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 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 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 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 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 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 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 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 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执 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 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 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 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 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 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 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 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 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 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 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怡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
2011 届高考专题练习: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 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 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 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 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 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 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 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 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 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 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 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 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 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 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 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 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 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 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 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
“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晩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 是,持敬要求专心—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 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 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 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 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 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 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 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 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 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 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 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 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 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 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 然’,怡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 “恭”已是“貌合神离”了
“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 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 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 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 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 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 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 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 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 “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 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 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 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 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 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 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 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 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 “恭”已是“貌合神离”了
答案:C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溶易受到后天各种欲 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 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墼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意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 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井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 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 “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 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 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 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 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答案:B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 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 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高,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 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 生出轻慢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 中“执虚如执盈,入虛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 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 更不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C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 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 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 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 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 “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 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 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 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 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 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 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答案:B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 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 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 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 生出轻慢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 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 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 更不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我在杂志社工作,所以我以为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每天在手,多种内参应接不暇, 更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天下大事真可谓无所不知了。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 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亳不留情地剥 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 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 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 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 其他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装更必要、更有 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 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 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如今的信息爆炸,90%可以视为“废话”和“空谈”。因为它们不提供任何新知识,也 不能锻炼人们的思维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 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而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 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 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 没有选择的自由吗? 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 善,何读书又有“增广见闻”、“开卷有益”的美誉,撒开了读呗。岂不知,“撒开”就 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 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谁来选择?只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我在杂志社工作,所以我以为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每天在手,多种内参应接不暇, 更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天下大事真可谓无所不知了。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 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 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 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 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 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 其他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装更必要、更有 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 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 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如今的信息爆炸,90%可以视为“废话”和“空谈”。因为它们不提供任何新知识,也 不能锻炼人们的思维。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 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而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 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 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 没有选择的自由吗? 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 善,何况读书又有“增广见闻”、“开卷有益”的美誉,撒开了读呗。岂不知,“撒开”就 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 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谁来选择?只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
和“专精”。 本人比较认同的读书经,一是要读一点看家的书。不管你干什么,那个行当总有一些为 本行打基础、定规矩的书,后来的书基本都是这些书的翻版和解读,读书就得读这样的书 它是你的家底儿。这个环节不能省略,有没有根底这是一个重要标志。二是要读一点经典著 作。除了读好自己看家的书,谁都想扩大一点知识面,那就要适当读一点各门学问的经典著 作。三是要读一点磨脑子的书。它可以既不是看家的书,也不是经典著作,但它有思想和知 识含量,不下工夫、不动脑子,还真读不懂。这种书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知识水平,所 以也值得一读。四是少看报、少上网,多读书。先声明一点:我并不反对看报上网,也不否 认阅读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但我仍然力主朋友们多把时间分配给传统阅读。 (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以下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当今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要选择那些能提供新知识、能锻炼自己 思维的加以接收。 B面对天天发生的趣闻和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公共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自制力。 C给自己的头脑留出一点空白,用来装更有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 D对别人的思想不能全盘加以吸收,要有所选择,要排除废话和空话 解析:“对别人的思想不能全盘加以吸收”在文中无依据 谷案:D 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4.掌握过度的信息,不但不会充实我们的生活,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使我们身心 疲劳 B生命宝贵,时间有限,任由毫无价值的废话、空话充斥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无异 于浪费生命。 C在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我们一且阅读,就被剥夺了 “不知情权” D不知情权比知情权价值更大,它可以让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毫无用处的信息充 斥 解析:这个说法和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并且“一旦阅读”的说法应为“一旦不加选 择地大量阅读
和“专精”。 本人比较认同的读书经,一是要读一点看家的书。不管你干什么,那个行当总有一些为 本行打基础、定规矩的书,后来的书基本都是这些书的翻版和解读,读书就得读这样的书, 它是你的家底儿。这个环节不能省略,有没有根底这是一个重要标志。二是要读一点经典著 作。除了读好自己看家的书,谁都想扩大一点知识面,那就要适当读一点各门学问的经典著 作。三是要读一点磨脑子的书。它可以既不是看家的书,也不是经典著作,但它有思想和知 识含量,不下工夫、不动脑子,还真读不懂。这种书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知识水平,所 以也值得一读。四是少看报、少上网,多读书。先声明一点:我并不反对看报上网,也不否 认阅读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但我仍然力主朋友们多把时间分配给传统阅读。 (选自《书摘》2008 年第 9 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以下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当今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要选择那些能提供新知识、能锻炼自己 思维的加以接收。 B.面对天天发生的趣闻和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公共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自制力。 C.给自己的头脑留出一点空白,用来装更有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 D.对别人的思想不能全盘加以吸收,要有所选择,要排除废话和空话。 解析:“对别人的思想不能全盘加以吸收”在文中无依据。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掌握过度的信息,不但不会充实我们的生活,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使我们身心 疲劳。 B.生命宝贵,时间有限,任由毫无价值的废话、空话充斥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无异 于浪费生命。 C.在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我们一旦阅读,就被剥夺了 “不知情权”。 D.不知情权比知情权价值更大,它可以让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毫无用处的信息充 斥。 解析:这个说法和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并且“一旦阅读”的说法应为“一旦不加选 择地大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