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 化学传递研究历史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 Elliott是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 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 Loewi家 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 wM 抑制剂延长“迷走 MWMW2)为乙酸证实 物质”作用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 Elliott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 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Loewi家 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 抑制剂延长“迷走 物质”作用,证实 为乙酰胆碱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第二节 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 一、化学传递研究历史
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 (1)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分类 突触前细胞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受体 突触后细胞
(1)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分类 结构: •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 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
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引自Bern, Physiology,2005) S1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
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 (引自Bern, Physiology, 2005) S1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
突触分类: 缝隙连接 混合性突触 (1)A轴突-轴突型突触 甲 B轴突-胞体型突触 G轴突-树突型突触 乙 串联性突触 交互性突触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
(1)A 轴突-轴突型突触 B 轴突-胞体型突触 C 轴突-树突型突触 突触分类: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
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 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突触小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线粒体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胞体 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轴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曲张体 平滑肌 相应的受体 末梢
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 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 •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相应的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