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Elements of Analogue Electronic Technology B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适用专业: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B》是物理学专业、应用物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 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和计算 方面的后续课程的基本原理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开发打 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半导体元器件 (6学时) 教学内容: 1.1半导体基础知识 1.2PW结 1.3二极管 1.4三极管 1.5集成化元器件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 1.熟悉下列定义、概念及原理:自由电子及空穴、扩散与漂移、复合、空间 电荷区、PN结、耗尽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稳压作用、晶体管的 放大作用及三个工作区域。 2.掌握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 第2章放大电路基础 (8学时) 教学内容: 2.1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2单管放大电路的构成 2.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4用小信号模型分析共基极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5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直 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h参数等效模型、放大倍数、输 人电阻和输出电阻、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掌握组成放大电路的原则和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3.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能正确估算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 参数。 9
2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Elements of Analogue Electronic Technology B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适用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B》是物理学专业、应用物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和计算机 方面的后续课程的基本原理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开发打 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 1 章 半导体元器件 (6 学时) 教学内容: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2 PN 结 1.3 二极管 1.4 三极管 1.5 集成化元器件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 1.熟悉下列定义、概念及原理:自由电子及空穴、扩散与漂移、复合、空间 电荷区、PN 结、耗尽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稳压作用、晶体管的 放大作用及三个工作区域。 2.掌握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 第 2 章 放大电路基础 (8 学时) 教学内容: 2.1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2 单管放大电路的构成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4 用小信号模型分析共基极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5 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直 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h 参数等效模型、放大倍数、输 人电阻和输出电阻、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掌握组成放大电路的原则和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3.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能正确估算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 参数
4.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因。 5.了解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及稳定方法。 授课方式:进授 第3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0学时) 教学内容: 3.1反馈电路的识别和正、负反馈的区分 3.2反馈元件的作用 3.3反馈电路的连接方式 3.4深反 路增益的 工程计算 3.5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点和增益的稳定作用 3.6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噪声和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数学要求: 1.能够正确判断电路中是否引人了反馈以及反馈: 2.正确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不同反馈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 倍数 3.草握负反馈四种组态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并能够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 中引入合适的交流负反馈: 4.能够利用环路增益的波特图判断电路的稳定性。 樱课方式,进樱 第4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学时) 教学内容: 4.1结型场效应管 4.2绝缘删场效应管 4.3场效应管的偏置电路 4.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 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参数等效模型、放大倍数、输人电阻和输出电阻、静态工 作点的稳定 授里方式,进授 第5章 功率输出电路 (6学时) 教学内容: 5.1功率输出电路的主要问题 5.2互补放大电路 5.3其他功率输出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下列概念:晶体管的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工作状态,最大输出功率, 转换效率。 2.正确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及工作原理,并了解其它类型功率放大 电路的特点。 3.正确估算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了解功放管的选择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6章集成基础电路 (4学时) 教学内容:
27 4.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因。 5.了解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及稳定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 3 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0 学时) 教学内容: 3.1 反馈电路的识别和正、负反馈的区分 3.2 反馈元件的作用 3.3 反馈电路的连接方式 3.4 深反馈电路增益的工程计算 3.5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点和增益的稳定作用 3.6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噪声和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判断电路中是否引人了反馈以及反馈; 2.正确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不同反馈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 倍数; 3.掌握负反馈四种组态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并能够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 中引入合适的交流负反馈; 4.能够利用环路增益的波特图判断电路的稳定性。 授课方式:讲授 第 4 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 学时) 教学内容: 4.1 结型场效应管 4.2 绝缘删场效应管 4.3 场效应管的偏置电路 4.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 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参数等效模型、放大倍数、输人电阻和输出电阻、静态工 作点的稳定。 授课方式:讲授 第 5 章 功率输出电路 (6 学时) 教学内容: 5.1 功率输出电路的主要问题 5.2 互补放大电路 5.3 其他功率输出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下列概念:晶体管的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工作状态,最大输出功率, 转换效率。 2.正确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及工作原理,并了解其它类型功率放大 电路的特点。 3.正确估算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了解功放管的选择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 6 章 集成基础电路 (4 学时) 教学内容:
6.1恒流电路 6.2恒压电路 6.3差动放大电路 6.4电平移动电路 教学要求: 1.熟悉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确理解主要指标参数物理意义。 2.了解电流源电路、电压源及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授课方 讲授 第7章集成放大电路及其应用 (10学时) 教学内容: 7.1运算放大器概述 7.2通用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7.3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7.4运算放大 入信号的连接方式 7.5非对称输入式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7.6其他集成放大器 7.7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运算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2.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包括反向输入,同向输入和差劲输入方 式)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 3.掌握集成运放组件组成的求和(反向输入)电路及积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 输入、输出关系。 4.掌握同向求和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输入输出的定性关系。 授课方式 :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共20分,其中出勤10分、作业10分 (2)期末考试:笔试80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谢沅清.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老书: 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杨栓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撰写人:杜鸿 宙核人,马 课程负贵人:杜鸿
