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典型参数的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的练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检测的意义 为了满足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在正确合理地完成了可靠性、使用寿命、运动精度等方 面的设计以后,还须进行加工和装配过程的制造工艺设计,即确定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工 艺参数、生产流程及检测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质量保证措施中的精度检验 “检验”就是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的过程。检验的 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定性检验的方法只能得到被检验对象合格与否的 结论,而不能得到其具体的量值。定量检验的方法是在对被检验对象进行测量后,得到其实 际值并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方法,简称为“检测”。检测的核心是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得到的 数据,不仅能判断其合格性,还为分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提供了最直接而可靠的依 测量的基本要素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含被测量、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含测量器具)和测量误差 等四个要素。 被测量在机械精度的检测中主要是有关几何精度方面的参数量,其基本对象是长度和 角度 计量单位是以定量表示同种量的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定量。我国规定采用以国际单位 制(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mm)”、“微米(μm)” 和“纳米(nm)”,常用的角度单位有“度(°)”、“分(′)”、“秒(″)”和“弧度(rad)”、 “球面度(sr)”。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原理的运用及其实际操作。 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量器具(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 者)的总和 测量误差是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由于测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过程 总是不完善的,即任何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从测量的角度来讲,真值只是一个理想的概 念。因此,对于每一个测量值都应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范围,说明其可信度。不考虑测量精 度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检测的一般步骤 通常情况下,检测应有以下几个步骤: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典型参数的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的练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检测的意义 为了满足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在正确合理地完成了可靠性、使用寿命、运动精度等方 面的设计以后,还须进行加工和装配过程的制造工艺设计,即确定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工 艺参数、生产流程及检测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质量保证措施中的精度检验。 “检验”就是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的过程。检验的 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定性检验的方法只能得到被检验对象合格与否的 结论,而不能得到其具体的量值。定量检验的方法是在对被检验对象进行测量后,得到其实 际值并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方法,简称为“检测”。检测的核心是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得到的 数据,不仅能判断其合格性,还为分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提供了最直接而可靠的依 据。 测量的基本要素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含被测量、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含测量器具)和测量误差 等四个要素。 被测量在机械精度的检测中主要是有关几何精度方面的参数量,其基本对象是长度和 角度。 计量单位是以定量表示同种量的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定量。我国规定采用以国际单位 制(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mm)”、“微米(μm)” 和“纳米(nm)”,常用的角度单位有“度(°)”、“分(′)”、“秒(″)”和“弧度(rad)”、 “球面度(sr)”。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原理的运用及其实际操作。 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量器具(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 者)的总和。 测量误差是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由于测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过程 总是不完善的,即任何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从测量的角度来讲,真值只是一个理想的概 念。因此,对于每一个测量值都应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范围,说明其可信度。不考虑测量精 度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检测的一般步骤 通常情况下,检测应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被检测项目认真审阅被测件图纸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被测件的用途,熟 悉各项技术要求,明确需要检测的项目 2、设计检测方案根据检测项目的性质、具体要求、结构特点、批量大小、检测设备 状况、检测环境及检测人员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一个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且具有低成 本、高效率的检测预案 3、选择检测器具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测器具,设计、制作专用的检测器具和 辅助工具,并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 4、检测前准备清理检测环境并检査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淸洗标准器、被测件及辅助 工具,对检测器具进行调整使之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5、采集数据安装被测件,按照设计预案采集测量数据并规范地作好原始记录。 