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新常态,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理念进一步由增长转为发展。从发展角度研究 新常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中高速的速度应可持续,否则就不能成为新 常态。二是保持中高速的目的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从而实现 发展的其他方面目标。这意味着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中高速的新常态不是孤 立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新常态来支撑。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结构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现有产业结 构,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髙污染行业偏多,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由此产生高产 值、低附加值问题。因此,与中髙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调结构要将产业结构向 髙端提升,突出发展服务业;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提升,提高附加值 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形成新的 增长点,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为此,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 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上的引领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 创新。 惠民生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供给推动和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为我国过去30 多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这些动力已发挥到极 致,收入差距扩大也使发展动力出现衰减。针对需求拉动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应 改变过去低收入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尤其应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 表现在民生改善上。其中,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 再加上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从这些民生改善中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 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个系统,我国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支撑中高 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只要这些新常态都能形成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 就不仅可持续,而且是高质量的。 (选自201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 阶段性特征。 B.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髙速增长率,明确中髙速增长新常态的意 义极为重大。 C.经济下行压力不全属于新常态,我们应采取有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 出合理区间 D.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新常态,解决 新问题。 7.下列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呈现出的新的状态,它是合乎经济 发展规律的。 B.经济新常态,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潜在的 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C.经济新常态,与其它方面的新常态是密切联系的,保持新常态是为调结构、 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
提出新常态,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理念进一步由增长转为发展。从发展角度研究 新常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中高速的速度应可持续,否则就不能成为新 常态。二是保持中高速的目的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从而实现 发展的其他方面目标。这意味着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中高速的新常态不是孤 立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新常态来支撑。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结构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现有产业结 构,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偏多,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由此产生高产 值、低附加值问题。因此,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调结构要将产业结构向 高端提升,突出发展服务业;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提升,提高附加值。 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形成新的 增长点,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为此,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 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上的引领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 创新。 惠民生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供给推动和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为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这些动力已发挥到极 致,收入差距扩大也使发展动力出现衰减。针对需求拉动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应 改变过去低收入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尤其应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 表现在民生改善上。其中,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 再加上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从这些民生改善中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 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个系统,我国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支撑中高 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只要这些新常态都能形成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 就不仅可持续,而且是高质量的。 (选自 2015 年 1 月 2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 阶段性特征。 B.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 义极为重大。 C.经济下行压力不全属于新常态,我们应采取有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 出合理区间。 D.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新常态,解决 新问题。 6.D 7.下列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呈现出的新的状态,它是合乎经济 发展规律的。 B.经济新常态,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潜在的 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C.经济新常态,与其它方面的新常态是密切联系的,保持新常态是为调结构、 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
D.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我国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经济发展 是可持续的而且是高质量的 7.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解决好发展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等问题, 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B.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要摒弃过去的模仿、引进、跟随与技术创新, 转向自主、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C.惠民生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要提高拉动力,改变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 D.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善收入、就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分 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8.B 2015年济宁市一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 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 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 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 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 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 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 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 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 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 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 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 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 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 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 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 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 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 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 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 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 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 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
D.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我国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经济发展 是可持续的而且是高质量的。 7.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解决好发展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等问题, 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B.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要摒弃过去的模仿、引进、跟随与技术创新, 转向自主、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C.惠民生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要提高拉动力,改变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 D.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善收入、就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分 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8.B 2015 年济宁市一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6—8 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 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 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 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 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 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 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 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 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 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 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 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 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 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 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 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 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 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 90 后说话, 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 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 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 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 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