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测试 2011.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 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羁绊/稽査戏谑/虐待缝纫/缝隙 B.联袂/妩媚沼泽/迢远慰藉/狼藉 C.干涸/隔阂耸立/怂恿笼屉/笼罩 D.濒危/摒弃垂涎/诞生殷红/殷切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现在,佛山的旧城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情,又注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两 者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东华里一带耸立起一片“岭南天地”:仿古建筑鳞次栉比,栩栩 如生。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晚上灯火辉煌,流金溢彩。这里将同东方广场连为-一 体,成为公众游览、购物、休闲的中心区域。 A.不可思议B.鳞次栉比C.栩栩如生D.流金溢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3月11日,在多震之国日本,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及海啸,瞬间扑向日本东北 沿海地区,致使11938人死亡、15478人失踪 B.今年八月迎接检査时,佛山市能否拿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取 决于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态度、行动和民众的素质。 C.从各地省市两会到时下的全国两会,“幸福”成为频率出现最高的词语,各级政府决 心要让群众享受到手里有钱,看病不难和住得上房等诸多幸福 D.如果说中西方在长久以来的国家交往中,始终或多或少互存“敌意”的话,从深层次 来看,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第1页共12页
2011 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页 共12页 2011 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测试 2011.4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 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羁.绊/稽.查 戏谑./虐.待 缝.纫/缝.隙 B.联袂./妩媚. 沼.泽/迢.远 慰藉./狼藉. C.干涸./隔阂. 耸.立/怂.恿 笼.屉/笼.罩 D.濒.危/摒.弃 垂涎./诞.生 殷.红/殷.切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现在,佛山的旧城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情,又注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两 者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东华里一带耸立起一片“岭南天地”:仿古建筑鳞次栉比,栩栩 如生。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晚上灯火辉煌,流金溢彩。这里将同东方广场连为一 体,成为公众游览、购物、休闲的中心区域。 A. 不可思议 B. 鳞次栉比 C. 栩栩如生 D. 流金溢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今年 3 月 11 日,在多震之国日本,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及海啸,瞬间扑向日本东北 沿海地区,致使 11938 人死亡、15478 人失踪。 B.今年八月迎接检查时,佛山市能否拿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取 决于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态度、行动和民众的素质。 C.从各地省市两会到时下的全国两会,“幸福”成为频率出现最高的词语,各级政府决 心要让群众享受到手里有钱,看病不难和住得上房等诸多幸福。 D.如果说中西方在长久以来的国家交往中,始终或多或少互存“敌意”的话,从深层次 来看,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
不例外。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 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 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B.③④②①⑤C.③④①②⑤D.③①②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遺。邕 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 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昊。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 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 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僮仆告主人日:“蔡君向来,至门而去。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具以 賃,莫不怃然。弹琴者日:“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 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 当之矣。” ④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土大夫多矜救之,不能 得。太尉驰往谓允日:“伯喈町世谢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 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 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Q允悔欲止而不及遂死状中年六十一插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目汉世之事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第2页共12页
2011 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2页 共12页 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 ,只是,“富二 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 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 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③①②⑤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9 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 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 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 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 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 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 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 当之矣。” ④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 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 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 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⑤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
谁与正之充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 类人 B.比往而酒以酣焉 等到 C.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但是 D.邕陈辞谢 谢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称疾而归 邕莞然而笑曰 B.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C.因请而裁为琴 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D.王公其不长世乎 其能久乎 7.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含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B.伯喈旷世逸才 C.邕素为邦乡所宗 D.邕具以告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 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 材,成就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 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 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马上同意。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 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3分)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风中琴 琴诗 唐·卢仝① 宋·苏轼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第3页共12页
2011 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3页 共12页 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 一类人 B.比.往而酒以酣焉 等到 C.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但是 D.邕陈辞谢. 谢罪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称疾而.归 邕莞然而.笑曰 B.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C.因请而裁为.琴 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D.王公其.不长世乎 其.能久乎 7.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含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B. 伯喈旷世逸才 C. 邕素为邦乡所宗 D. 邕具以告 8.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 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 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 材,成就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 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 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马上同意。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 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3 分)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 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风 中 琴 琴 诗 唐·卢仝① 宋·苏轼
五音六律十三徽②, 若言琴上有琴声, 龙吟鹤响思庖羲③。 放在匣中何不鸣? 一弹流水一弹月, 若言声在指头上, 水月风生松树枝。 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①卢仝,中唐诗人。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不满,不愿仕进。诗作风格奇特,诗风浪 漫。②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琴徽以多以贝壳为之,共有十三个。③庖羲,即伏 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被奉为“三皇 之首”、“百王之先” (1)两首诗的内容都围绕琴声展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各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它们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 (《<论语>十则》)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庄 子《逍遥游》) (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闲的视镜 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 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 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 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 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 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第4页共12页
2011 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4页 共12页 五音六律十三徽②, 若言琴上有琴声, 龙吟鹤响思庖羲③。 放在匣中何不鸣? 一弹流水一弹月, 若言声在指头上, 水月风生松树枝。 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①卢仝,中唐诗人。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不满,不愿仕进。诗作风格奇特,诗风浪 漫。②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琴徽以多以贝壳为之,共有十三个。③庖羲,即伏 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被奉为“三皇 之首”、“百王之先”。 (1)两首诗的内容都围绕琴声展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简要分析。(3 分) (2)两首诗各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它们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论语>十则》)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斯已矣。(庄 子《逍遥游》) (3)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三 、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闲 的 视 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 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 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 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 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 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 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 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 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孑·起披春服而咏归,亨受在大自然中的 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故《礼记》 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 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 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 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 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 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 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 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 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 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⑤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 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 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 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第5页共12页
2011 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5页 共12页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 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 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 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 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 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 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 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 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 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 “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 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 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 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 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 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⑤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 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 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 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