6、数据处理对检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获得检测结果 7、填报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填写在检测报告单及有关的原始记录中,并根据技术要 求作出合格性的判定。 “米”的定义 在国际单位制(SI)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其单位符 号为“m”。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光在真空中在 l/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该定义的特点是把反映物理量单位要领的定义 与复现单位的方法分开,使复现精度的提高不受定义的限制 量块的构成及精度 量块用铬锰钢等特殊合金钢或线膨胀系数小、性质稳定 耐磨以及不易变形的其它材料制成。其形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 两种,常用的是长方体。长方体的量块有两个平行的测量面, 其余为非测量面。测量面极为光滑、平整,其表面粗糙度Ra 上测量置 值达0.012μm以上,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量块的工作长 度(标称长度)。标称长度到5.5mm的量块,其公称值刻印在上测量面上:标称长度大于 55mm的量块,其公称长度值刻印在上测量面左侧较宽的一个非测量面上,如图5-2所示。 根据标准GB6093-85规定,量块按制造精度的高低分为00、0、1、2、3和K共6级 标准JG100—91将量块分为1~6等。量块的“级”和“等”是从成批制造和单个检定两种 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精度进行划分的两种形式。按“级”使用时,以标记在量块上的标称 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包含其制造误差。按“等”使用时,必须以检定后的实际尺寸作 为工作尺寸,该尺寸不包含制造误差,但包含了检定时的测量误差。就同一量块而言,检定 时的测量误差要比制造误差小得多。所以,量块按“等”使用时其精度比按“级”使用要高, 能在保持量块原有使用精度的基础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量块的用途 量块因具有结构简单,尺寸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得到非常广泛的 应用。 (1)作为长度尺寸标准的实物载体,将国家的长度基准按照一定的规范逐级传递到机械 产品制造环节,实现量值统
1、确定被检测项目 认真审阅被测件图纸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被测件的用途,熟 悉各项技术要求,明确需要检测的项目。 2、设计检测方案 根据检测项目的性质、具体要求、结构特点、批量大小、检测设备 状况、检测环境及检测人员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一个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且具有低成 本、高效率的检测预案。 3、选择检测器具 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测器具,设计、制作专用的检测器具和 辅助工具,并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 4、检测前准备 清理检测环境并检查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清洗标准器、被测件及辅助 工具,对检测器具进行调整使之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5、采集数据 安装被测件,按照设计预案采集测量数据并规范地作好原始记录。 6、数据处理 对检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获得检测结果。 7、填报检测结果 将检测结果填写在检测报告单及有关的原始记录中,并根据技术要 求作出合格性的判定。 “米”的定义 在国际单位制(SI)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其单位符 号为“m”。1983 年第 17 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光在真空中在 1/299792458s 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该定义的特点是把反映物理量单位要领的定义 与复现单位的方法分开,使复现精度的提高不受定义的限制。 量块的构成及精度 量块用铬锰钢等特殊合金钢或线膨胀系数小、性质稳定、 耐磨以及不易变形的其它材料制成。其形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 两种,常用的是长方体。长方体的量块有两个平行的测量面, 其余为非测量面。测量面极为光滑、平整,其表面粗糙度 Ra 值达 0.012μm 以上,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量块的工作长 度(标称长度)。标称长度到 5.5mm 的量块,其公称值刻印在上测量面上;标称长度大于 5.5mm 的量块,其公称长度值刻印在上测量面左侧较宽的一个非测量面上,如图 5—2 所示。 根据标准 GB6093—85 规定,量块按制造精度的高低分为 00、0、1、2、3 和 K 共 6 级, 标准 JJG100—91 将量块分为 1~6 等。量块的“级”和“等”是从成批制造和单个检定两种 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精度进行划分的两种形式。按“级”使用时,以标记在量块上的标称 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包含其制造误差。按“等”使用时,必须以检定后的实际尺寸作 为工作尺寸,该尺寸不包含制造误差,但包含了检定时的测量误差。就同一量块而言,检定 时的测量误差要比制造误差小得多。所以,量块按“等”使用时其精度比按“级”使用要高, 能在保持量块原有使用精度的基础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量块的用途 量块因具有结构简单,尺寸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得到非常广泛的 应用。 ⑴作为长度尺寸标准的实物载体,将国家的长度基准按照一定的规范逐级传递到机械 产品制造环节,实现量值统一
