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课堂资料 (搜集整理)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确理解文章寓意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从童话体例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 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导入 关于藏獒渡魂引入,动物和人的感情 文学常识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出生于波兰一个贫穷、有着犹太教传统的家庭。12岁时, 因为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他便立志要做个作家,31岁,他 随父母移居美国,依旧用意第绪语为一家报纸撰稿,同时坚持文学创作。 在创作方法上,辛格不赞成人们模仿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作家群中,他的作 品更富古典气质,笔法传统,文笔清晰简洁,大都是描写19世纪上半叶到20 世纪上半叶的犹太人生活,尤其擅长神秘的宗教和魔鬼故事,代表作品有《傻瓜 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等。 1978年,辛格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 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三、整体感知部分 (一)情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的故事情节?并予以划分。 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 回家。 情节 情感 开端(告别时) 阿隆受命卖羊,人对山羊充满不舍 发展(卖羊途中) 遭遇暴风雪,山羊对人产生怀疑 高潮(草堆里) 相互救助活命,人与山羊相依为命 结局(回家后) 不再卖羊,山羊与人共享温馨 2.情节的运行一一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 文的情节冲突有哪一些呢? (1)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2)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问: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 供事实依据。 第6一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 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山羊兹拉特》课堂资料 (搜集整理)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确理解文章寓意。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从童话体例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 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一、导入: 关于藏獒渡魂引入,动物和人的感情 二、文学常识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出生于波兰一个贫穷、有着犹太教传统的家庭。12 岁时, 因为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他便立志要做个作家, 31 岁,他 随父母移居美国,依旧用意第绪语为一家报纸撰稿,同时坚持文学创作。 在创作方法上,辛格不赞成人们模仿先锋派作家。在 20 世纪作家群中,他的作 品更富古典气质,笔法传统,文笔清晰简洁,大都是描写 19 世纪上半叶到 20 世纪上半叶的犹太人生活,尤其擅长神秘的宗教和魔鬼故事,代表作品有《傻瓜 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等。 1978 年,辛格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 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三、整体感知部分 (一)情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的故事情节?并予以划分。 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 回家。 情节 情感 开端(告别时 ) —— 阿隆受命卖羊,人对山羊充满不舍 发展(卖羊途中) —— 遭遇暴风雪,山羊对人产生怀疑 高潮(草堆里 ) —— 相互救助活命,人与山羊相依为命 结局(回家后 ) —— 不再卖羊,山羊与人共享温馨 2.情节的运行——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 文的情节冲突有哪一些呢? (1)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2)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问: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 供事实依据。 第 6-9 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 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在这个故事中,使情节发生逆转的是什么?(暴风雪)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 改变了山羊的命运,进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小说的结构要素。使阿隆家 的贫困状况得以缓解,给阿隆家带来了好运。 问: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 才显得合乎逻辑 (二)、情感线索 1.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 表现是不一样的。 2.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的?—一不舍、依赖。 从文章中找有关句子,如: ①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 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 亲的命令。 ③文章15至24段。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山羊的内心世界 3.山羊对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信任 从文章中找有关内容,如 ①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 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那小撮 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唯 的声音“咩”,课文中有没有出现揣摩山羊内心的话语描写? 句1你用疑问的目光似乎“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信任主人) 句2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 到底要去哪儿?”(风雪中惶惑可怜的山羊) 总结:山羊其实有它的语调,有它的文字,你感觉到,兹拉特是一只怎样的 山羊?它有怎样的性情?(温和、纯净、善良、弱小等,) 我们揣摩一下,这只温驯可亲的山羊在这个时候会说的是怎样的话,这 声声“咩一一”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 兹拉特: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 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是的,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4之暴风雪前的情感 1)、决定卖山羊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使情节发生逆转的是什么?(暴风雪)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 改变了山羊的命运,进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小说的结构要素。使阿隆家 的贫困状况得以缓解,给阿隆家带来了好运。 问: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 才显得合乎逻辑。 (二)、情感线索 1.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 表现是不一样的。 2.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的?——不舍、依赖。 从文章中找有关句子,如: ①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 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 亲的命令。 ③文章 15 至 24 段。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山羊的内心世界。 3.山羊对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信任。 从文章中找有关内容,如: ①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 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那小撮 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唯一 的声音“咩”,课文中有没有出现揣摩山羊内心的话语描写? 句 1 你用疑问的目光似乎“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信任主人) 句 2 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 到底要去哪儿?”(风雪中惶惑可怜的山羊) ——总结:山羊其实有它的语调,有它的文字,你感觉到,兹拉特是一只怎样的 山羊?它有怎样的性情?(温和、纯净、善良、弱小等,) 我们揣摩一下,这只温驯可亲的山羊在这个时候会说的是怎样的话,这 一声声“咩——”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 兹拉特: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 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 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是的,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4之暴风雪前的情感 1)、决定卖山羊的原因是什么?
