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 上课日期:9月24号--9月25号 作者:殷宪国 单位:滕东中学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课 题:《山行》 课 型:主读 上课日期:9 月 24 号---9 月 25 号 作 者:殷宪国 单 位:滕东中学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 课时)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 1-2 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 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 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 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 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 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 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一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 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 李杜”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霜叶( )塞下( 嶂 燕然未勒( )羌管( )不寐( 独 倚(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 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 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塞下( ) 千 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 倚( )
、整体感知 l、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丨坐爱Ⅱ枫林丨晚,霜叶丨红于‖二月丨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 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 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 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 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 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 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 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 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