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线工程(14学时) ※本章要求 1.掌握的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2.理解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3.掌握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4.理解给水管网布置原则 5.了解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6.掌握污水分类、排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7.理解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系统的组成 8.了解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9.掌握场地排水量的确定 10.理解排水管管径的确定、雨水管布置: 11.了解合流制排水管规划、排水管附属构筑物 12.掌握供暖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供暖管网的布置和辐射 13.理解热负荷的确定 14.掌握燃气系统的组成、燃气管网布置 15.理解燃气年用量的计算、燃气计算用量方法的确定; 16.了解燃气管网系统 17.掌握电力系统的组成、变电所位置及供电半径的计算、管线平面设计; 18.理解电压标准、供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方式:; 19.了解弱电系统的组成及内容、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 本章重点 1.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2.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3.污水分类、排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4.场地排水量的确定 5.供暖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供暖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6.燃气系统的组成 7.燃气管网布置 8.电力系统的组成、变电所位置及供电半径的计算、管线平面设计。 本章难点 工业给水系统 2.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3.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4.合流制排水管规划。 5.热负荷的确定。 6.燃气年用量的计算、燃气计算用量方法的确定。 7.电压标准、供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方式 8.弱电系统的组成及内容、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 课时安排
第一章 管线工程 (14学时) ※ 本章要求 1. 掌握的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2. 理解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3. 掌握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4. 理解给水管网布置原则; 5. 了解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6. 掌握污水分类、排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7. 理解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系统的组成; 8. 了解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9. 掌握场地排水量的确定; 10. 理解排水管管径的确定、雨水管布置; 11. 了解合流制排水管规划、排水管附属构筑物。 12. 掌握供暖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供暖管网的布置和辐射; 13. 理解热负荷的确定。 14. 掌握燃气系统的组成、燃气管网布置; 15. 理解燃气年用量的计算、燃气计算用量方法的确定; 16. 了解燃气管网系统; 17. 掌握 电力系统的组成、变电所位置及供电半径的计算、管线平面设计; 18. 理解电压标准、供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方式; 19. 了解弱电系统的组成及内容、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 本章重点 1. 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2. 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3. 污水分类、排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4. 场地排水量的确定; 5. 供暖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供暖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6. 燃气系统的组成; 7. 燃气管网布置; 8. 电力系统的组成、变电所位置及供电半径的计算、管线平面设计。 本章难点 1. 工业给水系统; 2. 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3.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4. 合流制排水管规划。 5. 热负荷的确定。 6. 燃气年用量的计算、燃气计算用量方法的确定。 7. 电压标准、供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方式; 8. 弱电系统的组成及内容、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 课时安排
