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分析法示意图(讲义上册203)返回1「返回2 1、工作原理(续1) 斜率g 08 06 BB O 26 02 其中,V,为阈电压, ot g为v>Vm时直线段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 的斜率,m为偏置电压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6 1、工作原理 (续1) v VBB 斜率g v (t) i Vim 0 Vth 0 0 m i i I 2 t v t ▪ 折线分析法示意图 返回1 (讲义上册203) 其中, 为阈电压, g为 时直线段 的斜率, 为偏置电压。 Vth i Vth v VBB 返回2
1、工作原理(续2) 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偏置电压为VB,以确定静态工作点。工作点往往处在 截止区,静态时无集电极电流。 当输入信号(O)= cos@ot加入时,为足够大的 数值,使集电极电流出现尖顶余弦脉冲, 所示。 利用42.2节关于折线分析法的结果,可得出集电极电流的 表示式为: Im=gVm(-cos o) cos 0 6 arccos功-D BB 1-cos 0 集电极电流余弦脉冲可以展开成傅立叶级数: i (t)=lo+l cos ot+l2 cos 20t+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7 1、工作原理 (续2) ▪ 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 偏置电压为 ,以确定静态工作点。工作点往往处在 截止区,静态时无集电极电流。 VBB • 当输入信号 加入时, 为足够大的 数值,使集电极电流出现尖顶余弦脉冲,如折线图所示。 v t V t i im 0 ( ) = cos Vim • 利用4.2.2节关于折线分析法的结果,可得出集电极电流的 表示式为: 1 cos cos cos 0 − − = t i I C cm = (1−cos) cm gVi m I i m t h BB V V −V = arccos • 集电极电流余弦脉冲可以展开成傅立叶级数: i c (t) = Ic0 + Ic1 cos0 t + Ic2 cos20 t +
1、工作原理(续3) 电路图 放大器的负载阻抗是频率的函数,只有角频率为O的 电流分量可以在负载上建立余弦电压 vo(t)=lcR, cos ot 将余弦脉冲基波分量分解系数的表示式,即a1(0)代入上式, 则可得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电压的表示式 0-sin ecos e vo(t)=l rcos ot 丌(1-cos) 谐振功率放大器激励电压是余弦电压,但基极电流和集电 极电流只是余弦信号的一部分,称为余弦电流脉冲,而输出 电压又是与激励电压同频的余弦电压。这是谐振功率放大器 不同于一般线性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即集电极电压波形与集电极电流波形不同。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8 1、工作原理 (续3) ▪ 放大器的负载阻抗是频率的函数,只有角频率为 的 电流分量可以在负载上建立余弦电压。 0 v t I R t c L 0 ' 0 ( ) = 1 cos v t I R t cm L 0 ' 0 cos (1 cos ) sin cos ( ) − − = ▪ 将余弦脉冲基波分量分解系数的表示式,即 代入上式, 则可得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电压的表示式 ( ) 1 ▪ 谐振功率放大器激励电压是余弦电压,但基极电流和集电 极电流只是余弦信号的一部分,称为余弦电流脉冲,而输出 电压又是与激励电压同频的余弦电压。这是谐振功率放大器 不同于一般线性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即集电极电压波形与集电极电流波形不同。 电路图
2、工作波形(讲义上册204)折线图 输入电压 基极发射极 VcE(t) 间电压 BE 集电极电流 (t 输出电压 cmin BB 集电极发射 6 Vim/v, (t 极间电压 BE CE 100 400 500 600 返回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2001年9月--12月 《通信电路原理》--无九 9 2、工作波形 (讲义上册204) ▪ 输入电压 v (t) i ▪ 基极发射极 间电压 BE v BE v ▪ 集电极电流 i (t) i (t) C C i (t) C ▪ 输出电压 ( ) 0 v t ▪ 集电极发射 极间电压 v (t) CE v (t) CE Vim VBB Vom cm I Vth VCCcmin v v (t) i ( ) 0 v t 返回 折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