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以上的规则,共需九个应力符号,三个正应力αx、w、六个剪应力t、t、Tyxty、ta、ty它们统称为一点的应力分量。对各应力分量的正负号按以下方法确定:在单元体上,外法线的指向与坐标轴的正向一致的微分面叫正面,反之称为负面。在正面上,应力分量指向坐标轴正向的取正号,指向负向的取负号。负面上的应力分量则相反,指向坐标轴负向的为正,反之为负。按此规定,正应力分量以拉为正,以压为负。、1.3应力平衡微分方程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力分量是不同的,但是必须满足应力平衡方程式。下面讨论平衡微分方程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如果忽略体积力,则变形体内任意个体素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静力平衡方程式:Ex=0,2y=0 ,Zz=0ZMx=0, ZMy=0 , ZMz=0经整理则得以下方程组0+Ot0fa=0axayazOtm+00+f =0axdy0zOtm+Of+0:=0axayOzTy=Tyx,Ty=Ty,Ta=Tx1.4斜面上的应力现假定,已知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六个应力分量O,,O.,Ty=T,Ty=Tay,Tx=T.可以证明,过此点所作的任意斜切面上的应力,皆可通过这六个应力分量求出。也就是说,当已知一点上述六个应力分量时,该点的应力状态即可完全确定S,=o,/+tm+t_nS,=t,/+o,m+TynS.=t/+t,m+o.n
按以上的规则,共需九个应力符号,三个正应力 xx yy zz 、 、 六个剪应力 xy xz y x yz zx zy 、 、 、 、 、 它们统称为一点的应力分量。 对各应力分量的正负号按以下方法确定:在单元体上,外法线的指向与坐标 轴的正向一致的微分面叫正面,反之称为负面。在正面上,应力分量指向坐标轴 正向的取正号,指向负向的取负号。负面上的应力分量则相反,指向坐标轴负向 的为正,反之为负。按此规定,正应力分量以拉为正,以压为负。、 1.3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力分量是不同的,但是 必须满足应力平衡方程式。下面讨论平衡微分方程用直角坐标系表示。 如果忽略体积力,则变形体内任意个体素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静力平衡方程 式: Σx=0,Σy=0 ,Σz=0 ΣMx=0, ΣMy=0 , ΣMz=0 经整理则得以下方程组 1.4 斜面上的应力 现假定,已知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六个应力分量 可以证明,过此点所作的任意斜切面上的应力,皆可通过这六个应力分量求 出。也就是说,当已知一点上述六个应力分量时,该点的应力状态即可完全确定 0 0 0 , , x zx yx xy y zy xz yz z xy yx yz zy zx xz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 , , , x y z xy yx yz zy xz zx = = = x x yx zx y xy y zy z xz yz z S l m n S l m n S l m n = + + = + + = + +
作用在斜面上的合力S=S+$+S2全应力S向斜面ABC法线N上投影,就是该面上的正应力G,也等于全应力S的各分量SX、SY、SZ分别向N方向的投影之和:斜面上的剪应力t=SI+S,m+S.nT=/s?-g?如果质点处在物体的边界上,斜面恰为物体的外表面,那么该面上作用的就是外力P,它们在各坐标轴上的分量分别为Px、Py、Pz1.5主应力和应力图示(1)主应力:没有剪应力的微分面称为过该点的主平面,主平面作用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主平面的法线方向称为该点应力主方向或应力主轴。对应于任一点的应力状态,一定存在相互垂直的三个主方向、三个主平面和三个主应力。若选三个相互垂直的主方向作为坐标轴,那么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三个主应力用01、02、03表示,(2)主应力图示:表示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应力状态图示。主应力图示有九种。四个为三向主应力图,三个为平面主应力图,二个单向主应力图示如下图
作用在斜面上的合力 全应力 S 向斜面 ABC 法线 N 上投影,就是该面上的正应力 σ,也等于全应 力 S 的各分量 SX、SY、SZ 分别向 N 方向的投影之和: 斜面上的剪应力 τ 如果质点处在物体的边界上,斜面恰为物体的外表面,那么该面上作用的就 是外力 P,它们在各坐标轴上的分量分别为 PX、PY、PZ 1.5 主应力和应力图示 (1)主应力:没有剪应力的微分面称为过该点的主平面,主平面作用的正应 力称为主应力。主平面的法线方向称为该点应力主方向或应力主轴。对应于任一 点的应力状态,一定存在相互垂直的三个主方向、三个主平面和三个主应力。若 选三个相互垂直的主方向作为坐标轴,那么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三个主应力用 σ1 、σ2 、σ3 表示, (2)主应力图示:表示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应力状态图示。主应力 图示有九种。四个为三向主应力图,三个为平面主应力图,二个单向主应力图示 如下图 2 2 2 2 X Y Z S S S S = + + x y z = + + S l S m S n 2 2 = − S
