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例R,r是一对等位基因,根据基因的组成是否相同又分为纯 合体:相同位点的等位基因一致的RR,rr( homozy gote)杂合体 相同位点的等位基因不一致的Rr,( heterozygote) 纯合体不发生分离,杂合体必然发生分离,产生出各种类型的个 体而导致性状的分离,这样看来,F2性状分离的关键是杂合体F1代 在形成配子时同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从而产生不同基因的配子 的结果 四、基因型和表现型 个体的基因组合,则称为基因型( genotype),基因型是性状表现 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例如,决定约花性状的基因型为CC和Cc决 定白花性状的基因型为c,植株所表现出来的红花和白花性状称为表 现型( phenotype)。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它是基因型和 外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基因型是生物体 内在的遗传基础,只能根据表现型用实验方法确定,在遗传学研究中 不可能研究生物体的全部表现型或全部基因型一般只是研究个别的 性状或少数性状及其基因型,结果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则称为 表现型:植物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测交:杂种×隐性个体 测交法:被检测个体和隐性纯合的 亲本杂交
上例 R,r 是一对等位基因,根据基因的组成是否相同又分为纯 合体:相同位点的等位基因一致的 RR,rr(homozygote)杂合体: 相同位点的等位基因不一致的 Rr,(heferozygote) 纯合体不发生分离,杂合体必然发生分离,产生出各种类型的个 体而导致性状的分离,这样看来,F2 性状分离的关键是杂合体 F1 代 在形成配子时同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从而产生不同基因的配子 的结果。 四、基因型和表现型 个体的基因组合,则称为基因型(genotypy),基因型是性状表现 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例如,决定约花性状的基因型为 CC 和 Cc,决 定白花性状的基因型为 cc,植株所表现出来的红花和白花性状称为表 现型(phenotype)。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它是基因型和 外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基因型是生物体 内在的遗传基础,只能根据表现型用实验方法确定,在遗传学研究中 不可能研究生物体的全部表现型或全部基因型一般只是研究个别的 性状或少数性状及其基因型,结果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则称为~ 表现型:植物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测交:杂种×隐性个体 测交法:被检测个体和隐性纯合的 亲本杂交
自交:自己的花粉授自己的柱头。 基因引为与染色体动态的一致些。 第三节分离规律的证实 上述所述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在于F1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等位 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产生类型不同而数目相等的配子。这是 理论上的分析,如何用实践来证明呢? 测交验证:测交法:把被检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孟德尔首先设计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测交法( fest cross)来进 行验证。即以F1和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因为隐性纯合的亲本所产 生的配子只有隐性基因,它不会掩盖F1中配子的作用,所以使F1体 内的配子均能得以充分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就是F1体内 所含有基因的表现型如上例中的F1中含有一对基因Rr,如果产生配 子时Rr确实分离,那么它将产生含有R或r的两种配子,而测交的 隐性亲本中所含的一对因子r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性基因r的配子, 当他们通过授精结合之后,必将产生R和r两种合子而发育成圆形 种子(Rr)和皱缩种子(r)两种数目相等的测交后代 RRXIr F Rr(圆)×r(皱) gmrt 测交一代Rr(圆)r(皱) 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的分析相符,测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反映 了F1配子(被测个体)的种类比例,而且从其后代的性状来分析
