经济学的应用 1.收入分配 塔洛克指出,在已经存在再分配政策和转移制服方案的前提下,有些人已经对此作出行为调整,以力求从中获益,他 们成为记得利益者。尽管这些政策方案对他们的福利状况难有多少改进,但一旦撤销或减少,短期内于他们极为不利,于是 他们就形成该项政策的游说。 2.预算赤字 布坎南与瓦格纳等人认为,预算赤字的产生是因为国会中的政治与总统顺从行政机关压力的结果。在出现财政幻觉的
情况下,政治家们、选民们,甚至官僚和特殊利益集团也支持预算赤字。因此,也许每人都认识到财政赤字不好,又都会不 由自主地赞成赤字 3.公债 布坎南认为,举债会减少一国的资本存量。无论是征收资本税偿债,还是举新债偿旧债,对一过资本净值都不会产生 什么影响。公债破坏资本,因而严加限制。但是先行的立法程序不能有效地减少公债。因此,布坎南认为,约见公债需要制 定宪法上的限制规则,约束政治家的财政活动 (四)经济政策立宪 1.经济政策宪法的必要性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制度变革与宪法变革,而不在于政治决策人是否有更多的信息,是否 更有公心,是否有掌握先进经济科学的经济顾问。这就要求有合理的宪法规则约束经济政策的制定 2.货币宪法论 (1)货币宪法目标:货币单位价值的可预期性 (2)实现货币宪法目标的方法:管理货币体制与自发货币体制 3.财政宪法论1:布坎南的观点 (1)财政立宪 财政立宪的观点要从立宪的角度说明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是合理的。其基本观点是,财政体制的税收与支出两方面应采 取不同的决策方法,公共支出中包括构成与规模的决策要在财政决策的日常运行过程之前的立宪阶段作出,且一旦确定就应 相对稳定,能够为今后的所有公共支出内容与数量筹资。因而财政立宪主要是指税收立宪,西方现行财政体制也大致如此 (2)税制选择 财政立宪设计到税制即税收结构的选择,税制选择中关键在于决定税收节后的决策过程是否全面反映了被赋予相同权 力的各个个人的偏好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税制选择必须以不确定性为前提在立宪阶段确定。合理公正的税收结构应包 括通行税、累进税和间接税。 (3)平衡预算 在预算原则上,布坎南主张保持预算平衡,并且要以宪法的形式确保其实现 (4)税收支出的限制 布坎南指出,美国,政府财政部门的税收与支出必须予以限制,但这种限制不应是具体的逐一限制,而是立宪限制 表现在程序限制和数量限制两种方法。 4.财政宪法论2:尼斯坎南的观点 尼斯坎南主张的财政宪法规则的修改如下: 第一条,国会可以只利用每个议员2/3票数的批准来增加对国会公债的限制 第二条,任何议案要征收新税,或增加政府税收的税率,只有经每个议院2/3议员批准方可成为法律 第三条,上述两条休整将在任何宣战生效的财政年度暂停执行 第四条,此修正案应在批准后的第二财政年度开始生效。 尼斯坎南之所以强调对公债与税率的控制,是为了避免对预算总量的支出、税收、赤字等的投票,,因为这些变量的 设计易于出现聚集误差与预期失误,同时易于一起更大的争论 5.国家的作用 布坎南为国家限定了两种作用:生产性国家与保护性国家 供给学派( Supply- Side economics) 供给学派的 20世纪3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经济学说在20世纪的第一次革命,它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基本内容的古 典经济学,以“有效需求不足“代替了“供给能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传统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也把战后出现的经济繁荣 完全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但是到了60年代末,尤其是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形势,凯恩斯主义对此已不能 加以解释。供给学派就是在美国经济滞胀中诞生的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 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提出减税、紧缩货币供给、减少
9 情况下,政治家们、选民们,甚至官僚和特殊利益集团也支持预算赤字。因此,也许每人都认识到财政赤字不好,又都会不 由自主地赞成赤字。 3.公债 布坎南认为,举债会减少一国的资本存量。无论是征收资本税偿债,还是举新债偿旧债,对一过资本净值都不会产生 什么影响。公债破坏资本,因而严加限制。但是先行的立法程序不能有效地减少公债。因此,布坎南认为,约见公债需要制 定宪法上的限制规则,约束政治家的财政活动。 (四)经济政策立宪 1.经济政策宪法的必要性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制度变革与宪法变革,而不在于政治决策人是否有更多的信息,是否 更有公心,是否有掌握先进经济科学的经济顾问。这就要求有合理的宪法规则约束经济政策的制定 2.货币宪法论 (1)货币宪法目标:货币单位价值的可预期性 (2)实现货币宪法目标的方法:管理货币体制与自发货币体制 3.财政宪法论 1:布坎南的观点 (1)财政立宪 财政立宪的观点要从立宪的角度说明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是合理的。其基本观点是,财政体制的税收与支出两方面应采 取不同的决策方法,公共支出中包括构成与规模的决策要在财政决策的日常运行过程之前的立宪阶段作出,且一旦确定就应 相对稳定,能够为今后的所有公共支出内容与数量筹资。因而财政立宪主要是指税收立宪,西方现行财政体制也大致如此。 (2)税制选择 财政立宪设计到税制即税收结构的选择,税制选择中关键在于决定税收节后的决策过程是否全面反映了被赋予相同权 力的各个个人的偏好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税制选择必须以不确定性为前提在立宪阶段确定。合理公正的税收结构应包 括通行税、累进税和间接税。 (3)平衡预算 在预算原则上,布坎南主张保持预算平衡,并且要以宪法的形式确保其实现。 (4)税收支出的限制 布坎南指出,美国,政府财政部门的税收与支出必须予以限制,但这种限制不应是具体的逐一限制,而是立宪限制, 表现在程序限制和数量限制两种方法。 4.财政宪法论 2:尼斯坎南的观点 尼斯坎南主张的财政宪法规则的修改如下: 第一条,国会可以只利用每个议员 2/3 票数的批准来增加对国会公债的限制。 第二条,任何议案要征收新税,或增加政府税收的税率,只有经每个议院 2/3 议员批准方可成为法律。 第三条,上述两条休整将在任何宣战生效的财政年度暂停执行。 第四条,此修正案应在批准后的第二财政年度开始生效。 尼斯坎南之所以强调对公债与税率的控制,是为了避免对预算总量的支出、税收、赤字等的投票,,因为这些变量的 设计易于出现聚集误差与预期失误,同时易于一起更大的争论。 5.国家的作用 布坎南为国家限定了两种作用:生产性国家与保护性国家 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 一、供给学派的兴起 20 世纪 30 年代末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经济学说在 20 世纪的第一次革命,它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基本内容的古 典经济学,以“有效需求不足“代替了“供给能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传统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也把战后出现的经济繁荣 完全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但是到了 60 年代末,尤其是 70 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形势,凯恩斯主义对此已不能 加以解释。供给学派就是在美国经济滞胀中诞生的。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 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提出减税、紧缩货币供给、减少
