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军册 刘惟信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http://www,tuptsinghuaeduc
(京)新登字158号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主要有: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汽 车设计的内容、特点、设计过程与发展趋势,汽车的产品型号,汽车的总布置设计,汽车零部件的载荷与 计算工况和计算方法,汽车各系统、各总成及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以及各总成的试验等: 全书共17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汽车工程专业方向的汽车设计课教材、供高年级学生用于学 习汽车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指导其设计实践:本书亦可作为有关行业尤其是从事汽车设计和 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书名:汽车设计 作者:刘惟信主编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邮编100084) http:www.tup.tsinghua.edu.cn 印刷者:国防⊥业出版社刷厂 发行者: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开本:787×1092116印张:49.5字数:1141千字 版次:2001年7月第1版2001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7302-04529-1:TH·94 印数:0001~5000 定价:38.00元
本书的编著者是几位从事汽车专业教学、汽车设计实践及汽车设计理论研究达十多 年至三四十年的清华大学教师,近二十年来还相继编著出版过一些获奖(一项国家级奖 四项部委级奖及一项基金会奖)专业图书,如《机械最优化设计》(第一、二版)、《机械可靠 性设计》及汽车设计丛书《圆锥齿轮与双曲面齿轮传动》《离合器》、《驱动桥》等,也参编过 些国内大型图书、手册,如《汽车工程手册》、《汽车百科全书》及《机械工程手册》(汽车 篇)等。本书的编著吸取了这些专业书籍的编著经验,更吸取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多年 来在专业教学及汽车设计实践方面的心得和相关科研的成果,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汽 车设计方面的文献、图书中的最新资料与发展趋势等而完成的。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是,力求使其内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使 它既可用作高等工科院校的“汽车设计”课的教材,又可作为完成汽车设计实践的参考书 和工具书。用作教材,它要阐明汽车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用作指导设计实践用的参 考书和工具书,它不仅要给出设计计算方法,还应给出设计参考数据和尽量多的设计用图 表供设计人员查寻、借鉴和参考。这是本书与一般汽车设计教材和设计手册的区别之 汽车问世百余年来特别是从汽车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及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以来汽车 已经对世界经济大发展和人类进人现代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为人类社会的 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为了使读者对汽车这一影响人类社会的产品有更全 面更深人的了解,以便把握住“汽车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本书不仅更全面、更深人、更 详尽地介绍了一般汽车设计图书所具有的基本内容例如汽车的总体设计汽车零部件的 载荷和计算工况与计算方法,以及汽车各系统各总成及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 算等,而且还论述了汽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即本书从汽车的问世与汽车工业的发展以 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谈起,全而而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汽车设 计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以及一些最新成果,汽车设计的客观规律、初始决策与设计 过程,汽车的产品型号,最优化设计与可靠性设计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一些近年来 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例如离合器用的双飞轮扭转减振器、现代轿车的四轮转向与四轮驱 动制动的防抱死系统等还介绍了汽车总成的试验等。本书增加了对这些现代汽车设计 技术内容的论述,这是本书的另一特色。 汽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本书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有关专 题都阐述得很仔细、详尽。为此,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图书、文 献和本书作者近年来所编著出版的一些与汽车设计有关的专题教材图书以及发表的 些与汽车设计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本书的补充供读者参考 本书由刘惟信教授主编并编著第1~12章,第14章,第15章的15.1~15.4.1,15.5 节,第16章第17章的17.1~17.3,17.4.3~17.7及17.9节,并对第13章作了补充;田 光宇博士编著第13章;王烈教授编著第15章的15.4.2~15.4.3节;陈全世教授编著第
5章的15.6~15.11节;稌石安教授编著第I章的17.4.Ⅰ~17.4.2节;孪修曾教授编 著第17章的17.8节;全书由刘惟信定稿。 本书可用作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汽车工程专业方向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供高 年级学生用于学习汽车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指导其设计实践;本书亦可供有关行 业,尤其是从事汽车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中查寻、借鉴和 参考 热忱欢迎使用本书的高校师生、广大读者以及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对本书提出批 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补充。 本书的编著与出版得到了上海发展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编著者2000年6月于清华园
用子彩 A--汽车迎风面积 Fw—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A--变速器齿轮中心距 F 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A 从动锥齿轮节锥距 f—滚动阻力系数 ABS 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离合器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制动器摩 制动系统 擦副的摩擦系数 AC—汽车空气动力中心 fc—前悬架的静挠度 APv-- all purpose vehicle,多功能汽车Ja—后悬架的静挠度 B—一轮距,B1为前轮距;B2为后轮距f悬架的动挠度 B-圆锥齿轮与双曲面齿轮的齿侧间隙G,—汽车重力 BF—制动器因数 G—-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C——轴承的额定动载荷 G 汽车前轴静负荷 空气阻力系数 2—汽车后轴静负 前悬架弹簧刚度 hg--汽车质心高度 后悬架弹簧刚度 hm汽车最小离地间隙 前轮轮胎刚度 驱动桥主减速比 Cn—后轮轮胎刚度 分动器高档传动比 C 扭转减振器角刚度 变速器传动比 C,—悬架的侧倾角刚度 变速器Ⅰ档传动比 C车架(或车身)的扭转刚度 轮边减速器传动比 G汽车重心 i1—传动系传动比 P—风压中心 ir-传动系最低档传动比 Dm-汽车直接档最大动力因数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汽车I档最大动力因数 iP—转向器的力传动比 d2-—从动锥齿轮的节圆直径 ——转向器的角传动比 E——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 j—制动减速度 E—双曲面齿轮偏移距 K—液力变矩器变矩比 螺旋锥齿轮与双曲面齿轮的从动齿K—差速器锁紧系数 轮齿面宽 轴距 Fs-地面制动力 L-离合器的滑磨功 前轴车轮制动器制动力 L—轴承的额定寿命 F后轴车轮制动器制动力 L1-…汽车质心离前轴的水平距离 Fb-转向盘上的切向力 L2—汽车质心离后轴的水平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