2)、决定卖山羊的时候,勒文一家的情感是怎样的? 文本探究之遭遇暴风雪后的情感 3)、集中体现人羊生活和谐的段落是哪里?怎么读? 读出和谐、其乐融融、读出爱,读出欣喜的语气,读出深情,读出温馨, 读出感激,温和。 5.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莱辛 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 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 (选自《儿 童文学·选萃》) 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 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了,削弱了作品的 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6.总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 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七——情感 (一)情感的魅力 1.感动文章 ”常常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 2.感情的投入 普鲁斯特的作品以“细腻”而自成一格,人们用“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来形容 他的风格。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的那边》中,他多次 谈到儿时的他把临睡前得到母亲的一吻看得多么重要,这一吻在他心上产生多么 强烈的感情激荡。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次斯万先生来访,外祖父和父亲没有让 他亲吻母亲就打发他上楼睡觉。这对他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我等于没有领到盘 缠就得上路……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 吻陪我回房。”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给母亲写了一个纸条,说有要紧的事必须 当面禀告,求她上楼来。但母亲不来。“我的心突突乱跳,阵阵作痛,本指望逆 来顺受求得安宁,结果反而心中烦乱陡增。”然后他下定决心,“不再勉强自己 在见到妈妈前入睡,我要等妈妈上楼睡觉时,不顾一切地去同她亲一亲”。等到 母亲上楼,他“扑上前去。她先是一愣,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她现出怒容”, 就在这时,平时一向严厉的父亲上楼来了。孩子以为这下子“完了”,谁知父亲 却说:“事情明摆着,这孩子心里不痛快,脸色那么难看,做父母的总不能存心
2)、决定卖山羊的时候,勒文一家的情感是怎样的? 文本探究之遭遇暴风雪后的情感 3)、集中体现人羊生活和谐的段落是哪里?怎么读? 读出和谐、其乐融融、读出爱,读出欣喜的语气,读出深情,读出温馨, 读出感激,温和。 5.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莱 辛 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 “咩——”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 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 爱。 (选自《儿 童文学·选萃》) 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 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了,削弱了作品的 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6.总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 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七——情感 (一)情感的魅力 1.感动文章 “ ”常常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2.感情的投入 普鲁斯特的作品以“细腻”而自成一格,人们用“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来形容 他的风格。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的那边》中,他多次 谈到儿时的他把临睡前得到母亲的一吻看得多么重要,这一吻在他心上产生多么 强烈的感情激荡。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次斯万先生来访,外祖父和父亲没有让 他亲吻母亲就打发他上楼睡觉。这对他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我等于没有领到盘 缠就得上路……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 吻陪我回房。”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给母亲写了一个纸条,说有要紧的事必须 当面禀告,求她上楼来。但母亲不来。“我的心突突乱跳,阵阵作痛,本指望逆 来顺受求得安宁,结果反而心中烦乱陡增。”然后他下定决心,“不再勉强自己 在见到妈妈前入睡,我要等妈妈上楼睡觉时,不顾一切地去同她亲一亲”。等到 母亲上楼,他“扑上前去。她先是一愣,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她现出怒容”, 就在这时,平时一向严厉的父亲上楼来了。孩子以为这下子“完了”,谁知父亲 却说:“事情明摆着,这孩子心里不痛快,脸色那么难看,做父母的总不能存心
折磨他吧!等他真弄出病来,你更要迁就他了。他的房里不是有两张床吗?…… 今晚你就陪他睡吧!……”一个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在一个渴望温情和 爱抚的病弱而敏感的孩子心中,却兴起如此多的曲折和波澜。那种细微的心理感 受,孩子气的“鬼心眼”,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跌宕的情节和新奇的趣味。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充满情感也是关于情感的天才之作。 3.感情的记录 “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体现: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 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我 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 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情感文章是写不尽、做不完、听不厌的 4.悲悯情怀—一最高尚的情感 情感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那个贫苦的姑娘向守 候在铁道边的弟弟们抛去橘子的一瞬间,点燃了我们的同情,令我们“聊以忘却 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二)情感的处理 1.节制胜于放纵 在有些小说里,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我们能从《安东诺夫卡 苹果》《在桥边》那里,读出叙述人明确向我们传达出的感情信息。而在《礼拜 午睡时刻》里,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 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这两种情感处理方式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到,上述小说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 定节制的,没有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 激烈。