政府干预、削减政府支出等政策。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 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 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这一学派的政策主张在里根总统任职期间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复兴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并 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英美等国用于治理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济实践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成为西方经济 理论的第二次革命。 、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美国,供给学派存在着所谓“极端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之分。“极端的供给学派“又称“纯粹的供 给学派“或“激进的供给学派“。而且,由于其观点更鲜明、更富有特色,西方经济理论界又将“极端的供给学派“冠以“正 统的供给学派“之名。“温和的供给学派“也称为“传统的供给学派“,它与“极端的供给学派“的区别不在于其基本理论 和思想方面,而在于它们对各自政策主张的效果所持的预期和判断不同 1、“极端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现代“供给学派理论基本思想的,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德尔(又译芒德尔,1932- )。1971年,他就批评美国政府通过增税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而主张一方面应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 胀,另一方面应该实施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而减税之后,政府的税收未必减少,因而不一定会增加政府预算赤字。1974 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 货膨胀。而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当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阿瑟·拉弗(1941 )。他提岀的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拉弗曲线“形象的解释了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成为供给学派的思想精 髓。其他代表人物有《华尔街日报》副主编、综合经济分析公司总经理裘德·万尼斯基,乔治顿大学教授、里根政府财政部 经济政策助理部长保罗·克雷·罗伯茨,美国国际经济政策硏究中心项目主仼、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硏究员乔治·吉尔德 另外还有杰克·肯普等。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 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罗伯茨的《供应学派革命》影响也较大 2、“温和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温和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美国经济研究局主席、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 坦(1939- ),他强调要靠资本积累和倚赖市场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干预来减轻社会弊病:建议应使失业津贴也成为可征税对象 以便使领受者更积极地去寻找工作:鼓吹应把折旧放在代置成本基础上而不放在历史成本基础上,就能促进更大的资本积累 这样一些政策。他最出名的理论当属说明财政赤字水平对资本形成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费尔德斯坦曲线 代表作为《美国税收刺激、国民储蓄与资本积累》。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迈克尔·K·埃文斯等 三、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 1、拉弗曲线( LAFFER CURVE) 拉弗曲线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于是可以 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 如果税率为零,意味着人们可以获得生产的全部成果,政府的收益自然就为零。这样,政府对生产没有妨碍作用,生 产即可达到最大化。但是,由于税率为零,政府的收益也为零,政府就不可能存在。如果税率为100%,政府的收益仍为零, 这是因为由于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税,他们就不愿意再工作了。生产中断,自然“没有什么可供100%的税,因 此,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税率从0—100%,税收总额从零回归至零,这一结论,若用数学语言(或用几何图例)来描述 的话,它只能是上图的情形。其中,必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是随税率增加而增加的 而一旦税率再增加而越过这一转折点,政府的税收将随税率进一步增加而减少。在图中,高税率的A点和C点,分别与低税 率的B点和D点,为政府提供着相同的赋税收益。换句话说,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 收益减少,于是可以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 那么,政府的活动怎样才算合适或税率应确定在哪一点最恰当呢?万尼斯基在拉弗曲线中作了进一步说明。如果政府 将税率降到100%以下,如A点,生产将会恢复,政府也会获得部分收入。相应地,在图的下半部,当税率从0点提高到B 点,政府就会妨碍一部分生产,经济中的一些部门由于发现其边际收入亏损超过从经济中得到的好处,它“便会转而选择闲 暇“。但由于税率的提高,政府仍能获得一些收益。在上述两种情况下,“A点代表一个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产量,B点代 表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产量,然而两者为政府提供同等的收益“如果政府迸一步将税率从A点降到C点,产量将进一步扩张 政府收益也增加:而政府将税率从B点提髙到D点,政府的收益以同样的数额增加。只有在E点上,政府的收益和经济产量
