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市政学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Studies 深程号:40503011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误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学分:2 先修误程:管理学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政管学院政治学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市政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市政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 2、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思维水平和对一些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 3、增进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 开设本课程,通过《市政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市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念和基本原则,使学生理解市政管理的一般规律,认识市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掌握市政管 理从古代萌芽、到近代构建再到当代转变的历史发展进程。本课的主 要 容包括: 市政学 研究方法:城市功能与种类:城市的政治系统:市政职能:市政体制:城市的环境管理:城 市的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的教科文卫管理: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等。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 参加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市政管理概念的演进,分析市政管理的宏观变迁、分析层次、基本特征 和具体形式。使学生了解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学生要了解市政管理的发展过程,理解市政管理的概念,并对市政管理的整 体变迁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 教学课 2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市政学研究对象 一研究范围 1。城市国家政权机关 2。城市有关公共事物 3.有效管理的规律 二市政的含义 所谓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
《市政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市政学 课程英文名称: Urban Studies 课程号:40503011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 学时;实验学时:0 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管理学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政管学院 政治学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市政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市政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 2、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思维水平和对一些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 3、增进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 开设本课程,通过《市政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市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念和基本原则,使学生理解市政管理的一般规律,认识市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掌握市政管 理从古代萌芽、到近代构建再到当代转变的历史发展进程。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学的 研究方法;城市功能与种类;城市的政治系统;市政职能;市政体制;城市的环境管理;城 市的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的教科文卫管理;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等。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 参加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市政管理概念的演进,分析市政管理的宏观变迁、分析层次、基本特征 和具体形式。使学生了解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学生要了解市政管理的发展过程,理解市政管理的概念,并对市政管理的整 体变迁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 教学课时:2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一节 市政学研究对象 一 研究范围 1.城市国家政权机关 2.城市有关公共事物 3.有效管理的规律 二 市政的含义 所谓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
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体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 毛段对域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物讲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市政学的研究意义 市政学的研究历史 1.西方市政管理学的发思 2。我国市政管理学的发展 一市政学的研究音义 1.随者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政府职能的强化和扩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是世界范围内行政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向。而建立新的政府决第 体系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重要 意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建设现代化城市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 统计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 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调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市政学的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补会主义的关系 市政学的研究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系?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市政学》 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第二章城市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城市概念的演进,分析城市的宏观变迁、基本特征和具体形式。使学生 了解城市的不同形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理解城市的概念,并对城市的整体变迁和基本 特征有所认识。 教学课时 4学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城市概念 一城市特征 1,聚集性 2.整体性 3.开放 4.复杂性 二城市功能与种类
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体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 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 市政学的研究意义 一 市政学的研究历史 1. 西方市政管理学的发展 2. 我国市政管理学的发展 二 市政学的研究意义 1.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政府职能的强化和扩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是世界范围内行政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向。而建立新的政府决策 体系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重要 意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建设现代化城市。 三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 统计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 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调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市政学的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 市政学的研究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系?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 《市政学》 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邹德慈 《城市规划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第二章 城市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城市概念的演进,分析城市的宏观变迁、基本特征和具体形式。使学生 了解城市的不同形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理解城市的概念,并对城市的整体变迁和基本 特征有所认识。 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 城市概念 一 城市特征 1.聚集性 2.整体性 3. 开放性 4. 复杂性 二 城市功能与种类