0图2-5应力状态图示主变形和主变形图示1.63(1)主变形;主应力方向的变形绝对主变形:Ah= H-h压下量Ab=b-B宽展量延伸量△/=[-L-L×100%相对压下量相对主变形:6Lb-B×100%相对宽展量62=BH-h相对延伸量x100%63H真实相对主变形:8, = Inl/L0, = In b/B8, = Inh/H三个主变形间的关系:
1.6 主变形和主变形图示 (1)主变形;主应力方向的变形 绝对主变形: 压下量 宽展量 延伸量 相对主变形: 相对压下量 相对宽展量 相对延伸量 真实相对主变形: 三个主变形间的关系: h H h b b B l l L = − = − = − 1 2 3 100% 100% 100% l L L b B B H h H − = − = − = 1 2 3 In In In l L b B h H = = =
. V=V,H.B.L=h.b.lh.b.l=1H.B.L两边取对数:只+ngb/In-+In==0HBL8+8,+8,=0结论:①物体变形后其三个真实相对主变形之代数和等于零:②当三个主变形同时存在时,则其中之一在数值上等于另外两个主变形之和,且符号相反。-=,+③当一个主变形为0时,其余两个主变形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8, = +8,1u=L延伸系数H压下系数n=h宽展系数b0=变形图示:在小立方体素的面上用箭头表示三个主变形是否存在和方向,但不表示变形大小的图示。变形图示有以下三种:1.一向缩短两向伸长,如轧制和自由锻压。2.一向伸长一向缩短,如轧制宽板带钢。3.两向缩短一向伸长,如挤压和拉拔。Om=Gi+0, +0平均应力31.7变形速度变形速度:变形程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或者说是应变对时间的变化率。_de-1=as一般用最大主变形方向的变形速度来表示各种变形过程的变形速度。如轧制和锻压时用高向变形速度表示6=h._2vy锻压6=H+h1Hvy Inh6=H-h
1 2 1 V V H B L h b l hbl H B L = = = 两边取对数: 1 2 3 In In In 0 0 h b l H B L ++= + + = 结论:①物体变形后其三个真实相对主变形之代数和等于零; ②当三个主变形同时存在时,则其中之一在数值上等于另外两个 主变形之和,且符号相反。 1 2 3 − = + ③当一个主变形为 0 时,其余两个主变形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 1 3 − = + 延伸系数 压下系数 宽展系数 变形图示: 在小立方体素的面上用箭头表示三个主变形是否存在和方向,但不表示变形 大小的图示。变形图示有以下三种: 1.一向缩短两向伸长,如轧制和自由锻压。 2.一向伸长一向缩短,如轧制宽板带钢。 3.两向缩短一向伸长,如挤压和拉拔。 平均应力 1.7 变形速度 变形速度:变形程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或者说是应变对时间的变化率。 一般用最大主变形方向的变形速度来表示各种变形过程的变形速度。 如轧制和锻压时用高向变形速度表示 锻压 l L H h b B = = = 1 2 3 3 m + + = d 1 dt s • − = y x v h • = 2 ln y y v H h H v h H h − • − • = + = −
H-h轧制2vR6=H+h拉伸yn6-I-L L1.8球应力分量与偏差应力分量一般来说,物体的变形可以看作是体积变形和形状变形的总和.因此,一点的应力状态可分为两部分1.体积变化的应力分量,称之为球应力分量或静水压力分量2.物体几何形状变化的应力分量,称之为偏差应力分量球应力分量仅引起物体体积变化,偏差应力分量引起物体形状变化10m==(0,+0,+0,)30'=0,-0m,0,=0,-0m,0,=0,-0m1.9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由材料力学知,单向应力状态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是虎克定律,一般应力状态的各向同性材料,应力与应变关系服从广义虎克定律:11[ox-v(o,+o.)]6x=Yxy =GtsE11=[o,-v(o,+o,)]6,=Yy=EG11[o.-v(o,+o,)]6.=Y=rEG
轧制 拉伸 1.8 球应力分量与偏差应力分量 一般来说,物体的变形可以看作是体积变形和形状变形的总和.因此,一点 的应力状态可分为两部分: 1.体积变化的应力分量,称之为球应力分量或静水压力分量. 2.物体几何形状变化的应力分量,称之为偏差应力分量. 球应力分量仅引起物体体积变化,偏差应力分量引起物体形状变化. 1.9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弹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由材料力学知,单向应力状态时的应力与应变关 系是虎克定律,一般应力状态的各向同性材料,应力与应变关系服从广义虎克定 律: 2 H h v R H h • − = + ln y v l l L L − • = − 1 2 3 1 ( ) 3 m = + + , , x x m y y m z z m = − = − = − 1 [ ( )] 1 [ ( )] 1 [ ( )] x x y z y y z x z z x y E E E = − + = − + = − + 1 1 1 xy xy yz yz zx zx G G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