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 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古希腊的 雕塑作品《拉奥孔》表现的是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形。在 表现拉奥孔痛苦的瞬间时,没有表现他的哀号,而是表现他的叹息。德国文艺理 论家莱辛在分析这幅雕塑作品时,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艺术最美妙的时刻,是 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即最具包孕性的顷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 想像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文学在表达感情时,也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 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在表 达情感时,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 种平和、稳重的叙述风格 2.蓄势待发 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 至于令人厌烦。《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写“我 士兵X得了精神崩溃症, 作者没有直接写烦躁、抑郁的情绪,而是通过X和朋友克莱的对话与行动表现出 来的。在表现战争创伤的后半部分,作者没有继续使用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选用了不利于抒情的第三人称叙述,对情感采取“降格”处理,以免陷入第 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尽管“怀着爱和凄楚”,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 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海明威的《美国太 太的金丝雀》中,夫妇俩在火车上偶遇性格开朗的“美国太太”,毫不知情的她 与妻子关于婚姻、家庭的闲谈背后是这对夫妇正在前往巴黎办理分居手续的真
折磨他吧!等他真弄出病来,你更要迁就他了。他的房里不是有两张床吗?…… 今晚你就陪他睡吧!……”一个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在一个渴望温情和 爱抚的病弱而敏感的孩子心中,却兴起如此多的曲折和波澜。那种细微的心理感 受,孩子气的“鬼心眼”,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跌宕的情节和新奇的趣味。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充满情感也是关于情感的天才之作。 3.感情的记录 “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体现: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 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我 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 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情感文章是写不尽、做不完、听不厌的。 4.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情感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那个贫苦的姑娘向守 候在铁道边的弟弟们抛去橘子的一瞬间,点燃了我们的同情,令我们“聊以忘却 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二)情感的处理 1.节制胜于放纵 在有些小说里,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我们能从《安东诺夫卡 苹果》《在桥边》那里,读出叙述人明确向我们传达出的感情信息。而在《礼拜 二午睡时刻》里,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 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这两种情感处理方式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到,上述小说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一 定节制的,没有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 激烈。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 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古希腊的 雕塑作品《拉奥孔》表现的是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形。在 表现拉奥孔痛苦的瞬间时,没有表现他的哀号,而是表现他的叹息。德国文艺理 论家莱辛在分析这幅雕塑作品时,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艺术最美妙的时刻,是 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即最具包孕性的顷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 想像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文学在表达感情时,也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 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在表 达情感时,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 一种平和、稳重的叙述风格。 2.蓄势待发 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 至于令人厌烦。《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写“我”──士兵 X 得了精神崩溃症, 作者没有直接写烦躁、抑郁的情绪,而是通过 X 和朋友克莱的对话与行动表现出 来的。在表现战争创伤的后半部分,作者没有继续使用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选用了不利于抒情的第三人称叙述,对情感采取“降格”处理,以免陷入第 一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尽管“怀着爱和凄楚”,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 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海明威的《美国太 太的金丝雀》中,夫妇俩在火车上偶遇性格开朗的“美国太太”,毫不知情的她 与妻子关于婚姻、家庭的闲谈背后是这对夫妇正在前往巴黎办理分居手续的真
