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分子生物学 第4版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4th Edition) 朱玉贤李毅郑晓峰郭红卫编著
当你进人实验室时, 要像脱去外衣那样放下你的想象力, 因为实验操作中不能有一丁点儿的想象 否则, 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会受影响: 当你翻开书本的时候 你又必须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否则, 你就不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主要作者简介 朱玉贤,男,中国科学院院土,北京大学牧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与植物 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12月在美国康条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称号, 2003一2009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主持人。主持多项国 家级科研项目。除《现代分子生物学》外,还著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译 有(PCR传奇》和《细胞的起源)
第4版前言 大约在1965年,已放领抽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首题为《重上井冈山》的诗,其中有一 句是,“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时我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死活不能理解这句话 弹了多少遍指头,自己仍然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晕倒!!看起来,时间这个东西 只有过来人才能理解。所以,我敢说,写出“逝者如斯夫”一用滔滔不绝的河水来形容 时间转瞬即逝一以及总结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的可能都是老年人。是啊, 眨眼的功夫,又是五年,又要修订再版《现代分子生物学》这本书了,否则,我的学生会被 归入“念20年前写的教材,毕业要设计Phone'”一族。看起来,谁都不容易! 记得我在“第3版前言”中用了一多半的篇幅来鞭挞科学发展给环境、给地球母亲带 来的伤害,出版社的编辑嫌我多事,而且好像还有点不务正业,想让我把这部分刚去,我坚 持不让。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学者,我的文字全都贡献给自然科学研究了,除科研论文 和极少量的科普文章之外,没有其他著述。“前言”是我跟我的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或者 唯一渠道,我想借此说一些课堂上不能或者不愿说的话,说些我对自然科学以外的认知。 如果碰巧其中的某些观点能被我的学生接受,成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那就是 我的额外收获。如果学生们不同意我的看法,跳过“前言”就可以了,反正这几页纸上的 内容永远不会考试。 人类其实处于远比我们能想象的更大的危险之中。首先,因为“人”处于自然界食物 链的最高端,没有天敌能与我们相抗衡,到目前为止,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贪得无厌、不懂 节制的生物,几乎可以在自然界为所欲为而不受制裁。我们水远追求更大更豪华装修的 住房,更好更精致的美食,更快更强大功率的豪车,修更宽更长的高速公路或铁路。予取 子求,完全从人类或者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族群某些个体的利益出发,很少甚至根 本不考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根据欧盟的统计,为了长期维持地球表面宜居生态环境,人 类将至少为投放到耕地上的每千克氨肥付出两倍当量的能源! 其次,人类将生育高峰期选择在20至30多岁之间,是个体体力发育最强大的阶段, 明显有利于保证后代体格强壮,在简单的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但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现阶段,智力、智商及受教育程度比拼已经成为生存竞争中的不二法门,导致年轻而 自身智力尚未健全,阅历更显不足的父母亲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完全迷失方向,大多在 根本没有教会孩子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的情况下就莫明其妙地开始了“不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的智力游戏。而且,培养下一代这个试验不能多次重复(表面上看是国家不让
其实是自然界不让),因为人类不可能像大多数动物和昆虫那样生一堆小崽子,再通过自 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传下去。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类还无法搞定下一代培养 这个盲区。 第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无序竞争。在人类社会,卖钙的一定会说人人都缺钙,卖 锌的会说人人都缺锌,造三聚氰胺的会忽悠说能轻松搞定含氮量不足的问题。即使像“微 软”、“苹果"这样的大企业,他们开发WINDOWS或“iPhone'"等产品绝不是为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而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至于电脑手机游戏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副 作用,是否导致“孤独症”和“僵尸小孩”数量猛增,是否会进一步演变成不可逆转的社会 问题,他们不在乎,不关心。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如果不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专业级别的 警惕性,那就只能上当受骗付学费。 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一样,到处都是几乎没有答 案的难题。一定要多思考,多角度深入思考,多问些为什么?青年女作家乔叶在一篇散文 中写道:“鲁迅文学院‘小说'课的导师曾跟她们说,中国的小说家除了缺少细节,还缺少 眼光和视野,缺少多端歧异的看问题的角度。我们之所以看得不清楚、不深人,那是因为 我们根本没有认真看,没有认真观察: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眼光、角度太陈旧狭窄,无论 是写农村或是写城市,都是就事论事。结果呢?我们的小说是薄的,因为我们想事想得 薄.”看起来,文理科确实还是相通的,都讲究广度和深度。在这里,广度主要指对分 子生物学整个学科的了解,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观,你就可能通 不过考试这个最基本的环节。深度是指你是否对蛋白质、DNA或RNA的某个领域产生 了特殊的爱好,有旁人所不及的涉略。因为,“爱好”是推动人生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没 有“爱好”,不能尽快发掘出你对某些领域的特殊“爱好”,你的人生之路就很难出彩。为 了保证本书的深度,这一版吸纳了从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转导研究的郭红卫教授 由他主笔修改第8,10和11章,相信他的研究经历会提高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权威性,给读 者带来新的感受。 2012年2月26日写于燕元 第4版前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