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性状。与只有一对性状差别的亲本杂交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2.F1自交之后,产生四种表现型。其中两种性状为亲本型,而 另外两种类型不同于亲本型,即是原来亲本的重组类型。(极为重要 的特性) 3.F2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率是9:3:3:1,即双显性占9/16 双隐性占1/16,两种重组型各占3/16。 4.如果只考虑一对性状的表现时,每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 律。这足以说明一对性状的分离与另一对性状的分离是无关的,二者 在遗传上是独立的。即每对性状并不因为另一对性状的存在而改变其 分离的比率(3:1),上述的这种现象叫独立分配现象 如果把这两对性状合并考虑,则四种性状的比例关系9:3:3:1的 比例在数学上恰恰是(3:1)2,即: 3圆 1皱 ×3黄子叶:1绿子叶 9圆黄子叶:3黄皱:3圆绿:1皱绿 以此可推,如有三对相对性状时 F2将有(3:1)3的分离比例27:9:9:9:3:3:3:1,共8种表现型组合。 n对性状分离时,将有(3:1)分离比例,有4"组合方式。(n对性 状必须是独立遗传的) 独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点是:不同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遗传 过程中,这一对因子与另一对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 立分配的配子中去的
性性状。与只有一对性状差别的亲本杂交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2.F1 自交之后,产生四种表现型。其中两种性状为亲本型,而 另外两种类型不同于亲本型,即是原来亲本的重组类型。(极为重要 的特性) 3.F2 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率是 9:3:3:1,即双显性占 9/16, 双隐性占 1/16,两种重组型各占 3/16。 4.如果只考虑一对性状的表现时,每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 律。这足以说明一对性状的分离与另一对性状的分离是无关的,二者 在遗传上是独立的。即每对性状并不因为另一对性状的存在而改变其 分离的比率(3:1),上述的这种现象叫独立分配现象。 如果把这两对性状合并考虑,则四种性状的比例关系 9:3:3:1 的 比例在数学上恰恰是(3:1)2 ,即: 3 圆 : 1 皱 × 3 黄子叶 : 1 绿子叶 9 圆黄子叶:3 黄皱:3 圆绿:1 皱绿 以此可推,如有三对相对性状时。 F2将有(3:1) 3的分离比例27:9:9:9:3:3:3:1,共8种表现型组合。 n 对性状分离时,将有(3:1)n分离比例,有 4 n组合方式。(n 对性 状必须是独立遗传的) 独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点是:不同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遗传 过程中,这一对因子与另一对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 立分配的配子中去的
§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在上述的杂交试验中,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以Y 代表黄色籽粒,y代表控制绿色基因;R代表圆粒,r代表皱形基因 已知Y对y为显性,R对r为显性,这样圆形黄子叶亲本的基因型为 RRYY,皱形绿色子叶的基因型为rry。根据分离规律,在亲本形成 配子时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即R与R Y与Y分离,独立的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R和Y组合起来形成RY 型配子,同样rr、yy分离也组成ry配子。杂交之后RY和ry结合形 成基因型为RrYy的F,由于RY显性,所以F1表现型为圆形黄色;杂 合型的F自交,产生配子的时候,按照分离规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至分离,即R必定分离,Yy也必定分离,各自独立的分配到 配子中去,因此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同等的机会自由组合。 R+r→R r+Y→rY 这样形成四种关系型的 雌雄配子 r+y→ry RYryRy rY 由于在受精过程中四种类型配子的结合机会是随机的,那么F2将出现 16种组合,9种基因型的合子,表现型为四种,而且比率为9:3:3:1 独立分配的实质: 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 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的分配 到配子中去,而且他们之间的结合又是随机的 例如:圆粒黄色(RYY)×皱粒绿色(rryy)F2在自由组合情况
§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在上述的杂交试验中,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以 Y 代表黄色籽粒,y 代表控制绿色基因;R 代表圆粒,r 代表皱形基因。 已知 Y 对 y 为显性,R 对 r 为显性,这样圆形黄子叶亲本的基因型为 RRYY,皱形绿色子叶的基因型为 rryy。根据分离规律,在亲本形成 配子时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即 R 与 R、 Y 与 Y 分离,独立的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 R 和 Y 组合起来形成 RY 型配子,同样 rr、yy 分离也组成 ry 配子。杂交之后 RY 和 ry 结合形 成基因型为 RrYy 的 F1,由于 RY 显性,所以 F1表现型为圆形黄色;杂 合型的 F1自交,产生配子的时候,按照分离规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至分离,即 Rr 必定分离,Yy 也必定分离,各自独立的分配到 配子中去,因此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同等的机会自由组合。 R+r→Rr r+Y→rY 这样形成四种关系型的 雌雄配子 R+y→Ry r+y→ry RY ry Ry rY 由于在受精过程中四种类型配子的结合机会是随机的,那么 F2将出现 16 种组合,9 种基因型的合子,表现型为四种,而且比率为 9:3:3:1。 独立分配的实质: 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 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的分配 到配子中去,而且他们之间的结合又是随机的。 例如:圆粒黄色(RRYY)×皱粒绿色(rryy)F2在自由组合情况