自交:自己的花粉授自己的柱头。 基因引为与染色体动态的一致些。 第三节 分离规律的证实 上述所述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在于 F1 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等位 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产生类型不同而数目相等的配子。这是 理论上的分析,如何用实践来证明呢? 一、测交验证:测交法:把被检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孟德尔首先设计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测交法(fesf cross)来进 行验证。即以 F1 和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因为隐性纯合的亲本所产 生的配子只有隐性基因,它不会掩盖 F1中配子的作用,所以使 F1体 内的配子均能得以充分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就是 F1 体内 所含有基因的表现型如上例中的 F1中含有一对基因 Rr,如果产生配 子时 Rr 确实分离,那么它将产生含有 R 或 r 的两种配子,而测交的 隐性亲本中所含的一对因子 rr 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性基因 r 的配子, 当他们通过授精结合之后,必将产生 Rr 和 rr 两种合子而发育成圆形 种子(Rr)和皱缩种子(rr)两种数目相等的测交后代。 P: RR×rr F1 Rr(圆)×rr(皱) Gm R r r 测交一代 Rr(圆) rr(皱) 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的分析相符,测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反映 了 F1 配子(被测个体)的种类比例,而且从其后代的性状来分析
完全证明了F1体细胞中的Rr这对因子,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 、自交验证(自交:同一品种的精卵结合,自己的花粉落到自己的 柱头上。) 孟德尔为了验证遗传因子的分离,也首以F2的植株自交产生F3 植株,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来证实他所设想的F2基因型。①如果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那么可以设想F2的皱形种子只能产 生皱形种子F3②而圆形的种子中,由于1/3是RR型的纯合体,所以 植株仍然产生圆形种子F3③另外2/3是Rr型杂合体,所以在F3的植 株中则产生3/4的圆种子和1A4的皱形种子,实验的结果和预期数值 是基本相符,现将孟德尔所做实验结果归纳如下: 豌豆F2显性性状个体自交所得F3的各种表现型数目 性状 F3表现显:隐(3:1)的F2个体数F3宝剑表现显性的F个体数总个体数 种子的形状372(1.93)×424241454193(1) 565 子叶颜色353(2.13) 166(1) 519 种皮颜色64(1.80) 36(1) 100 豆荚形状71(244) 29(1) 100 未熟的豆荚色60(1.25) 40(1) 100 花的着生位置67(2.03) 33(1) 100 植株高度72(2.50) 28(1) 我们仍以种子的形状来说明在565株F2圆形种子植株中,有193 株只产生圆形种子而保持这个性状的稳定性,但是有372株产生圆和 皱的两种种子,比例为3:1。从而得之杂种数目和稳定类型数目的
完全证明了 F1体细胞中的 Rr 这对因子,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 二、自交验证(自交:同一品种的精卵结合,自己的花粉落到自己的 柱头上。) 孟德尔为了验证遗传因子的分离,也首以 F2的植株自交产生 F3 植株,然后根据 F3的性状表现来证实他所设想的 F2基因型。①如果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那么可以设想 F2 的皱形种子只能产 生皱形种子 F3②而圆形的种子中,由于 1/3 是 RR 型的纯合体,所以 植株仍然产生圆形种子 F3③另外 2/3 是 Rr 型杂合体,所以在 F3的植 株中则产生 3/4 的圆种子和 1/4 的皱形种子,实验的结果和预期数值 是基本相符,现将孟德尔所做实验结果归纳如下: 豌豆 F2显性性状个体自交所得 F3的各种表现型数目 性状 F3 表现显:隐(3:1)的 F2 个体数 F3 宝剑表现显性的 F2个体数 总个体数 种子的形状 372(1.93)2/3×3/4=2/4 2/4+1/4=3/4 193(1) 565 子叶颜色 353(2.13) 166(1) 519 种皮颜色 64(1.80) 36(1) 100 豆荚形状 71(2.44) 29(1) 100 未熟的豆荚色 60(1.25) 40(1) 100 花的着生位置 67(2.03) 33(1) 100 植株高度 72(2.50) 28(1) 100 我们仍以种子的形状来说明在 565 株 F2圆形种子植株中,有 193 株只产生圆形种子而保持这个性状的稳定性,但是有 372 株产生圆和 皱的两种种子,比例为 3:1。从而得之杂种数目和稳定类型数目的
比是193:1。大体上接近于2:1。实际的观察的结果证实了分离规 律的推论。孟用此法对七对性状连续做了46代都没有发现和它推论 不相符的情况 F1花粉鉴定法 在一些植物中,如玉米、水稻、高梁、谷子以及黍等,它们的子 粒常有糯及非糯两种,这种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它们分别控制着籽 粒及花粉中的淀粉性质。非糯性为直链淀粉,由显性基因,w控制, 糯性为支链淀粉,由隐性基因wⅹ控制,如果以稀的碘液来处理花 粉,前者呈现兰黑色反应,后者呈现红棕色反应。通过这种颜色反应, 可以直接的观察到F1花粉的不同颜色来判断等位基因是否分离。现 以非糯性,糯性玉米杂交的F1为例。以稀碘液处理F1的花粉。在 般的光学的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的看到花粉粒具有两种不同的颜 色反应,而且红棕色和兰黑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大致相等,上述的实验 不仅说明了杂合的F1在形成配子时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等 位基因的分离,而且正如实验中所显示的那样带有WX的配子的数 目和WX配子的数目是大致相等的这一理论分析。 四、红色面包霉的杂交验证 孟德尔的分离现象在某些真菌中得到更明显的证实,例如:用红 色面包霉产生红色菌丝的正常菌种与产生白色菌丝的变种交配,两个 分生孢子的单核结合成为二倍体的合子,在子囊中进行减数分裂和有 丝分裂,生成8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在子囊未破裂之前将各子囊孢 子按顺序一个个地在显微镜下用很细的针剥离出来,进行分别培养而
