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草稿) 浙江慈溪中学黄孟轲2009年2月慈溪中学高二(2)班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的时候,不少同学觉得虽 然与我们以前读到的许多中外小说有较大的差异,但还是读得懂理解得了,觉得 这一小说用取一横截面的手法,以一很小的角度来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实 现对人性的拷问,体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的特征。但同学们在预习《墙 上的斑点》的时候,都感到一下遇到这样的小说根本无法进入,一点头绪都没有, 智力在它面前会很苍白。这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在 小说的三要素的阅读欣赏习惯中过来,是我们学习外国现代派的阅读欣赏的习惯 于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新的阅读思维信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通过《墙上的 斑点》的学习,我试图努力地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树立外国现代小说学习的能力 体系。这就是要达到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 1、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首先,我们来了解 下伍尔芙在小说创作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2、伍尔芙她还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 和。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 重要瞬间。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 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 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 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 不同的。 3、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 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这其 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 人的内部的阅读。 (板书: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4、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19世纪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 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 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意识流: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草稿) 浙江慈溪中学 黄孟轲 2009 年 2 月 慈溪中学高二(2)班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的时候,不少同学觉得虽 然与我们以前读到的许多中外小说有较大的差异,但还是读得懂理解得了,觉得 这一小说用取一横截面的手法,以一很小的角度来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实 现对人性的拷问,体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的特征。但同学们在预习《墙 上的斑点》的时候,都感到一下遇到这样的小说根本无法进入,一点头绪都没有, 智力在它面前会很苍白。这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在 小说的三要素的阅读欣赏习惯中过来,是我们学习外国现代派的阅读欣赏的习惯 于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新的阅读思维信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通过《墙上的 斑点》的学习,我试图努力地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树立外国现代小说学习的能力 体系。这就是要达到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一、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 1、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首先,我们来了解 一下伍尔芙在小说创作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2、伍尔芙她还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 和。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 重要瞬间。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 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 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 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 不同的。 3、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 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这其 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 人的内部的阅读。 (板书: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4、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19 世纪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 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 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意识流技法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区别 1、下面请谈谈你预习阅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你读下来,是读得懂的 多,还是读不懂的多?这些读不懂的地方问题在哪里?这个墙上的斑点起到什么 作用 线索的作用。它是小说叙述者“我”由现实世界进入主观世界的触发点,也是 整篇小说结构的联缀点。斑点是小说的起点,也是终点 2、但这可能还是传统的阅读思维。你们看看这篇小说的结构,要注意,意 识流的“流”,并不是向前线性流动,那还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它的结 构是非线性的,常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开头看起。使叙述者“我”从客观世界进入心理世界的第一个触发点是 什么?(斑点)“我”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下来哪个词语特别值得关 注 回忆。这里主要通过回忆的表现手法 3、大家需要注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回忆,回忆在这里也已经不 同于一般小说里概念。其实是一种自由联想,还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时空跳跃 蒙太奇,旁白,梦境,幻觉,印象直呈等等。意识实际上是人心理活动中的回忆 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如流水一般的人的意识活动的 总称 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是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接下来我们还 将补充学学海明威的《杀人者》,好,有同学已经看了请同同学交流一下,请有 思考的或有困惑的同学随便说说 主要是通过对话。通篇的对话,连叙述者也没有,情节、人物都没有 是的,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小说。还有意识流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 不同的。心理描写是描写特定情境人物的心理感觉,意识流通篇都是人心理世界 景象的呈现。 4、这个回忆,不同于一般的回忆。这里说的主要通过回忆的方法切换到主 观世界。(板书:回忆,并在黑板画上一个大的圈及多条线条) 三、意识流的标志一:自由联想、直觉推理、独白意念 1、“我"回忆中呈现的对象都有哪些?
