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名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14 0 多元函数积分学 1812 0 0 12 0 10 合计 6 0 64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多元函数的中值定理 2小时 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2小时 行列式与克拉默法则 2小时 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小时 微分方程的应用 2小时 某些可降阶的微分方程 2小时 合计 12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确定,占总评成绩的20%,期中考 试为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如无期中考试, 则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 评成绩的70%. 六、教学反馈 教师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的办法。规定每两周讲评一次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解疑释惑:每章讲完后安排学生 进行单元自测,教师进行总结,对于自测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要进行单独沟通,适时加以辅 导。 七、敦材与参考书 教材:同济大学教学系(编).高等数学(本科少学时类型)(第三版)下册.北京:高 等教有出版社.2006年7月。 参考书: [同济大学教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有出版 社.2007年4月. 2]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第六版).北京:高等 教有出版社2007年4月。 B1朱来义(主编).微积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4孟军,朱荣胜(编).高等数学(第二版,附光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 [5)陶祥兴,朱婉珍(主编).高等数学(下)(大学工科数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北 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2年12月
教学大纲 11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14 0 14 多元函数积分学 18 0 18 无穷级数 12 0 12 常微分方程 10 0 10 合计 64 0 64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多元函数的中值定理 2 小时 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2 小时 行列式与克拉默法则 2 小时 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 小时 微分方程的应用 2 小时 某些可降阶的微分方程 2 小时 合计 12 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确定,占总评成绩的 20%,期中考 试为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2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60%。如无期中考试, 则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 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 评成绩的 70%. 六、教学反馈 教师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的办法。规定每两周讲评一次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解疑释惑;每章讲完后安排学生 进行单元自测,教师进行总结,对于自测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要进行单独沟通,适时加以辅 导。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同济大学教学系(编). 高等数学 (本科少学时类型) (第三版)下册.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 参考书: [1] 同济大学教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年 4 月。 [2]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第六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 月。 [3] 朱来义(主编).微积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5 月。 [4] 孟军,朱荣胜(编).高等数学(第二版,附光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年 8 月。 [5] 陶祥兴,朱婉珍(主编).高等数学(下)(大学工科数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具偏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八、说明 基本要求分为两个层次:概念、理论用“理解”、“了解”表示两个层次:方法运算用“掌 握”、“会”或“了解”表示两个层次。 执笔人:李蜂伟 学科主任:李峰伟 教学院长:盛宝怀 院长:俞军
教学大纲 12 八、说明 基本要求分为两个层次:概念、理论用“理解”、“了解”表示两个层次;方法运算用“掌 握”、“会”或“了解”表示两个层次。 执笔人: 李峰伟 学科主任:李峰伟 教学院长:盛宝怀 院长:俞军
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E》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 学分:3.5 学时:48+16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2学期 一、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更进一步的 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 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 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 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其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 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婴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大学 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桔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 重要作用。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专业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 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 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一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
教学大纲 13 《大学物理 E》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5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 学 分:3.5 学 时:48+16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 2 学期 一、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更进一步的 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 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 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 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 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大学 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 重要作用。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专业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 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 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
人偏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 主要矛后,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描述, 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综合能力: (1)求实精神一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 一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 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 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科学美感一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 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据科学的内 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学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力和运动(6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 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 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 了解运动的叠加性。 掌握简单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 了解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教学内容 (1)绪论。 (2)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自然坐标系 (3)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 (4)圆周运动:平面极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6)相对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运动。 (7)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8)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教学大纲 14 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 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描述, 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综合能力: (1)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 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 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 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 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力和运动(6 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 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 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 了解运动的叠加性。 掌握简单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 了解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教学内容 (1)绪论。 (2)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自然坐标系。 (3)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 (4)圆周运动:平面极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6)相对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运动。 (7)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8)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9)单位制和量纲。 3.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1)、(2)、(3)、(4)、(5) 自主学习:(6)、(7)、(8)、(9)。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6学时) 1.目的要求 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掌握功和能的计算。 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的特点, 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2.教学内容 (1)动量和冲量: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动能定理:功、功率,质点的动能定理。 (4)势能: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5)质点系的机械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6)碰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3.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4.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三)刚体的转动(5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刚体转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掌握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 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大纲 15 (9)单位制和量纲。 3.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1)、(2)、(3)、(4)、(5)。 自主学习:(6)、(7)、(8)、(9)。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6 学时) 1.目的要求 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掌握功和能的计算。 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的特点。 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2.教学内容 (1)动量和冲量: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动能定理:功、功率,质点的动能定理。 (4)势能: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5)质点系的机械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6)碰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3.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4.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三)刚体的转动(5 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刚体转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掌握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 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