比是 1.93:1。大体上接近于 2:1。实际的观察的结果证实了分离规 律的推论。孟用此法对七对性状连续做了 4-6 代都没有发现和它推论 不相符的情况。 三、F1花粉鉴定法 在一些植物中,如玉米、水稻、高梁、谷子以及黍等,它们的子 粒常有糯及非糯两种,这种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它们分别控制着籽 粒及花粉中的淀粉性质。非糯性为直链淀粉,由显性基因,Wx 控制, 糯性为支链淀粉,由隐性基因 WX 控制,如果以稀的碘液来处理花 粉,前者呈现兰黑色反应,后者呈现红棕色反应。通过这种颜色反应, 可以直接的观察到 F1 花粉的不同颜色来判断等位基因是否分离。现 以非糯性,糯性玉米杂交的 F1为例。以稀碘液处理 F1的花粉。在一 般的光学的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的看到花粉粒具有两种不同的颜 色反应,而且红棕色和兰黑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大致相等,上述的实验 不仅说明了杂合的 F1 在形成配子时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等 位基因的分离,而且正如实验中所显示的那样带有 WX 的配子的数 目和 WX 配子的数目是大致相等的这一理论分析。 四、红色面包霉的杂交验证 孟德尔的分离现象在某些真菌中得到更明显的证实,例如:用红 色面包霉产生红色菌丝的正常菌种与产生白色菌丝的变种交配,两个 分生孢子的单核结合成为二倍体的合子,在子囊中进行减数分裂和有 丝分裂,生成 8 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在子囊未破裂之前将各子囊孢 子按顺序一个个地在显微镜下用很细的针剥离出来,进行分别培养而
获得每个孢子的菌丝,结果会见到每个子囊中有四个孢子长成红色菌 线,另外四个孢子长成白色菌丝,成1:1的比例,这是由于等位基 因在减数时发生分离的结果。此外近年来开展花药的离体培养,诱导 产生的花粉植株一代亦可用来验证分离规律 18页图 1.二倍体合子2-3减数分裂4有丝分裂5子囊孢子形成(单倍 体)6.子囊孢子在度管内长出菌丝 红色面包霉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 第四节显隐性的相对性 显性性状的表现 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但显性的表现又 是有条件的,根据显性的程度不同,又区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1.完全显性:杂种一代所有的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这种显 性称为完全显性( complete dominance) 如上述的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即是完全显性的表现。 2.不完全显性:F1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F1是即不表现母本性 状,也不表现父本的性状,而是把双亲性状融合起来,从而表现双亲 的中间性状。紫茉莉:红花×白花→F1粉红色@→F2红色:2粉红 1白色。( incomplete dominance) 3.共显性( 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表现
获得每个孢子的菌丝,结果会见到每个子囊中有四个孢子长成红色菌 线,另外四个孢子长成白色菌丝,成 1:1 的比例,这是由于等位基 因在减数时发生分离的结果。此外近年来开展花药的离体培养,诱导 产生的花粉植株一代亦可用来验证分离规律。 18 页图 1.二倍体合子 2-3.减数分裂 4.有丝分裂 5.子囊孢子形成(单倍 体)6.子囊孢子在度管内长出菌丝 红色面包霉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 第四节 显隐性的相对性 一、显性性状的表现 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但显性的表现又 是有条件的,根据显性的程度不同,又区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1.完全显性:杂种一代所有的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这种显 性称为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如上述的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即是完全显性的表现。 2.不完全显性:F1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F1是即不表现母本性 状,也不表现父本的性状,而是把双亲性状融合起来,从而表现双亲 的中间性状。紫茉莉:红花×白花→F1粉红色@→F2红色:2 粉红: 1 白色。(incomplete dominance) 3.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