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或:不好。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卑感和其它心理疑惑。形式上 太假,含太多做戏的成份,达不到效果。) 3山中避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字音及词义: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寂寥io: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 嘈co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舍不得离别。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 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后 皆早天。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 人(光绪八年,1902年),科举废除后,仕途随之断绝,只得在家设立私塾,教几个小小 蒙童。丰子恺五岁起,即由父亲启蒙教授。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八岁的时候, 父亲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岁,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当 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 学的精神,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这两位 恩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李叔同先生不但 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文学、书法与金石,而在其它方面的知识,诸如国文、英文、历 史、博物等科目,常是专业科目老师望尘莫及,所以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丰子恺更是如 丰子恺的日语是当年向两位曾是日本留学生老师——李叔同、夏丐尊先生学习的,所 以选择东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他一生 从事美术的方向。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 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郁达夫曾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 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是说丰子恺的散 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在言外,灵巧髙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 也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
活动。或:不好。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卑感和其它心理疑惑。形式上 太假,含太多做戏的成份,达不到效果。) 3.山中避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寂寥 li o: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 嘈 c o 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舍不得离别。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 年(公元 1898 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后 皆早夭。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 人(光绪八年,1902 年),科举废除后,仕途随之断绝,只得在家设立私塾,教几个小小 蒙童。丰子恺五岁起,即由父亲启蒙教授。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八岁的时候, 父亲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岁,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当 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 学的精神,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这两位 恩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不但 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文学、书法与金石,而在其它方面的知识,诸如国文、英文、历 史、博物等科目,常是专业科目老师望尘莫及,所以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丰子恺更是如 此。 丰子恺的日语是当年向两位曾是日本留学生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学习的,所 以选择东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他一生 从事美术的方向。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 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郁达夫曾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 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是说丰子恺的散 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在言外,灵巧高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 也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
觉出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与哲学。其实古今中外凡是脍炙人口的 佳作莫不拥有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借着敏锐的观察,加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自然能创出「凡 景语皆情语」的作品。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丰子恺将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 种新奇的美感,唤起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丰子恺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 教育家,更是多国语文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 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整体感悟】 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三、重难点导析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 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 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 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 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2)文章叙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结尾点明主旨。在西湖山中游玩遇雨,急奔到一个 家村,在一家小茶店避雨,很是扫兴。但作者不这样认为:“山色空蒙雨亦奇〃,“山中阻 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正因为如此 他后来有雅兴拉胡琴。但同行的两个女孩却体会不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怨天尤人,苦闷万 状。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从茶博士那里借来胡琴。“我”当过七八年的音乐教师,记得 很多曲谱,胡琴也是很早就入了门。于是,我在小店的雨窗下,从容拉了种种曲子,两女 孩和着唱,当唱到《渔光曲》时,三家村的青年们也齐声唱,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 爰。这使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我们走的时候,三家村的青年依依惜别,送我们 上车。这次经历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由此,作者想到了要扩大音乐教育效果,一定 要使音乐流行起来。胡琴曲是最能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所以,他希望多造几个简易而髙尚 的胡琴曲。这样,故事的主题有了进一步深化。 (3)文章用词典雅,意境优美。短短的1100多字,成语有“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 洋兴叹”、“趋之如归”;引用诗句、古语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引用琴曲名 如:《梅花三弄》、《渔光曲》;另外,如“寂寥”、“冗长”、“陶冶”、“依依〃等词语的运用,使 得文章词采雅丽。再加上西湖山中的一爿小店、茶博士的二胡、雨窗下的琴曲、女孩和青 年们的歌声、黄包车……构成了一幅清丽的风俗画。读文章,如徜徉于画廊中,湖光山色 烟雨蒙蒙、风土人情,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种美的享受。 【类文品读】 大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
觉出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与哲学。其实古今中外凡是脍炙人口的 佳作莫不拥有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借着敏锐的观察,加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自然能创出「凡 景语皆情语」的作品。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丰子恺将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 一种新奇的美感,唤起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丰子恺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 教育家,更是多国语文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 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二、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三、重难点导析 ⑴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 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 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 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 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⑵文章叙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结尾点明主旨。在西湖山中游玩遇雨,急奔到一个 三家村,在一家小茶店避雨,很是扫兴。但作者不这样认为:“山色空蒙雨亦奇”,“山中阻 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正因为如此, 他后来有雅兴拉胡琴。但同行的两个女孩却体会不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怨天尤人,苦闷万 状。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从茶博士那里借来胡琴。“我”当过七八年的音乐教师,记得 很多曲谱,胡琴也是很早就入了门。于是,我在小店的雨窗下,从容拉了种种曲子,两女 孩和着唱,当唱到《渔光曲》时,三家村的青年们也齐声唱,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 暖。这使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我们走的时候,三家村的青年依依惜别,送我们 上车。这次经历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由此,作者想到了要扩大音乐教育效果,一定 要使音乐流行起来。胡琴曲是最能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所以,他希望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 的胡琴曲。这样,故事的主题有了进一步深化。 ⑶文章用词典雅,意境优美。短短的 1100 多字,成语有“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 洋兴叹”、“趋之如归”;引用诗句、古语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引用琴曲名 如:《梅花三弄》、《渔光曲》;另外,如“寂寥”、“冗长”、“陶冶”、“依依”等词语的运用,使 得文章词采雅丽。再加上西湖山中的一爿小店、茶博士的二胡、雨窗下的琴曲、女孩和青 年们的歌声、黄包车……构成了一幅清丽的风俗画。读文章,如徜徉于画廊中,湖光山色、 烟雨蒙蒙、风土人情,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种美的享受。 【类文品读】 大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 1 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
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 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 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 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 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 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 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 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 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 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 怒 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 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 急。 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 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 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 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 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 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 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 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 势陡峭起来。 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 度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 个是 词,后一个是 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的人。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 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 在有点儿信了”? 7、在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参考答案:1、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2、形容词、动词、讽刺3.语