相,虽是个人婚恋变故,但其中的情感张力却一直处于蓄积状态,这种状态在真 相大白之际尤令人震惊。 (三)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1.作为小说的线索 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契诃 夫的《苦恼》,写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车夫,在雪夜中苦苦寻找一个肯听他倾诉苦 恼的人。可偌大的彼得堡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他只好把话都说给拉车 的小母马听。小说表现车夫的苦恼,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通过车夫在饱受凌辱 时对搭车者的讨好,来显示他急于想找到倾诉对象的迫切心理。生活是那样艰苦 和令人绝望,然而比这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人倾听。情感在这里,是一条贯 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 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诸马。小母马是人性的参照。开头对小母马和车夫 的描写,暗示出人与马共同的悲惨命运:他们都逆来顺受,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不得不为生活无望地奔波。被人的世界拒绝,只好向牲畜来寻求安慰和温暖。 《橘子》中的情感是先抑后扬的。开始弥漫在小说里的,是灰暗的色调,暗喻着 冷漠的情绪。“我”对女孩子的观察显露出“我”的不屑与轻蔑。女孩子来自社 会底层,外表俗气,举止不雅,引起了“我”的不满和讨厌。“我”对于她是挑 剔的,毫无同情的。而当她将橘子抛向铁路边招手的弟弟们的时候,这种情感忽 然转变了方向,“我”被这个小小的情景打动了。情感在这里是一条隐藏着的线 索。姑娘的困窘与“我”的“反感”,都是为结尾“橘子”的出现做铺垫和衬托 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 下看到希望之光。橘子那令人心悦的明亮暖色,不仅驱散了笼罩于小说之中的阴 暗之色,也驱散了笼罩于生活之中的沉重与压抑,显示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这 点点的情感,沟通了“我”和小姑娘两个人物之间那种因社会阶级差别而造成 的隔膜,理解和尊重在“我”心里油然升起。 2.作为小说的基调 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氛围和基调。在《献给爱斯美的故 事——怀着爱和凄楚》里,“爱和凄楚”像一首乐曲的和声,成为笼罩小说的基 调。小姑娘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我”被战争折磨得精神濒临崩溃。战争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灵创伤,毁掉了人们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这凄楚的情绪 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然而小姑娘那调皮和乐观的态度里散发出的 “爱”,将“我”从战争的创伤中拯救出来。在这悲凉的底色上,闪烁着一点 “爱”的亮光,两种情绪交织着,使小说哀而不伤。 (四)现代小说:激情过后 在漫长的小说发展史中,情感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哲学思想 和小说美学的发展,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感经历了 个逐渐“冷却”的过程。 在早期的小说中,叙述者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在小说中现身,在讲故事的同时也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全知的叙述视角是这些小说最常使用的叙述角度。从 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开始,到19世纪初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比较偏爱表现 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在浪漫主义那里,情感得到了小说史上最 自由的抒发。小说里充满了奔放的情感,流动着作者掩饰不住的激情。 进入文学上的现代之后,机器工业时代中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在小说中直 抒胸臆成为一种矫情。现代小说开始刻意回避情感的暴露,不仅作者“离场
相,虽是个人婚恋变故,但其中的情感张力却一直处于蓄积状态,这种状态在真 相大白之际尤令人震惊。 (三)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1.作为小说的线索 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契诃 夫的《苦恼》,写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车夫,在雪夜中苦苦寻找一个肯听他倾诉苦 恼的人。可偌大的彼得堡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他只好把话都说给拉车 的小母马听。小说表现车夫的苦恼,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通过车夫在饱受凌辱 时对搭车者的讨好,来显示他急于想找到倾诉对象的迫切心理。生活是那样艰苦 和令人绝望,然而比这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人倾听。情感在这里,是一条贯 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 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诸马。小母马是人性的参照。开头对小母马和车夫 的描写,暗示出人与马共同的悲惨命运:他们都逆来顺受,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不得不为生活无望地奔波。被人的世界拒绝,只好向牲畜来寻求安慰和温暖。 《橘子》中的情感是先抑后扬的。开始弥漫在小说里的,是灰暗的色调,暗喻着 冷漠的情绪。“我”对女孩子的观察显露出“我”的不屑与轻蔑。女孩子来自社 会底层,外表俗气,举止不雅,引起了“我”的不满和讨厌。“我”对于她是挑 剔的,毫无同情的。而当她将橘子抛向铁路边招手的弟弟们的时候,这种情感忽 然转变了方向,“我”被这个小小的情景打动了。情感在这里是一条隐藏着的线 索。姑娘的困窘与“我”的“反感”,都是为结尾“橘子”的出现做铺垫和衬托 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 下看到希望之光。橘子那令人心悦的明亮暖色,不仅驱散了笼罩于小说之中的阴 暗之色,也驱散了笼罩于生活之中的沉重与压抑,显示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这 一点点的情感,沟通了“我”和小姑娘两个人物之间那种因社会阶级差别而造成 的隔膜,理解和尊重在“我”心里油然升起。 2.作为小说的基调 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氛围和基调。在《献给爱斯美的故 事──怀着爱和凄楚》里,“爱和凄楚”像一首乐曲的和声,成为笼罩小说的基 调。小姑娘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我”被战争折磨得精神濒临崩溃。战争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灵创伤,毁掉了人们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这凄楚的情绪 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然而小姑娘那调皮和乐观的态度里散发出的 “爱”,将“我”从战争的创伤中拯救出来。在这悲凉的底色上,闪烁着一点 “爱”的亮光,两种情绪交织着,使小说哀而不伤。 (四)现代小说:激情过后 在漫长的小说发展史中,情感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哲学思想 和小说美学的发展,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感经历了 一个逐渐“冷却”的过程。 在早期的小说中,叙述者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在小说中现身,在讲故事的同时也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全知的叙述视角是这些小说最常使用的叙述角度。从 18 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开始,到 19 世纪初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比较偏爱表现 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在浪漫主义那里,情感得到了小说史上最 自由的抒发。小说里充满了奔放的情感,流动着作者掩饰不住的激情。 进入文学上的现代之后,机器工业时代中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在小说中直 抒胸臆成为一种矫情。现代小说开始刻意回避情感的暴露,不仅作者“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