1.承载功能 经济功能 3 政治功 4.文化功能 5.社会功能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历程 一城市的起源 1. 政治功能的城 经济功能的市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乡相互促讲,共同发展 2.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 3.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 4 城市由低功能向高功能 封闭到开放 5,城市负荷能力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6.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摸,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母小城市 第三节 城市形态 旧城市形态 1.原始城市形态:城堡。 2.前工业社会城市形态:商业城市。 3。工业社会城市形态:工业域市 二新时期城市新形态 金融城市 2.生态城市 3.尖端科技城。 4.山水园林城 5。字域市 6。世界城 7后福特城市。 8.信息城市 9。智慧城市。 10.学习型域市 11。健康城市 复习与思考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 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主要区别 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首都北京的发展趋热?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市政学》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第三章城市的政治系统
1. 承载功能 2. 经济功能 3. 政治功能 4. 文化功能 5. 社会功能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历程 一 城市的起源 1. 政治功能的城 2. 经济功能的市 二 城市发展的规律 1. 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 3. 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 4. 城市由低功能向高功能,由封闭到开放。 5. 城市负荷能力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6. 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 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第三节 城市形态 一 旧城市形态 1.原始城市形态:城堡。 2.前工业社会城市形态:商业城市。 3.工业社会城市形态:工业城市。 二 新时期城市新形态 1.金融城市。 2.生态城市。 3.尖端科技城。 4.山水园林城。 5.数字城市。 6.世界城市。 7.后福特城市。 8.信息城市。 9.智慧城市。 10.学习型城市。 11.健康城市。 复习与思考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 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主要区别? 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首都北京的发展趋势?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 《市政学》 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邹德慈 《城市规划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第三章 城市的政治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城市政治系统的演进,分析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层次、基本特征和具 体形式。使学生了解市政政治系统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共产党组织系统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关系 教学课时: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政治系统概述 一政治系统含义 政治系统的分类 1.权力政治系 2.非权力政治系统 第二节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一共产登的城市组织系统 ,市党委 2.区党委 3.基层党支部 二城市的国家权力系统 1书人大 2.区人大 三城市的行政系统 1.市政府 2.区政府 3.街道办事处 四城市的司法系统 1 法院系统 2.检察院系统 3.公安系统 五城市的社团组织 1工会 2.共青团 子.妇联 工商联 六城市公民 1.长住居民 2.临时居民 3 ,居委会 复习与思考题 我国的政治系统如何保持长期稳定? 新旧时代的工会有什么区别? 居委会的职能是什么? 共青团的性质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市政学》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梁旭《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城市政治系统的演进,分析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层次、基本特征和具 体形式。使学生了解市政政治系统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共产党组织系统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关系。 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 政治系统概述 一 政治系统含义 二 政治系统的分类 1. 权力政治系统 2. 非权力政治系统 第二节 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一 共产党的城市组织系统 1.市党委 2.区党委 3.基层党支部 二 城市的国家权力系统 1. 市人大 2. 区人大 三 城市的行政系统 1. 市政府 2. 区政府 3. 街道办事处 四 城市的司法系统 1.法院系统 2.检察院系统 3.公安系统 五 城市的社团组织 1.工会 2.共青团 3.妇联 4.工商联 六 城市公民 1.长住居民 2.临时居民 3.居委会 复习与思考题: 我国的政治系统如何保持长期稳定? 新旧时代的工会有什么区别? 居委会的职能是什么? 共青团的性质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徐理明 《市政学》 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梁旭 《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四章市政职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市政职能的演进,分析市政管理职能基本特征和具体形式。使学生了解 市政职能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市政职能如何转化。 教学时.4 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市政职能概述 从功能主义方法论的角度看,政府能力综合体现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力,具体表现为体系 产品、过程产品和政策产品的生产能力。体系产品的生产力表现为政治体系维持和适应的能 力:过程产品的生产力表现为接纳政治参与的能力、形成社会支持与服从的能力和实现公正 司法的能力:政策产品生产力表现为幅利政策、 自由权利保障能力。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 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职能 二城市规划职能 三交通云输职能 四维护生活环境卫生职能 五劳动组织职能 六社会福利职能 七产业振兴职能 八教育职能 九文化职能 生活服务职能 第三节我国的市政职能 基本职能 1.规划职能 2.建设职能 管理职能 二 职能特点 第四节我国的市政职能转化 一·由管理转向服务 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阔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 危机的能力 二由人治转向法治 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 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应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 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 服务和公共产 复习与思考题: 政府的职能究竞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与我国的市政职能的区别?
第四章 市政职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梳理市政职能的演进,分析市政管理职能基本特征和具体形式。使学生了解 市政职能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市政职能如何转化。 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 市政职能概述 从功能主义方法论的角度看,政府能力综合体现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力,具体表现为体系 产品、过程产品和政策产品的生产能力。体系产品的生产力表现为政治体系维持和适应的能 力;过程产品的生产力表现为接纳政治参与的能力、形成社会支持与服从的能力和实现公正 司法的能力;政策产品生产力表现为福利政策、安全政策和公民自由权利保障能力。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 一 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职能 二 城市规划职能 三 交通运输职能 四 维护生活环境卫生职能 五 劳动组织职能 六 社会福利职能 七 产业振兴职能 八 教育职能 九 文化职能 十 生活服务职能 第三节 我国的市政职能 一 基本职能 1.规划职能 2.建设职能 3.管理职能 二 职能特点 第四节 我国的市政职能转化 一 由管理转向服务 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 危机的能力。 二 由人治转向法治 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 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应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 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 服务和公共产品。 复习与思考题: 政府的职能究竟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与我国的市政职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