(2)作为标准长度标定量仪,检定量仪的示值误差。 (3)相对测量时以量块为标准,用测量器具比较量块与被测尺寸的差值。 (4)也可直接用于精密测量、精密划线和精密机床的调整 量块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量块必须在使用有效期内,否则应及时送专业部门检定。 (②)使用环境良好,防止各种腐蚀性物质及灰尘对测量面的损伤,影响其粘合性 (3)分清量块的“级”与“等”,注意使用规则。 (4)所选量块应用航空汽油淸洗、洁浄软布擦干,待量块温度与环境湿度相同后方可使用。 (5)轻拿、轻放量块,杜绝磕碰、跌落等情况的发生。 (6)不得用手直接接触量块,以免造成汘液对量块的腐蚀及手温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 ⑦)使用完毕,应用航空汽油清洗所用量块,并擦干后涂上防锈脂存于干燥处。 长度的量值传递 量值传递是“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 量值,通过检定(或其它方法)传递给予下 基准谱线 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 光波干涉仪↓绝对法 国家其准米尺 基准组量 作计量器具上,以保证被测对象的量值准确 光波干 致的方式”。 我国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如图所示,从最高 L等纹尺]/光被干进 基准谱线向下传递,有两个平等的系统,即端 纹足门g/触式进 面量具(量块)和刻线量具(线纹尺)系统 接触式干 其中尤以量块传递系统应用最广 量热十圆量仪器 在GB/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 光学比 列标准中,对企业的测量设备(器具)提出了 光学比较仪 溯源性”的要求,即测量结果必须具有能与 量块 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相联系的特性。 量具、测量仪器和测量装置 量具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用以复现或提供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器具。按用途的不同 量具可分为以:单值量具(如量块、角度量块等)、多值量具(如线纹尺、90°角尺等)、专 用量具(如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检验样板,功能量规等)、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 外径千分尺、百分表等)。 测量仪器是能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测量器具。如立式光学比 较仪、卧式测长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 测量装置是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须的一台或若干台测量仪器(或量具)连同有关的辅助 设备所构成的系统。如国家长度基准复现装置、产品自动分检装置等 测量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 技术性能指标是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研究和判断测量方法正确性的重要依据,它主要 有以下几项: 1、量具的标称值标注在量具上用以标明其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如标在量块上
⑵作为标准长度标定量仪,检定量仪的示值误差。 ⑶相对测量时以量块为标准,用测量器具比较量块与被测尺寸的差值。 ⑷也可直接用于精密测量、精密划线和精密机床的调整。 量块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量块必须在使用有效期内,否则应及时送专业部门检定。 ⑵使用环境良好,防止各种腐蚀性物质及灰尘对测量面的损伤,影响其粘合性。 ⑶分清量块的“级”与“等”,注意使用规则。 ⑷所选量块应用航空汽油清洗、洁净软布擦干,待量块温度与环境湿度相同后方可使用。 ⑸轻拿、轻放量块,杜绝磕碰、跌落等情况的发生。 ⑹不得用手直接接触量块,以免造成汗液对量块的腐蚀及手温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 ⑺使用完毕,应用航空汽油清洗所用量块,并擦干后涂上防锈脂存于干燥处。 长度的量值传递 量值传递是“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 量值,通过检定(或其它方法)传递给予下一 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 作计量器具上,以保证被测对象的量值准确一 致的方式”。 我国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如图所示,从最高 基准谱线向下传递,有两个平等的系统,即端 面量具(量块)和刻线量具(线纹尺)系统。 其中尤以量块传递系统应用最广。 在 GB/T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 列标准中,对企业的测量设备(器具)提出了 “溯源性”的要求,即测量结果必须具有能与 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相联系的特性。 量具、测量仪器和测量装置 量具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用以复现或提供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器具。按用途的不同 量具可分为以:单值量具(如量块、角度量块等)、多值量具(如线纹尺、90°角尺等)、专 用量具(如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检验样板,功能量规等)、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 外径千分尺、百分表等)。 测量仪器是能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测量器具。如立式光学比 较仪、卧式测长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 测量装置是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须的一台或若干台测量仪器(或量具)连同有关的辅助 设备所构成的系统。如国家长度基准复现装置、产品自动分检装置等。 测量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 技术性能指标是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研究和判断测量方法正确性的重要依据,它主要 有以下几项: 1、量具的标称值 标注在量具上用以标明其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如标在量块上
的尺寸,标在刻线尺上的尺寸,标在角度量块上的角度等。 2、分度值测量器具的标尺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如一外径千分尺的微 分筒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为0.01mm,则该测量器具的分度值为0.01mm。分度值 是一种测量器具所能直接读出的最小单位量值,它反映了读数精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说明 了该测量器具的测量精度高低。 4、示值范围由测量器具所显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如机械式比较仪的 示值范围为-0.1~+0.1mm(或±0.1m) 5、测量范围在允许不确定度内,测量器具所能测量的被测量值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 范围。例如,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有0~25mm、25~50m等,机械式比较仪的测量范围为 0~180m,如图5-5所示。 6、测量力在接触式测量过程中,测量器具测头与被测量面间的接触压力。测量力太 大会引起弹性变形,测量力太小会影响接触的稳定性 7、灵敏度反映被测几何量微小变化的能力。如果被测参数的变化量为ΔL,引起测量 器具示值变化量为△x,则灵敏度S=△x/△L。当分子分母为同一类量时,灵敏度又称放大 比K 9、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示值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差。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本 身各种误差的综合反映。