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 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 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大 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 C.隐瞒廑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 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 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 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 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 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 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 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 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 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w.ww.ks5u.com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大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 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 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 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 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 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 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 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 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作品的 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 社会生活本身,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 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 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③①⑤C.③②⑤④①D.③④②⑤①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頊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甓之人家质户 岂容我与寇焱。令乘基初系又兼裂掠,民心未服,取之基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 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 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令天以擐予,不可失曳。”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 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甚 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 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及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貝旗蜓,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 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 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 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2 -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作品的 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 社会生活本身,______。 ○1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2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 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3 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 品。 ○4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5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 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 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 “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 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 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 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 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 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3 分)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 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 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 目的 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 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3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 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 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 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 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 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 分)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 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 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 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 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 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 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 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 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 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 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 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 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 变成泰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 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 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 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 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 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 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 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 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一一“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 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 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 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 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
- 4 -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不可无“我”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 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 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 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 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 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 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 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 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 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 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 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 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 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 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 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 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 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 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 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 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 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 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 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 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 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 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
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 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 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 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 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 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 “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 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一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 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 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 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
- 5 - 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 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 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 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 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 “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 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 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 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 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 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 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