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学习目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1)一词多义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天下独绝( 百叫不绝(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负势竞上( 学习置难点 一百许里( 百叫无绝(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词类活用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风烟俱净 学习过程 任意东西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皆生树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互相轩邀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猛浪若弄 作家简介 负势竞上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3)古今异义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 百许里 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蝉则千转不穷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经给世务者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 (4)特殊句式 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急湍甚箭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供,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鸢飞戾天者 2、作品简介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又称为“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 2、课文内容理解 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围绕哪两个字做文章? 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 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 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ig,脚镣和 手铐,嗡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二)课文预习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横柯上蔽()轩邋( )泠泠作响() 嘤婴成韵 (4)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打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 谷忘返( 飞戾天()经纶世务 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塞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葛亮,赶快参加吧!)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高,结构上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1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家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 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 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2、作品简介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又称为“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 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 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 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 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 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 ,脚镣和 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横柯上蔽(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缥碧( ) 窥谷忘返( ) 鸢飞戾天( ) 经纶世务(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 百叫不绝( ) 上 负势竞上( ) 横柯上蔽( ) 许 一百许里( ) 百叫无绝( ) (2)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3)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 蝉则千转不穷 经纶世务者 (4)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 鸢飞戾天者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围绕哪两个字做文章?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4)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 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近及远,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现景习惯,条理清莞。而且全文弹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弹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育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于总会发光的。) 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 C.天下独绝 杂然相许 负隅顽抗 猿则百叫无绝 窥谷忘反 E.互相轩邈 反接,布囊其口蓝天邈远 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嬴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咀嚼品味下面句子,回答问題。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景物描写要有个人的特殊感受,也得注意顺序和写作技巧。作者先用八个字 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再分项描述,先写,特点是 些河段水流 特点是且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 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 修辞手法。*这些描写使你产生怎样的想象?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院着江流飘 飘荡荡,时而东时而西。从富阳到稠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无二 水都是背白色,千文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盒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啬急 的江流比箭还买快,那惊孩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金都生长着苍翠的树,出一派寥意。(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 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面形成无歌的山峰,(山闻)的泉水 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要地叫着,十分和谱。鲸不停的叫着,狼不停 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摹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哀于功名利操的心;看到这些 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金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林间仍显得暗:在校条科魂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 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 ) A.一百许.里 B. 负.势竞上 C.天下独绝. 杂然相许. 负.隅顽抗 猿则百叫无绝. D.窥谷忘反. E.互相轩邈. F.鸢飞戾.天 反.接,布囊其口 蓝天邈.远 性格乖戾. 二、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 , 。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三、咀嚼品味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景物描写要有个人的特殊感受,也得注意顺序和写作技巧。作者先用八个字 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再分项描述,先写 ,特点是 ,有 些河段水流 ;再写 ,特点是 且 。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 ;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 修辞手法。*这些描写使你产生怎样的想象?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 船)随着江流飘 飘荡荡,时而东时而西。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 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 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 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 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峡》导学集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学习目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沿溯阻绝( 学习置难点 (2)词类活用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每至晴初幂旦 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掌习过程: 虽乘奔御风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古今异义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政王命急宜 虽乘奔御风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4)特殊句式 郦道元(?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 有时朝发白帝 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 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2、课文内容理解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 (1)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内容简略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3) 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二)會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吧1 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2、关于三峡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 两方面,绕独“展开生发和描事,皓构上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 近及选,遝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景习懺,条理清麓。而且全文诣写“山”略写“水 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重庆塘峡、重庆巫峡、湖北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 写“水”的部分,弹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禅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夹出景物主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淄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番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程一三峡工程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二)课习 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 3.沿訴阻绝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绝嵫多生怪柏( 5.良多趣味( )襄(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三峡》选自《 的总称,在重庆市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朝代) 2.《 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3 《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家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 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 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 137 条, 内容简略。 《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较详细。介绍了 1252 条河流,注中 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 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关于三峡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 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湖北西陵峡组成,全长 193 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 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 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程—三峡工程。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嶂( ) 襄( ) 曦( ) 属( ) 巘(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自非亭午夜分( ) 绝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2)词类活用 每至晴初霜旦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 (3)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4)特殊句式 有时朝发白帝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 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泝.阻绝( ) 4.绝巘.多生怪柏( ) 5.良.多趣味( ) 6.属.引凄异( ) 二、填空题。 1. 《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 (朝代) 学家。 2. 《 三 峡 》 一 文 中 总 写 三 峡 地 貌 的 句 子 是: , , 。 , , ,
3.故渔者歌曰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翻译下列句子 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 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嬴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髙水淸,草木繁茂,真是 1.春冬之时, 绝螺多生怪柏, 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 2.朝辞白帝彩云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 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发展空间 1.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或王命急宜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 “三”字的成语 3.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三峡》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5.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与朱元思书 学习过程 握本文的相关字词 描写内容 特点 描写内容 特点 生 两岸连山,略无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诚 熔健() 蜡写()朝属〔 蚤立()庇 处。重岩叠嶂,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冗长()想() 汨罗江 )悄然 天蔽日,自非亭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夜分,不见曦月 2、形似字 暮到江陵,其间千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解词 二百里,虽乘奔御 急甚箭,猛浪若 地老天荒 风,不以疾也 黄卷背灯: 常有高猿长啸,属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二、了解课文内容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响,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1、本文评述了哪些历史故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2、本文和郦道元的《三峡》有何不同? 百叫无绝 整体比较 〖参考译文〗
4 3.故渔者歌曰:“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1.春冬之时, , 。绝巘多生怪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展空间 1.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 带“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5.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 三峡 与朱元思书 描写内容 特点 描写内容 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 ,隐 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 ,猛浪若 奔。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空谷传 响,哀转久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百叫无绝。 整体比较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 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 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 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 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 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 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比较阅读: 《三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掌握本文的相关字词 1、生字词 虔诚( ) 熔铸( ) 缮写( ) 朝.觐.( ) 矗立( ) 庇 佑( ) 冗长( ) 甭想( ) 汨罗江( ) 渊薮( ) 悄然 ( ) 2、形似字 辑 楫 缉 揖 3、解词 地老天荒: 黄卷青灯: 渊薮: 二、了解课文内容 1、 本文评述了哪些历史故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本文和郦道元的《三峡》有何不同?
诗词九首 境界。“悠然見”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 《饮酒》 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 学习目标 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过故人庄】 学习目标: 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学习过程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 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土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 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 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 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 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 二)朗诗歌,薹体感知 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 并掌二 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 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二)朝读诗歌,整体知 三、课堂究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并掌 试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如吧!) 三、课振究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背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 提示总结 简短赏析 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高亮,赶快参加吧1) 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 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膏有准备的人 亮出风采|) 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晢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 大体 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 提示总结: 于写出了无意看山, 只是 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 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 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
5 诗词九首 《饮酒》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 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 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 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 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试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 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 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 嚣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 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 于写出了无意看山,只是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 境界。“悠然见”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 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 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 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过故人庄》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 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 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 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 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 简短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 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