二、意识流技法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区别 1、下面请谈谈你预习阅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你读下来,是读得懂的 多,还是读不懂的多?这些读不懂的地方问题在哪里?这个墙上的斑点起到什么 作用? 线索的作用。它是小说叙述者“我”由现实世界进入主观世界的触发点,也是 整篇小说结构的联缀点。 斑点是小说的起点,也是终点。 2、但这可能还是传统的阅读思维。你们看看这篇小说的结构,要注意,意 识流的“流”,并不是向前线性流动,那还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它的结 构是非线性的,常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开头看起。使叙述者“我”从客观世界进入心理世界的第一个触发点是 什么?(斑点)“我”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下来哪个词语特别值得关 注? 回忆。这里主要通过回忆的表现手法。 3、大家需要注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回忆,回忆在这里也已经不 同于一般小说里概念。其实是一种自由联想,还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时空跳跃, 蒙太奇,旁白,梦境,幻觉,印象直呈等等。意识实际上是人心理活动中的回忆、 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如流水一般的人的意识活动的 总称。 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是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接下来我们还 将补充学学海明威的《杀人者》,好,有同学已经看了请同同学交流一下,请有 思考的或有困惑的同学随便说说。 主要是通过对话。通篇的对话,连叙述者也没有,情节、人物都没有。 是的,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小说。还有意识流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 不同的。心理描写是描写特定情境人物的心理感觉,意识流通篇都是人心理世界 景象的呈现。 4、这个回忆,不同于一般的回忆。这里说的主要通过回忆的方法切换到主 观世界。(板书:回忆,并在黑板画上一个大的圈及多条线条) 三、意识流的标志一:自由联想、直觉推理、独白意念 1、“我”回忆中呈现的对象都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炉子里的火)再由烟雾引出什么联想?(板书: 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所以这里除了回忆,还用了什么触发内心的方法?(板 书:联想) 第二段开头这句话“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请同学们划出来。这 说明下面的联想将怎么样?更加丰富。这一句起的作用如同散文中的“蓄势”。 2、那么,第二次触发联想的点是什么?(板书:钉痕) 由此想到了什么?(板书:肖像画、房客) 下面打了一个比方,是比方什么?“这种情形”是指什么情形?(和前房客突 然分手的情景。这就像在火车上看到郊外别墅里的人,然后一晃而过。(板书: 坐火车) 3、第二个点与第一个点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 4、触发第二点明确的方法是什么?(直觉推理) 5、第三次触发点是什么?读出来了吧? 小孔,在第五段“可是墙上的并不是一个小孔” 6、那么第三段里面表明我”观点的句子是什么? 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 偶然性啊。板书 7、下面的两段与这几句有什么关系? 《文心雕龙》里,刘勰曾说写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在这里很恰当。 (板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这里伍尔芙完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本来就像黑板上画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房间的壁炉前。这很可能是个妇人,而且 有一定的什么?文化素养、身份地位。说说看,下面的话与这几句议论有什么关 系?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浅蓝罐子、鸟笼子直至绿宝石都是用以证明。接下来打 了一个比方,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这是用来比拟什 么?生活飞快的速度。“我”对来世是怎么追问的?一连串的为什么、什么之后, “我”得出什么结论?“我”也说不清楚。用来世来做什么?证明生命的神秘,思想 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生活并不像科学书、历史书说的那样明白,那样简单有 智慧。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 8、前面触发想象的方法有回忆联想、直觉推理,这里是什么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炉子里的火)再由烟雾引出什么联想?(板书: 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所以这里除了回忆,还用了什么触发内心的方法?(板 书:联想) 第二段开头这句话“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请同学们划出来。这 说明下面的联想将怎么样?更加丰富。这一句起的作用如同散文中的“蓄势”。 2、 那么,第二次触发联想的点是什么?(板书:钉痕) 由此想到了什么?(板书:肖像画、房客) 下面打了一个比方,是比方什么?“这种情形”是指什么情形?(和前房客突 然分手的情景。这就像在火车上看到郊外别墅里的人,然后一晃而过。(板书: 坐火车) 3、第二个点与第一个点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 4、触发第二点明确的方法是什么?(直觉推理) 5、第三次触发点是什么?读出来了吧? 小孔,在第五段“可是墙上的并不是一个小孔” 6、那么第三段里面表明“我”观点的句子是什么? 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 偶然性啊。板书。 7、下面的两段与这几句有什么关系? 《文心雕龙》里,刘勰曾说写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在这里很恰当。 (板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这里伍尔芙完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本来就像黑板上画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房间的壁炉前。这很可能是个妇人,而且 有一定的什么?文化素养、身份地位。说说看,下面的话与这几句议论有什么关 系?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浅蓝罐子、鸟笼子直至绿宝石都是用以证明。接下来打 了一个比方,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这是用来比拟什 么?生活飞快的速度。“我”对来世是怎么追问的?一连串的为什么、什么之后, “我”得出什么结论?“我”也说不清楚。用来世来做什么?证明生命的神秘,思想 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生活并不像科学书、历史书说的那样明白,那样简单有 智慧。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 8、前面触发想象的方法有回忆联想、直觉推理,这里是什么方法呢?
