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的地位与功能 “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以 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形成基本打开思维 养成地理基本素养,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要 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编写的 学生学习时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 即地球的圈层结构。而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 化的基础。 本章内容是必修一其他各章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章的工具性知识。人类 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不是 孤立地存在与宇宙中,因此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许多自然 现象,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因此,谈“天”是为了说“地”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 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课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课时 第1页共11页
第1页 共11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 1”(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地位与功能 “地理 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以 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 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形成基本打开思维, 养成地理基本素养,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要 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编写的。 学生学习时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 即地球的圈层结构。而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 化的基础。 本章内容是必修一其他各章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章的工具性知识。人类 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不是 孤立地存在与宇宙中,因此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许多自然 现象,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因此,谈“天”是为了说“地”。 二、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 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课时安排 10 课时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课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课时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6 课时
补充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地球上的点、线)1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1课时 黄赤交角、直射点的移动1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课时 光照图上的阅读 1课时 自传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课时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复习及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1课时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7.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8.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9.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第2页共11页
第2页 共11页 补充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地球上的点、线) 1 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课时 黄赤交角、直射点的移动 1 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课时 光照图上的阅读 1 课时 自传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 课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课时 复习及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1 课时 三、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6.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7.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8.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9.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四、教材体系结构 行隼地球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 特殊的行星 我们认识的宇宙 地球的圈层结 太阳对地球的影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构 从以上本章逻辑联系图可以看出,地球是我们这一章的研究重点,教材先从宏 观角度介绍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接下来介绍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然后落脚于地球本身,研究地球的运动,最后介绍地球的内 部圈层结构。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由外向里、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学习行星地球 认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是为后续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做一些天文知识的铺垫。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应选择与自然环境形成变化关系密切或影响较大的天文知识 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天文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类型的图表、直观模型、多 媒体动画、板图、照片、挂图、录像、实验等教学手段和讲述、探究、合作、讨 论等教学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对比、分析 归纳等地理思维方法和读图、观察、实验等地理学习方法,并通过“宇宙环境 地球-自然环境”这一认识过程,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提示 第3页共11页
第3页 共11页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四、教材体系结构 从以上本章逻辑联系图可以看出,地球是我们这一章的研究重点,教材先从宏 观角度介绍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接下来介绍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然后落脚于地球本身,研究地球的运动,最后介绍地球的内 部圈层结构。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由外向里、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学习行星地球, 认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是为后续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做一些天文知识的铺垫。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应选择与自然环境形成变化关系密切或影响较大的天文知识 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天文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类型的图表、直观模型、多 媒体动画、板图、照片、挂图、录像、实验等教学手段和讲述、探究、合作、讨 论等教学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对比、分析、 归纳等地理思维方法和读图、观察、实验等地理学习方法,并通过“宇宙环境- 地球-自然环境”这一认识过程,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提示: 我们认识的宇宙 行星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 响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 特殊的行星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义 地球的圈层结 构 太阳对地球的影 响
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时速度可以放慢并且适当补充初中地理的相关知 识,利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学懂了,能 够运用自如,后面各单元的学习也就容易了。 六、例题推荐(历年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本章有关的试题) (一)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1-4题。(2008全 国卷1) Q 图3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2.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15° D.60°70 3.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4.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答案] (二)图2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 第4页共11页
第4页 共11页 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时速度可以放慢并且适当补充初中地理的相关知 识,利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学懂了,能 够运用自如,后面各单元的学习也就容易了。 六、例题推荐(历年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本章有关的试题) (一)图 3 中 a 是经线,Q 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 1-4 题。(2008 全 国卷 1) 1.若 Q 地的地方时为 5 时 30 分,则 Q 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 月 B.南半球、5 月 C.北半球、5 月 D.南半球、8 月 2.若 Q 地的地方时为 2 时 30 分,则 Q 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 B.45°~55° C.5°~15° D.60°~70° 3.当 Q 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 月、17 时 30 分 B.9 月、17 时 C.6 月、4 时 30 分 D.4 月、5 时 4.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 时、18 时除外),Q 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答案] 1 C 2D 3 A 4D (二)图 2 是位于 120°E 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
回答5-6题。(2008广东文科基础卷) 60° mmts rrtanhns ratoons 图2 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6.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AC (三)图5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2009浙江卷) A.23NB.63°N C.43.5°ND.270N 里狱分冬于春分 图3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直度 变化线示意图 B (四)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第5页共11页
第5页 共11页 回答 5-6 题。(2008 广东文科基础卷) 图 2 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6.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AC (三)图 5 中,当 a,c 值相差 0 20 时,该地的纬度值为(2009 浙江卷) A. 0 23 N B. 0 63 N C. 0 43.5 N D. 0 27 N B. (四)读图 6,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