因此,仪器示值范围内的不同工作点,示值误差是不相同的。一般 可用适当精度的量块或其它计量标准器,来检定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测量方法分类 测量方法是指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总和 按所测得的量(参数)是否为欲测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按测量结果的读 数值不同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按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是否有机械接触保分 类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按测量在工艺过程中所起作用可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按零件上同时被测参数的多少可分为: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按被测工件在测量时所处状态 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按测量中测量因素是否变化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 测量 以上测量方法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考虑的。对于一个具体的测量过程,可能兼有几种测 量方法的特征。例如,在内圆磨床上用两点式测头在加工零件过程中进行的检测,属于主动 测量、动态测量、直接测量、接触测量和相对测量等。测量方法的选择应考虑零件结构特点、 精度要求、生产批量、技术条件及经济效果等。 检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为了获得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并遵守有关测量原则,而阿 贝原则、基准统一原则、最短测量链原则、最小变形原则和封闭原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则。 阿贝原则是要求在测量过程中被测长度与基准长度应安置在同一直线上的原则。基准统 原则是要求测量基准要与加工基准和使用基准统一,即工序测量应以工艺基准作为测量基 准,终结测量应以设计基准作为测量基准。最短测量链原则是由测量信号从输入到输出量值 通道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测量链,其环节越多测量误差越大。最小变形原则是测量器具与被 测零件都会因实际温度偏离标准温度和受力(重力和测量力)而发生变形,形成测量误差。 封闭原则是在闭合的圆周分度中,全部角度分量的偏差的总和为零。在检测封闭圆周中各分 量的角度(或弧长)时,根据封闭原则可不需高精度标准,用相对法进行检测
的尺寸,标在刻线尺上的尺寸,标在角度量块上的角度等。 2、分度值 测量器具的标尺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如一外径千分尺的微 分筒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为 0.01mm,则该测量器具的分度值为 0.01mm。分度值 是一种测量器具所能直接读出的最小单位量值,它反映了读数精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说明 了该测量器具的测量精度高低。 4、示值范围 由测量器具所显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如机械式比较仪的 示值范围为-0.1~+0.1mm(或±0.1mm)。 5、测量范围 在允许不确定度内,测量器具所能测量的被测量值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 范围。例如,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有 0~25mm、25~50mm 等,机械式比较仪的测量范围为 0~180mm,如图 5—5 所示。 6、测量力 在接触式测量过程中,测量器具测头与被测量面间的接触压力。测量力太 大会引起弹性变形,测量力太小会影响接触的稳定性。 7、灵敏度 反映被测几何量微小变化的能力。如果被测参数的变化量为ΔL,引起测量 器具示值变化量为Δx,则灵敏度 S=Δx/ΔL。当分子分母为同一类量时,灵敏度又称放大 比 K。 9、示值误差 测量仪器的示值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差。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本 身各种误差的综合反映。因此,仪器示值范围内的不同工作点,示值误差是不相同的。一般 可用适当精度的量块或其它计量标准器,来检定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测量方法分类 测量方法是指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总和。 按所测得的量(参数)是否为欲测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按测量结果的读 数值不同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按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是否有机械接触保分 类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按测量在工艺过程中所起作用可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按零件上同时被测参数的多少可分为: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按被测工件在测量时所处状态 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按测量中测量因素是否变化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 测量 以上测量方法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考虑的。对于一个具体的测量过程,可能兼有几种测 量方法的特征。例如,在内圆磨床上用两点式测头在加工零件过程中进行的检测,属于主动 测量、动态测量、直接测量、接触测量和相对测量等。测量方法的选择应考虑零件结构特点、 精度要求、生产批量、技术条件及经济效果等。 检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为了获得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并遵守有关测量原则,而阿 贝原则、基准统一原则、最短测量链原则、最小变形原则和封闭原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则。 阿贝原则是要求在测量过程中被测长度与基准长度应安置在同一直线上的原则。基准统 一原则是要求测量基准要与加工基准和使用基准统一,即工序测量应以工艺基准作为测量基 准,终结测量应以设计基准作为测量基准。最短测量链原则是由测量信号从输入到输出量值 通道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测量链,其环节越多测量误差越大。最小变形原则是测量器具与被 测零件都会因实际温度偏离标准温度和受力(重力和测量力)而发生变形,形成测量误差。 封闭原则是在闭合的圆周分度中,全部角度分量的偏差的总和为零。在检测封闭圆周中各分 量的角度(或弧长)时,根据封闭原则可不需高精度标准,用相对法进行检测