独白和联想。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主要是用内 心独白的方法。《追忆似水年华》厚厚的四大卷,读起来非常痛苦,可能比我们 同学们做一万道数学题还要痛苦。(板书:独白和联想) 四、意识流的标志二:判断推理联 1、接下来一个接触点是什么? 第五段里面,不是小孔,可能是什么呢?玫瑰花瓣。板书。从第五段到第7 段特别复杂,我们在理解上很容易出问题。) 2、由玫瑰花瓣想到什么? 特洛伊城。穿插了现实“窗外的柳枝”之后,又联想到了莎士比亚。从特洛伊 城到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古老的幻想的东西。) 3、第五段中作者独白的议论的句子是哪一个?划出来。这句话出现在这里 有什么意义?同上文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这一切即指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为止的 历史。“沉闷”一词是“我”对它的评价。而“我希望的是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 这说明什么?现实是不真实的、沉闷的、不令人愉快的,而我的主观的想象才是 真实的、令人愉快的 5、第7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比方?有什么意义?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镜子。镜子中的内容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尽管 这些历史曾经很煊赫,但也是虚幻的。“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镜子打 碎,众多历史英雄也随之消失 6、这一段作者提到了什么样的小说创作理论? “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 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 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 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概括毫无价值 其中“这些想法”指的就是主观世界的意义;“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 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中的两个“这样”指的是现实才是真实的,破折号后对此加以否 定 7、这是一层意思。推翻历史的现实的真实,追求主观世界的意义。下面 第二层从“只要听听概括这个词的音调就够了”开始到这一段结束,主要是一个什 么观点呢?
独白和联想。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主要是用内 心独白的方法。《追忆似水年华》厚厚的四大卷,读起来非常痛苦,可能比我们 同学们做一万道数学题还要痛苦。(板书:独白和联想) 四、意识流的标志二:判断推理联 1、接下来一个接触点是什么? 第五段里面,不是小孔,可能是什么呢?玫瑰花瓣。板书。从第五段到第 7 段特别复杂,我们在理解上很容易出问题。) 2、由玫瑰花瓣想到什么? 特洛伊城。穿插了现实“窗外的柳枝”之后,又联想到了莎士比亚。从特洛伊 城到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古老的幻想的东西。) 3、第五段中作者独白的议论的句子是哪一个?划出来。这句话出现在这里 有什么意义?同上文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这一切”即指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为止的 历史。“沉闷”一词是“我”对它的评价。而“我希望的是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 这说明什么?现实是不真实的、沉闷的、不令人愉快的,而我的主观的想象才是 真实的、令人愉快的。 5、 第 7 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比方?有什么意义?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镜子。镜子中的内容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尽管 这些历史曾经很煊赫,但也是虚幻的。“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镜子打 碎,众多历史英雄也随之消失。 6、 这一段作者提到了什么样的小说创作理论? “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 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 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 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概括毫无价值。” 其中“这些想法”指的就是主观世界的意义;“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 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中的两个“这样”指的是现实才是真实的,破折号后对此加以否 定。 7、 这是一层意思。推翻历史的现实的真实,追求主观世界的意义。下面 第二层从“只要听听概括这个词的音调就够了”开始到这一段结束,主要是一个什 么观点呢?