10 政府干预、削减政府支出等政策。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 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 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这一学派的政策主张在里根总统任职期间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复兴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并 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英美等国用于治理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济实践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成为西方经济 学理论的第二次革命。 二、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美国,供给学派存在着所谓“极端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之分。“极端的供给学派“又称“纯粹的供 给学派“或“激进的供给学派“。而且,由于其观点更鲜明、更富有特色,西方经济理论界又将“极端的供给学派“冠以“正 统的供给学派“之名。“温和的供给学派“也称为“传统的供给学派“,它与“极端的供给学派“的区别不在于其基本理论 和思想方面,而在于它们对各自政策主张的效果所持的预期和判断不同。 1、“极端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现代“供给学派理论基本思想的,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德尔(又译芒德尔,1932- )。1971 年,他就批评美国政府通过增税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而主张一方面应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 胀,另一方面应该实施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而减税之后,政府的税收未必减少,因而不一定会增加政府预算赤字。1974 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 货膨胀。而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当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阿瑟·拉弗(1941- )。他提出的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拉弗曲线“形象的解释了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成为供给学派的思想精 髓。其他代表人物有《华尔街日报》副主编、综合经济分析公司总经理裘德·万尼斯基,乔治顿大学教授、里根政府财政部 经济政策助理部长保罗·克雷·罗伯茨,美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项目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乔治·吉尔德、 另外还有杰克·肯普等。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 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罗伯茨的《供应学派革命》影响也较大。 2、“温和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温和的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美国经济研究局主席、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 坦(1939- ),他强调要靠资本积累和倚赖市场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干预来减轻社会弊病;建议应使失业津贴也成为可征税对象, 以便使领受者更积极地去寻找工作;鼓吹应把折旧放在代置成本基础上而不放在历史成本基础上,就能促进更大的资本积累 这样一些政策。他最出名的理论当属说明财政赤字水平对资本形成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费尔德斯坦曲线“。 代表作为《美国税收刺激、国民储蓄与资本积累》。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迈克尔·K·埃文斯等。 三、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 1、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拉弗曲线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于是可以 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 如果税率为零,意味着人们可以获得生产的全部成果,政府的收益自然就为零。这样,政府对生产没有妨碍作用,生 产即可达到最大化。但是,由于税率为零,政府的收益也为零,政府就不可能存在。如果税率为 100%,政府的收益仍为零, 这是因为由于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税,他们就不愿意再工作了。生产中断,自然“没有什么可供 100%的税,因 此,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税率从 0—100%,税收总额从零回归至零,这一结论,若用数学语言(或用几何图例)来描述 的话,它只能是上图的情形。其中,必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是随税率增加而增加的, 而一旦税率再增加而越过这一转折点,政府的税收将随税率进一步增加而减少。在图中,高税率的 A 点和 C 点,分别与低税 率的 B 点和 D 点,为政府提供着相同的赋税收益。换句话说,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 收益减少,于是可以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 那么,政府的活动怎样才算合适或税率应确定在哪一点最恰当呢?万尼斯基在拉弗曲线中作了进一步说明。如果政府 将税率降到 100%以下,如 A 点,生产将会恢复,政府也会获得部分收入。相应地,在图的下半部,当税率从 0 点提高到 B 点,政府就会妨碍一部分生产,经济中的一些部门由于发现其边际收入亏损超过从经济中得到的好处,它“便会转而选择闲 暇“。但由于税率的提高,政府仍能获得一些收益。在上述两种情况下,“A 点代表一个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产量,B 点代 表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产量,然而两者为政府提供同等的收益“如果政府迸一步将税率从 A 点降到 C 点,产量将进一步扩张, 政府收益也增加;而政府将税率从 B 点提高到 D 点,政府的收益以同样的数额增加。只有在 E 点上,政府的收益和经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