28 6.1 恒流电路 6.2 恒压电路 6.3 差动放大电路 6.4 电平移动电路 教学要求: 1.熟悉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确理解主要指标参数物理意义。 2.了解电流源电路、电压源及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授课方式:讲授 第 7 章 集成放大电路及其应用 (10 学时) 教学内容: 7.1 运算放大器概述 7.2 通用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7.3 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7.4 运算放大器输入信号的连接方式 7.5 非对称输入式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7.6 其他集成放大器 7.7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运算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2.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包括反向输入,同向输入和差劲输入方 式)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 3.掌握集成运放组件组成的求和(反向输入)电路及积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 输入、输出关系。 4.掌握同向求和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输入输出的定性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共 20 分,其中出勤 10 分、作业 10 分。 (2)期末考试:笔试 80 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谢沅清.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杨栓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撰写人:杜鸿 审核人:马雷 课程负责人:杜鸿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 必修 英文名称:Element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电工学基础、模拟电路等 适用专业 应用物理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 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 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初步具备应用数字逻辑电 路知识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等后续课程 以及从事电子技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逻辑代数的公式、定理,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半导体二极 管、三极管、MOS管的开关特性。CMOS、TTL集成逻辑门。组合电路的基本 分析和设计方法。加法器 比较器 编码器和译码器 效据 选择器和分配器, 读存储器。基本、同步、主从、边沿触发器,时钟触发器功能分类及转换。时序 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计数器、寄存器、读/写存储器、顺序脉冲发生器。 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 (6学时) 教学内容: 1.1基本概念 公式和定理 1.2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1.3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教学要求: 1.理解逻辑代数、数制及其转换、BCD码。 2.掌握概念、公式和定理: 3.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图形化简方法 4,理解逻辑函数的五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门电路 (8学时) 数学内容 2.1半导体 二极管 三极管和MOS管的开关特性 2.2分立元器件门电路 2.3CM0S集成门电路 2.4TTL集成门电路 数学要求: 1.理解分立元件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COS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其电气特性和功能: 3.掌握TTL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其电气特性和功能: 4.掌握与、或、非、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三态、0D、OC门的逻辑
29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Element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电工学基础、模拟电路等 适用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 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 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初步具备应用数字逻辑电 路知识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等后续课程 以及从事电子技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逻辑代数的公式、定理,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半导体二极 管、三极管、MOS 管的开关特性。CMOS、TTL 集成逻辑门。组合电路的基本 分析和设计方法。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和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和分配器,只 读存储器。基本、同步、主从、边沿触发器,时钟触发器功能分类及转换。时序 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计数器、寄存器、读/写存储器、顺序脉冲发生器。 第一章 逻辑代数基础 (6 学时) 教学内容: 1.1 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1.2 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1.3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教学要求: 1.理解逻辑代数、数制及其转换、BCD 码。; 2.掌握概念、公式和定理; 3.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图形化简方法 4.理解逻辑函数的五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 门电路 (8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 MOS 管的开关特性 2.2 分立元器件门电路 2.3 CMOS 集成门电路 2.4 TTL 集成门电路 教学要求: 1.理解分立元件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 CMOS 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其电气特性和功能; 3.掌握 TTL 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其电气特性和功能; 4.掌握与、或、非、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三态、OD、OC 门的逻辑
符号、逻辑功能。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 (12学时) 教学内容: 3.1组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2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 33绾码器和译码器 3,4数据选择器和分配器 3.5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3.6只读存储器(ROM) 3.7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数学要求: 1,掌握组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2.掌握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 功能 应用及实现方法 3.掌握编码器和译码器功能、应用及实现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意触发器 (10学时) 教学内容: 4.1基本触发器 4.2同步触发器 4.3主从触发器 4.4边沿触发器 4.5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及转换 4.6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示方法及转换 4.7触发器的电气特性 教学要求: 1.理解S,JK,D,T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 2.掌握S,JK,D,T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表示方法,触发方式及 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3.了解触发器的电气特性,常用集成触发器的特点和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时序逻辑电路 (12学时) 教学内容: 5.1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5.2计数器 5.3寄存器和读/写存储器 5.4顺序脉冲发生器、三态逻辑和微型计算机总线接口 教学要求: 1.了解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2.掌握二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方法 3.掌握基本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电路结构 4.了解脉冲发生器、微型计算机总线接口的特点和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30 符号、逻辑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 组合逻辑电路 (12 学时) 教学内容: 3.1 组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2 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 3.3 编码器和译码器 3.4 数据选择器和分配器 3.5 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3.6 只读存储器(ROM) 3.7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教学要求: 1.掌握组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2.掌握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功能、应用及实现方法; 3.掌握编码器和译码器功能、应用及实现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 触发器 (10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基本触发器 4.2 同步触发器 4.3 主从触发器 4.4 边沿触发器 4.5 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及转换 4.6 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示方法及转换 4.7 触发器的电气特性 教学要求: 1.理解 RS,JK,D,T 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 2.掌握 RS,JK,D,T 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表示方法,触发方式及 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3.了解触发器的电气特性,常用集成触发器的特点和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 时序逻辑电路 (12 学时) 教学内容: 5.1 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5.2 计数器 5.3 寄存器和读/写存储器 5.4 顺序脉冲发生器、三态逻辑和微型计算机总线接口 教学要求: 1.了解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2.掌握二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方法; 3.掌握基本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电路结构; 4.了解脉冲发生器、微型计算机总线接口的特点和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