(翻“正统、标准、真正的事物”,追求自由。正统的标准的事物的典型例子 就是惠特克序列表;而“非法的自由感的“非法”是“不合制度的、不规范的”的意思。 8、从玫瑰花瓣到提出自己小说创作的两个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板 书:判断推理) 9、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女孩一样,任人打扮。这里,伍尔芙否 定了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否定了所谓的正统和标准。她提出要追求主观的世界的 真实,追求打破正统与规范的自由。那么接下来,引起“我"的思考的触发点是什 么呢?对,凸出的圆形。还有最后一个触发点呢?板书中剩下的两块内容填进什 么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意识流的标志三:联想推断 1、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昨天的板书图形 板书:“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麦克白》第五幕台词) 2、阅读意识流小说时,我们肯定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是难免的。而意识流 小说的效果也正在这里。正是在这些“障碍”中,小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我 黑板上写的这段话,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引用的莎士比亚 戏剧《麦克白》第五幕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 任何意义。” 福克纳凭借《喧哗与骚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 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像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全部都是内心的独白。他的小说 还是比较能读懂的。 《喧哗与骚动》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呢?一位白痴,班吉。班吉从三岁 开始不会说话。他不会主动记忆,也分辨不清事情的因果关系。小说就是借助这 样一个白痴的眼睛把客观世界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他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度灵敏 的摄像机。 3、这让我想起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斯拉的小说《铁皮鼓》, 它是通过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视角。这个孩子不愿长大,后来就真的没有长大 小说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客观世界。大人的偷情、伪装都被他记录下来。 这大家也可以谈谈以前阅读的感受。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在这样一种“人生如痴人说梦″没有任何意义”中 写出了意义,在看似障碍的文字里,小说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 小说中另外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昆丁,一个是杰生。他们都是正常而且聪明的人, 但他们眼睛就不行了,看出的世界都是主观的,不像班吉那样客观。这是诺贝尔 奖中分量很重的一篇小说
(翻“正统、标准、真正的事物”,追求自由。正统的标准的事物的典型例子 就是惠特克序列表;而“非法的自由感”的“非法”是“不合制度的、不规范的”的意思。 8、从玫瑰花瓣到提出自己小说创作的两个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板 书:判断推理) 9、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女孩一样,任人打扮。这里,伍尔芙否 定了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否定了所谓的正统和标准。她提出要追求主观的世界的 真实,追求打破正统与规范的自由。那么接下来,引起“我”的思考的触发点是什 么呢?对,凸出的圆形。还有最后一个触发点呢?板书中剩下的两块内容填进什 么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意识流的标志三:联想推断 1、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昨天的板书图形。 板书:“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麦克白》第五幕台词) 2、阅读意识流小说时,我们肯定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是难免的。而意识流 小说的效果也正在这里。正是在这些“障碍”中,小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我 黑板上写的这段话,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引用的莎士比亚 戏剧《麦克白》第五幕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 任何意义。” 福克纳凭借《喧哗与骚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 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像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全部都是内心的独白。他的小说 还是比较能读懂的。 《喧哗与骚动》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呢?一位白痴,班吉。班吉从三岁 开始不会说话。他不会主动记忆,也分辨不清事情的因果关系。小说就是借助这 样一个白痴的眼睛把客观世界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他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度灵敏 的摄像机。 3、这让我想起 0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斯拉的小说《铁皮鼓》, 它是通过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视角。这个孩子不愿长大,后来就真的没有长大。 小说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客观世界。大人的偷情、伪装都被他记录下来。 这大家也可以谈谈以前阅读的感受。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在这样一种“人生如痴人说梦”“没有任何意义”中 写出了意义,在看似障碍的文字里,小说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 小说中另外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昆丁,一个是杰生。他们都是正常而且聪明的人, 但他们眼睛就不行了,看出的世界都是主观的,不像班吉那样客观。这是诺贝尔 奖中分量很重的一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