P5页表 那么圆粒黄色×皱粒绿子叶F2的表现型、基因型比例 4种表现型 圆黄 圆绿 皱黄 皱绿 总数 比例 16 实际观察数315 108 556 预期数312.25104.25104.25 9种F2基因型及RRY:1Rryy: 1 rryy:1 rryy: I 其比例 RRYy: 2 Rryy: 2 rrYy: 2 RrYy: 2 RrYy: 4 RY: 9 3 rrY: 3 rryy: I §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孟用测交的方法对独立分配的规律进行了验证,F1 ×隐性亲本能推测出F1的配子的类型,对相对性状而言,按着分离及 独立分配的原理,F1应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F1和隐性纯合的亲本测 交时,由于隐性纯合的亲本只能产生一种具有隐性基因的配子,因此
下 P5 页表 那么圆粒黄色×皱粒绿子叶 F2的表现型、基因型比例。 4 种 表现型 圆黄 圆绿 皱黄 皱绿 总数 比例 9 3 3 1 16 实际观察数 315 108 101 32 556 预期数 312.25 104.25 104.25 34.75 556 9 种 F2基因型及 RRYY:1 Rryy:1 rrYY:1 rryy:1 其比例 RRYy:2 Rryy:2 rrYy:2 RrYY:2 + RrYy:4 R_Y_:9 R_yy:3 rrY_:3 rryy:1 §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一、测交法:孟用测交的方法对独立分配的规律进行了验证,F1 ×隐性亲本能推测出 F1的配子的类型,对相对性状而言,按着分离及 独立分配的原理,F1应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F1和隐性纯合的亲本测 交时,由于隐性纯合的亲本只能产生一种具有隐性基因的配子,因此
应得出四种表现型的测交后代,而且数目相等,其比率为1:1:1:1, 实验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完全一样,这就证明了独立分配规律的真实 性 页表 、自交验证 孟同样用F2自交得到F3,并由F3得到的结果来验证F2基因型, 并以此来说明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 F2的组合中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因型为纯合的类型即YYRR、yyRR、Yyrr、yyrr它们 自交之后不再发生分离。 第二类:基因型中一对等位基因是纯合的,而另一对是杂合的, 例如YyRR、YYRr、yRr、Yyrr自交后的荚1对性状是稳定的,而另 对性状发生3:1分离 第三类:基因型中的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如YyRr自交后的F3 发生9:3:3:1的分离。 以上三类自交得到F3的结果是根据分离和自由组合做理论分析 的,而孟的实验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P9页表和图 同一植株上出现下列四种类型的F2,表现型为9:3:3:1,对事物 的偏爱成为习惯。 人类:某些性状的遗传表现为独立分配,例如:眼色及手的癖性 遗传。已知眼色棕色(B)对蓝色(b)为显性。右癖(R)对左癖r
应得出四种表现型的测交后代,而且数目相等,其比率为 1:1:1:1, 实验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完全一样,这就证明了独立分配规律的真实 性。 P7 页表 二、自交验证 孟同样用 F2自交得到 F3,并由 F3得到的结果来验证 F2基因型, 并以此来说明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 F2的组合中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因型为纯合的类型即 YYRR、yyRR、Yyrr、yyrr 它们 自交之后不再发生分离。 第二类:基因型中一对等位基因是纯合的,而另一对是杂合的, 例如 YyRR、YYRr、yyRr、Yyrr 自交后的荚 1 对性状是稳定的,而另 一对性状发生 3:1 分离。 第三类:基因型中的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如 YyRr 自交后的 F3 发生 9:3:3:1 的分离。 以上三类自交得到 F3 的结果是根据分离和自由组合做理论分析 的,而孟的实验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P9 页表和图 同一植株上出现下列四种类型的 F2,表现型为 9:3:3:1,对事物 的偏爱成为习惯。 人类:某些性状的遗传表现为独立分配,例如:眼色及手的癖性 遗传。已知眼色棕色(B)对蓝色(b)为显性。右癖(R)对左癖 r
为显性,如果一个棕眼右癖男性×蓝眼右癖女性,第一个孩子→蓝眼 左癖,可知父亲为BbRr,母亲为bbRr,这样其后再生子女所表现特 征将会按自由组合规律可能的概率表现出某种性状来 ♀bbRr×BbRr♂ BR r bR r Bbrr Bbrr Bbrr Bbrr 棕右 棕左 蓝右 蓝左 BbRr BbRr BbRR BbRr 棕右 棕右 蓝左 蓝左 独立分配在人类遗传中的表现 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基础上开展的,如上例 F1的基因型为RrYy形成四种配子是恰是2,F自交后所形成的基因 型恰是3九种,表现型则是2四种类型,比率恰是(3:1)2,由此可见 基因的对数恰是2、3、2的次方。据推论,三对基因的F配子数为 2,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3=27种,表现型为2→8种,其比率为(3:1) 同理n对基因的F配子数为2,F1自交F2基因型则为3,表现型为 2,比率为(3:1) 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分析(理论数字) P11页表 实际数字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可由X测验来检查。 F2纯合基因型种类为2°
为显性,如果一个棕眼右癖男性×蓝眼右癖女性,第一个孩子→蓝眼 左癖,可知父亲为 BbRr,母亲为 bbRr,这样其后再生子女所表现特 征将会按自由组合规律可能的概率表现出某种性状来。 ♀bbRr×BbRr♂ BR Br bR br br BbRr 棕右 Bbrr 棕左 BbRr 蓝右 Bbrr 蓝左 bR BbRr 棕右 BbRr 棕右 BbRR 蓝左 BbRr 蓝左 独立分配在人类遗传中的表现 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基础上开展的,如上例 F1的基因型为 RrYy 形成四种配子是恰是 2 2,F1自交后所形成的基因 型恰是 3 2九种,表现型则是 2 2四种类型,比率恰是(3:1)2,由此可见 基因的对数恰是 2、3、2 的次方。据推论,三对基因的 F1 配子数为 2 3,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3 3 =27 种,表现型为2 3→8种,其比率为(3:1)3, 同理 n 对基因的 F1配子数为 2 n,F1自交 F2基因型则为 3 n,表现型为 2 n,比率为(3:1)n。 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分析(理论数字) P11 页表 实际数字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可由 X 2测验来检查。 F2纯合基因型种类为 2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