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横波(S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读图(图141)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完成下表 1.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千米) 速度变化 分界意义 地壳与 与地核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 特征 地壳 平均17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 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界面 地上地幔 17~100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物质 幔下地幔 界面|10029000于熔融状态 地外地核 2900~5150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核内地 554630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3.岩石圈 包括 和上地幔的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地球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 具有氧化作用 氮 生物体的 二氧化碳植物进行 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
6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 1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纵波(P 波) 快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横波(S 波) 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读图(图 1-4-1)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 P、S 波(依据:同一物质中 P 波速较 S 波快) ②总结 P、S 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完成下表: 1.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千米) 速度变化 分界意义 地壳与_________ _________与地核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______界面 _______界面 平均 17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 _____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 幔 上地幔 17~1000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 物质 处于熔融状态; 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1000~2900 地 核 外地核 2900~5150 内地核 5150~6370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3.岩石圈 包括__________和上地幔的______部(_________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 2 地球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_________,具有氧化作用 氮 生物体的____________ 氩 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__________
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影响 的重要因素;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水汽的凝结核;对 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2)大气的垂直分层 特点 原因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 有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重要作用 平流层气温虽高度增加而 大气运动以_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 为主;大气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 每上升100米,气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对流层|温平均降低o6℃c 运动显著; 上冷夏热,差异大 复杂多变 水汽、杂质含量多 2水圈 (1)组成:海洋是。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2)作用: 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 和 类型。 ②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③水循环可以调节 净化大气 生物圈 (1)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 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2)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 (二)互动探究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三)经典精析 深度(km 1.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C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 A和B+C是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8分) (2)不连续界面F是 。(2分)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5分)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5分)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 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 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 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 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
7 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__,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影响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水汽的凝结核;对__________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层次 特点 原因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_________有 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平流层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大气运动以___ _____为主;大气______,天气晴朗 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 对流层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_______,每上升 100 米,气 温平均降低 0.6°C;______运动显著;________ 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夏热,差异大; 水汽、杂质含量多 2.水圈 (1)组成:海洋是______。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2)作用: 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_________和 类型。 ②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③水循环可以调节___ ____、净化大气。 3.生物圈 (1)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____________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2)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为什么? (三)经典精析 1.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 是________,A和B+C 是______, D 是________,C+D+E 是______的一部分。(8 分) (2)不连续界面 F 是________。(2 分) (3)地震波在经过 F 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5 分) (4)A 和 B 为什么厚度不均?(5 分) 【解析】 从图上看,A、B 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 壳的厚度不均,A 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 33 千米。B 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 是地壳和地幔 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 是地幔的 一部分,其中 C 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 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 是上地幔顶 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