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 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 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使学生会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概念要据图讲授, 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 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较为模糊的认识,所以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要 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 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尊重自然规 律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 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区域认知: 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形成系统的地球观念,了解地球外部圈层与 人类的关系,培养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 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 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 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使学生会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概念要据图讲授, 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 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较为模糊的认识,所以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要 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 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尊重自然规 律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 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区域认知: 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形成系统的地球观念,了解地球外部圈层与 人类的关系,培养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 进行的探索实 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 图分析技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 同于篮球——一空心,也不同于铅球——一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 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 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 足之地”—地壳、“空气”一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 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教学过程 【讨论】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 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 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 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 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2.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 图分析技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 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 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 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 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 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教学过程: 【讨论】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 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 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 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 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项目 内容 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分类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共性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波速会发生变化 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 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 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 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 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 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 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 不连续界面。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 问题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 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 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 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 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 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 不连续界面。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 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 问题
速度〔千米秒 〔千米 莫霍界面 2000 地圾 3000 古登堡界面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 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 圈层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 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 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 幔、地核三个圈层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 称是什么? (3)在地下 2900 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 圈层。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 33 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 叫莫霍面。 (3)在地下 2900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 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 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 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圈层名不连续深度地震波的特征 称 (km)速度变化 地壳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平 均厚度17km),其中大陆地 界面平均17纵波和横波/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莫霍 速度明显加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 地幔地核 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 态;②温度、压力、密度较 大 古登堡2900纵波速度突 界面 然下降,横呈融融状态 波消失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髙楼必须挖深 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 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 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 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 为何是固体?
(5)【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 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 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 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 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 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 为何是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