§1场地给水工程管线 4学时 §2场地排水工程管线 4学时 §3场地供暖工程管线 2学时 §4场地燃气工程管线 2学时 §5场地电力工程管线 2学时 ※授课内容 1.1场地给水工程管线(4学时) 要求 掌握的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2.理解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3.掌握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4.理解给水管网布置原则 5.了解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重点 1.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2.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难点 1.工业给水系统; 2.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内容 1.1.1.场地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布置形式 1.场地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给水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按其工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取 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并用水泵联系,组成一个供水系统。 (1)取水工程 地表水 地下水 2)净水工程 (3)输配水工程 2.场地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1)统一给水系统 (2)分质给水系统 (3)分区给水系统 (4)分压给水系统 (5)重复使用给水系统 (6)循环给水系统 3.工业给水系统
§1 场地给水工程管线 §2 场地排水工程管线 §3 场地供暖工程管线 §4 场地燃气工程管线 §5 场地电力工程管线 4学时 4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 授课内容 1.1场地给水工程管线(4学时) 要求 1. 掌握的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2. 理解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3. 掌握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4. 理解给水管网布置原则; 5. 了解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重点 1. 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2. 场区总用水量的估算,场地给水管网布置。 难点 1. 工业给水系统; 2. 给水管网管径的确定。 内容 1.1.1. 场地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布置形式 1. 场地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给水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按其工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取 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并用水泵联系,组成一个供水系统。 (1)取水工程 地表水 地下水 (2)净水工程 (3)输配水工程 2.场地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1)统一给水系统 (2)分质给水系统 (3)分区给水系统 (4)分压给水系统 (5)重复使用给水系统 (6)循环给水系统 3. 工业给水系统
工业给水系统可以分为直流给水系统、循环给水系统和循序给水系统。 图1-1循环给水系统 图1—2循序给水系统 4.场地总用水量的估算 (1)用水量标准 生活用水量标准 见表1-2。 工业企业内职工生活用水量标准和淋浴用水量标准见表1-3估算,淋浴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轻 纺、食品、一般机械加工为10%~25%,化工、化肥等为30%~40%铸造、冶金、水泥等为50%~60% 生产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量、水压、水质,应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而确定,一般由工业部门提 供。但在缺乏具体资料时,可参考有关同类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估算。 消防用水量标准 消防用水量可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可参见表1-5。 市政用水量标准 规划时,应根据路面种类、绿化、气候、土壤以及当地条件等实际情况和有关部门规定进行计 算。通常街道洒水量采用1~1.5L/(m2.次),洒水次数按气候条件以2~3次/d计。浇洒绿地用水 量通常可采用1~2L/(m2.d) (2)用水量变化 日变化系数 年最高日用水量 Kd=年平均日用水量 通常日变化系数Kd为1.1~2.0 时变化系数 日最高时用水量 日平均时用水量 通常时变化系数Kh为1.3~2.5。 工业企业用水量时变化系数 工人在车间内生活用水量的时变化系数,冷车间为3.0,热车间为2.5
工业给水系统可以分为直流给水系统、循环给水系统和循序给水系统。 图1—1循环给水系统 图1—2 循序给水系统 4. 场地总用水量的估算 (1) 用水量标准 生活用水量标准 见表1-2。 工业企业内职工生活用水量标准和淋浴用水量标准见表1-3估算, 淋浴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 轻 纺、食品、一般机械加工为 10%~25%, 化工、化肥等为 30%~40% 铸造、冶金、水泥等为 50%~60% 。 生产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量、水压、水质 , 应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而确定 , 一般由工业部门提 供。但在缺乏具体资料时 , 可参考有关同类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估算。 消防用水量标准 消防用水量可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可参见表 1-5 。 市政用水量标准 规划时 , 应根据路面种类、绿化、气候、土壤以及当地条件等实际情况和有关部门规定进行计 算。通常街道洒水量采用 1~1.5L/(m2. 次 ), 洒水次数按气候条件以 2~3 次 /d 计。浇洒绿地用水 量通常可采用 1~ 2L/(m2.d) (2) 用水量变化 日变化系数 Kd = 通常日变化系数Kd为1.1~2.0。 时变化系数 Kh = 通常时变化系数Kh为1.3~2.5。 工业企业用水量时变化系数 工人在车间内生活用水量的时变化系数,冷车间为3.0,热车间为2.5