误差的分类 根据测量误差的性质、出现的规律和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即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 大误差。 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值保持恒定:或者当条件改变 时,其值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统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按其出现的规律又可分 为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在 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总体随机误差的产生满足统计规律,即具有 有界性、对称性、抵偿性、单峰性。因此,可以分析和估算误差值的变动范围,并通过取平 均值的办法来减小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粗大误差某种反常原因造成的、歪曲测得值的测量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粗大误 差的出现具有突然性,它是由某些偶尔发生的反常因素造成的。这种显著歪曲测得值的粗大 误差应尽量避免,且在一系列测得值中按一定的判别准则予以剔除 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各种测量误差的存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器具、测量条件和不同的测量人 员,其测得值的可靠性是不同的。因而引入“不确定度”来定量说明测量的质量 所谓不确定度就是“表示测量结果中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一个分散性参数”,也就是说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估计”。受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影响, 不确定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已修正的测得值也不一定是被测量的真值,因为系统误差不 可能完全消除。已修正的测得值可称为真值的最佳估计 因测量误差的存在,经过测量和数据处理后得到的测量结果,实质上是对被测量真值的 估计。所以,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括测量值及其不确定度的说明。即 L±U 式中L—一对已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值 U—一测量的总不确定度。 典型参数的检测技术 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 当采用普通测量器具测量孔、轴尺寸时,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被测尺寸的真值可能 大于或小于其测量结果。因此,如果只根据测量结果是否超出图样给定的极限尺寸来判断其 合格性,有可能会造成误收或误废。而在验收产品时,我们所采用的验收方法应只接收位于 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位于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外的工件应拒收。为此需要根据被测件 的精度高低和相应的极限尺寸,确定其安全裕度(A)和验收极限 安全裕度A是测量中总不确定度的允许值(u),主要由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允许值u1 及测量测量条件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值u这两部分组成。安全裕度A值按被检验工件 的公差大小来确定,一般为工件公差的1/10。国家标准(GB/T3177-1997)对A值有明确的
误差的分类 根据测量误差的性质、出现的规律和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即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 大误差。 1、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值保持恒定;或者当条件改变 时,其值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统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按其出现的规律又可分 为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在 一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总体随机误差的产生满足统计规律,即具有 有界性、对称性、抵偿性、单峰性。因此,可以分析和估算误差值的变动范围,并通过取平 均值的办法来减小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粗大误差 某种反常原因造成的、歪曲测得值的测量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粗大误 差的出现具有突然性,它是由某些偶尔发生的反常因素造成的。这种显著歪曲测得值的粗大 误差应尽量避免,且在一系列测得值中按一定的判别准则予以剔除。 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各种测量误差的存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器具、测量条件和不同的测量人 员,其测得值的可靠性是不同的。因而引入“不确定度”来定量说明测量的质量。 所谓不确定度就是“表示测量结果中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一个分散性参数”,也就是说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估计”。受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影响, 不确定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已修正的测得值也不一定是被测量的真值,因为系统误差不 可能完全消除。已修正的测得值可称为真值的最佳估计。 因测量误差的存在,经过测量和数据处理后得到的测量结果,实质上是对被测量真值的 估计。所以,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括测量值及其不确定度的说明。即 L±U 式中 L——对已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值; U——测量的总不确定度。 典型参数的检测技术 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 当采用普通测量器具测量孔、轴尺寸时,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被测尺寸的真值可能 大于或小于其测量结果。因此,如果只根据测量结果是否超出图样给定的极限尺寸来判断其 合格性,有可能会造成误收或误废。而在验收产品时,我们所采用的验收方法应只接收位于 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位于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外的工件应拒收。为此需要根据被测件 的精度高低和相应的极限尺寸,确定其安全裕度(A)和验收极限。 安全裕度 A 是测量中总不确定度的允许值(u),主要由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允许值 u1 及测量测量条件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值 u2 这两部分组成。安全裕度 A 值按被检验工件 的公差大小来确定,一般为工件公差的 1/10。国家标准(GB/T3177-1997)对 A 值有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