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 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 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 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 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 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 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 啊。 2 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 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 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 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 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 怒。 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 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 急。 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 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 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 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 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 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 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 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 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 势陡峭起来。 1 . 按 事 件 发 生 的 顺 序 , 各 用 一 个 词 语 概 括 大 家 在 不 同 阶 段 的 态 度: 、 、 、 、 。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 一个是 词,后一个是 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 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 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 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 在有点儿信了”? 7、在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参考答案:1、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 2、形容词、动词、讽刺 3.语
言;比较正直、有自尊4、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 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氖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6、 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7、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8.孩 子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将来又会怎样?这个 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担忧。) 4风筝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字音及词义 伶lng仃d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qio悴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j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sh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hung:惊慌 虐n<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y: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 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 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 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 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 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 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 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 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言;比较正直、有自尊 4、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 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氖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 6、 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 7、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 8.孩 子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将来又会怎样?这个 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担忧。) 4.风筝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伶 l ng 仃 d 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 qi o 悴 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 ju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 sh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 hu ng:惊慌。 虐 n< 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 sh :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 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 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 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 年 1 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 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 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 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 年初“左 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 1927~1936,创作了《故事 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 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 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 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 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关于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鲁迅在写作这篇《风 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 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 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 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亿之中的,是他曾经 亲历的实事,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 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写此文时所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 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整体感悟】 、谋篇立意 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 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 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重难点导析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 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 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 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 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 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 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 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 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儿童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 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 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 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 矛盾。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这两段文字的确感情复杂。鲁迅先生是用成年后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 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 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2、关于背景 《风筝》写于 1925 年 1 月 24 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鲁迅在写作这篇《风 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发表在 1919 年 9 月 9 日的《国民公 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 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 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亿之中的,是他曾经 亲历的实事,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 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写此文时所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 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 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 12 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 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重难点导析 ⑴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 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 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 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 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 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 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 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 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儿童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 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 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 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 矛盾。 ⑶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这两段文字的确感情复杂。鲁迅先生是用成年后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