工人淋浴用水量,假定在每班下班后1h计算 工业生产用水量的逐时变化,有的均匀,有的不均匀,随生产性质和生产工艺过程而定 (3)用水量计算 场地最高日用水量 a居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m3/d)(1-1-1) 式中N1—一设计期限内规划人口数 q1—一采用的最高日用水量标准(L/(人·d) b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 1000 (m3/d)(1-1-2) 式中N2——某类公共建筑生活用水单位的数量 q2——某类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标准(L) c工业企业职工日生活用水量 y93 1000 (m3/d)(1-1-3) 式中n—每日班制 Np每班职工人数(人) q3——工业企业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班) d工业企业职工每日淋浴用水量 1000 (m3/d)(1-1-4) 式中Nc—一每班职工淋浴人数(人); q4—一工业企业职工淋浴用水量标准(L/(人·班)) e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Q5,等于同时使用的各类工业企业或各车间生产用水量之和 f市政用水量 (m3/d)(1-1-5) 式中、一一分别为街道洒水和绿地浇水用水量的计算标准(L/(m2·次))和L/(m2·d)) S6、—一分别为街道洒水面积和绿地浇水面积(m2) 每日街道洒水次数
工人淋浴用水量,假定在每班下班后1h计算。 工业生产用水量的逐时变化,有的均匀,有的不均匀,随生产性质和生产工艺过程而定。 (3) 用水量计算 场地最高日用水量 a 居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m3/d) (1-1-1) 式中 N1——设计期限内规划人口数; q1——采用的最高日用水量标准(L/(人·d)) b 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 (m3/d) (1-1-2) 式中 N2——某类公共建筑生活用水单位的数量; q2——某类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标准(L)。 c 工业企业职工日生活用水量 (m3/d) (1-1-3) 式中 n——每日班制; Np—每班职工人数(人): q3——工业企业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班))。 d 工业企业职工每日淋浴用水量 (m3/d) (1-1-4) 式中 Nc——每班职工淋浴人数(人); q4——工业企业职工淋浴用水量标准(L/(人·班))。 e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Q5,等于同时使用的各类工业企业或各车间生产用水量之和。 f 市政用水量 (m3/d) (1-1-5) 式中 、 ——分别为街道洒水和绿地浇水用水量的计算标准(L/(m2·次))和(L/(m2·d)); S6、 ——分别为街道洒水面积和绿地浇水面积(m2); ——每日街道洒水次数
g未预见水量 包括管网流失水量,城镇一般按10%~20%计算 场地最高日用水量为 Q=K(Q1+Q2+Q3+Q4+Q5+Q6) (m3/d) (1-1-6) 式中K—一未预见水量系数,采用1.11.2 场地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场地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m3/h)(1-17) 场地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和水厂的设计水量,应以最高日用水量再加上自身用水量进行计算,并校核消 防补充水量。水厂自身用水量,一般采用最高日用水量的5%10%。因此,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取水量和水 厂的设计水量应为 g,=(1.05-1.10g/24 (m3/h) (1-1-8) 场地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场地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Qmax=KhQ/24(m3/h)(1-1-9) 式中Kh-一城市用水量时变化系数 设计场地给水管网时,按最高时设计秒流量计算,即 1000 (L/s)(1-1-10) 例题1—1设一新规划区,第一期规划人口为10万人,居住建筑多为5层,室内有给水 排水及淋浴设备:区内有一3000名工人的工业企业,两班制,每班1500名,无热车间,每班有 225人淋浴,车间生产轻度污染身体,生产用水量每日耗用1200m3,集中在上班后3小时内, 未预见水量(其中包括漏失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0%。试计算该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最高日 逐时用水量,水厂设计水量及管网设计最高日最高时流量和最高时秒流量(设管网为前置水 塔,本例暂不计算消防流量) 解 (1)居住区生活用水量,按表1-1采用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80L/(人·d),则该区生活 用水量 1g1100000×180 =18000m3/d 1000 (2)工业企业生活用水量,按式(1-3)计算, nN 1000=21002=75
g 未预见水量 包括管网流失水量,城镇一般按10%~20%计算 场地最高日用水量为: Q=K(Q1+Q2+Q3+Q4+Q5+Q6) (m3/d) (1-1-6) 式中 K——未预见水量系数,采用1.1~1.2。 场地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场地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m3/h) (1-1-7) 场地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和水厂的设计水量,应以最高日用水量再加上自身用水量进行计算,并校核消 防补充水量。水厂自身用水量,一般采用最高日用水量的5%~10%。因此,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取水量和水 厂的设计水量应为: (m3/h) (1-1-8) 场地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场地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Qmax=KhQ/24 (m3/h) (1-1-9) 式中 Kh——城市用水量时变化系数。 设计场地给水管网时,按最高时设计秒流量计算,即 (L/s) (1-1-10) 例题1—1 设一新规划区,第一期规划人口为10万人,居住建筑多为5层,室内有给水 排水及淋浴设备;区内有一3000名工人的工业企业,两班制,每班1500名,无热车间,每班有 225人淋浴,车间生产轻度污染身体,生产用水量每日耗用1200m3,集中在上班后3小时内, 未预见水量(其中包括漏失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0%。试计算该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最高日 逐时用水量,水厂设计水量及管网设计最高日最高时流量和最高时秒流量(设管网为前置水 塔,本例暂不计算消防流量)。 解 (1) 居住区生活用水量,按表1—1采用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80L/(人·d),则该区生活 用水量 = (2) 工业企业生活用水量,按式(1—3)计算, = 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