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思考的窑洞》教学实录与反思 澄海中学林诗铨 (预备钟响起,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刚刚坐定,坐在前排的两个女生开始议论:“今天 上什么呀?”“我怎么知道?”“不知这个老师是哪个学校的?”“管他是哪里来的?我们只是 来配合他比赛的。”这时,侨中的老师已帮我发下了复印的教材。) 上课钟响起,我喊起立后,立即提出两点要求:同学们好,这节课先有两个要求,请同 学们把发下去的教材排好序,并为这篇文章的自然段标上序号,这篇文章一共七段。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各种文体都应从标题开始,因为标 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本的钥匙,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标题。 学生齐声读(很多学生在暗笑,可能认为老师的要求很奇怪):这思考的窑洞! 师:从这个标题中我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呀? 学生齐答:窑洞。 (教师板书:窑洞) 师:什么窑洞? 学生齐答:思考的窑洞。 师:缺一个字。 生:这思考的窑洞 师:“这”指哪里?为什么叫“思考的窑洞”?窑洞会思考吗?看来呀,这篇文章有两个关键 词 学生打断我的话:思考,窑洞。 师:噢,那么我们就以这两个词为钥匙来快速阅读这篇散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进入课 文,请齐读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这两个词的关系。 (学生齐读。)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与“窑洞”和“思考”有关的文字读出来 不少学生读: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 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师:还有吗?继续读出来。 大部分学生读: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 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师:那么,我们再回到老师最初的提问,这指什么?(学生齐答:延安。)为什么叫思考的
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思考的窑洞》教学实录与反思 澄海中学 林诗铨 (预备钟响起,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刚刚坐定,坐在前排的两个女生开始议论:“今天 上什么呀?”“我怎么知道?”“不知这个老师是哪个学校的?”“管他是哪里来的?我们只是 来配合他比赛的。”这时,侨中的老师已帮我发下了复印的教材。) 上课钟响起,我喊起立后,立即提出两点要求:同学们好,这节课先有两个要求,请同 学们把发下去的教材排好序,并为这篇文章的自然段标上序号,这篇文章一共七段。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各种文体都应从标题开始,因为标 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本的钥匙,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标题。 学生齐声读(很多学生在暗笑,可能认为老师的要求很奇怪):这思考的窑洞! 师:从这个标题中我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呀? 学生齐答:窑洞。 (教师板书:窑洞) 师:什么窑洞? 学生齐答:思考的窑洞。 师:缺一个字。 生:这思考的窑洞。 师:“这”指哪里?为什么叫“思考的窑洞”?窑洞会思考吗?看来呀,这篇文章有两个关键 词…… 学生打断我的话:思考,窑洞。 师:噢,那么我们就以这两个词为钥匙来快速阅读这篇散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进入课 文,请齐读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这两个词的关系。 (学生齐读。)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与“窑洞”和“思考”有关的文字读出来。 不少学生读: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 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师:还有吗?继续读出来。 大部分学生读: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 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师:那么,我们再回到老师最初的提问,这指什么?(学生齐答:延安。)为什么叫思考的
窑洞? (若干学生跃跃欲试,可惜问题被不少同学用相同的声音回答了:因为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 师:哎呀,我们的方法还真灵,紧扣标题的关键词,我们就能较快读出文章的内容啦。那么 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结合“思考”和“窑洞”两个词,快速地浏览文章其他的段落。然后完 成这道填空题。提醒大家使用这样的方法:读一篇较长的写人散文,我们从题目入手,想放 过那些叙事或描写的语言,把握关键语句,比如与题目密切相关的语句,或文章的开头和结 尾段落,或段与段之间过渡句,或每一段的开头结尾,这些句子往往是议论或抒情的 (幻灯片投出下面内容 窑洞是毛泽东 窑洞是毛泽东 窑洞是毛泽东 窑洞是毛泽东 师:请读一下第四段,读到你觉得找到内容就停下来。 (学生朗读。读完第一句就基本停下来了。) 师(微笑):找到啦!请说出来。 生:思考的机器。 (教师板书:思考的机器) 师:思考的机器是什么修辞手法呀? 生:比喻。 师:比喻什么? 生:毛泽东的思想是从窑洞这台机器里生产出来的 师:好,下一段。读。 (学生朗读。读到这二句话就停下来了。) 师(微笑):又找到啦。说 生:指挥部 师(板书“指挥部”,转身故作惊讶状):“指挥部”和思考有何关系呀? 生一(举手):因为他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师:关键是哪个词? 生一:运筹帷幄,就是在这里思考如何打仗呀, (这时很多学生好像很得意,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真经”。)
窑洞? (若干学生跃跃欲试,可惜问题被不少同学用相同的声音回答了:因为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 师:哎呀,我们的方法还真灵,紧扣标题的关键词,我们就能较快读出文章的内容啦。那么, 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结合“思考”和“窑洞”两个词,快速地浏览文章其他的段落。然后完 成这道填空题。提醒大家使用这样的方法:读一篇较长的写人散文,我们从题目入手,想放 过那些叙事或描写的语言,把握关键语句,比如与题目密切相关的语句,或文章的开头和结 尾段落,或段与段之间过渡句,或每一段的开头结尾,这些句子往往是议论或抒情的 (幻灯片投出下面内容: 窑洞是毛泽东 ; 窑洞是毛泽东 ; 窑洞是毛泽东 ; 窑洞是毛泽东 。) 师:请读一下第四段,读到你觉得找到内容就停下来。 (学生朗读。读完第一句就基本停下来了。) 师(微笑):找到啦!请说出来。 生:思考的机器。 (教师板书:思考的机器) 师:思考的机器是什么修辞手法呀? 生:比喻。 师:比喻什么? 生:毛泽东的思想是从窑洞这台机器里生产出来的。 师:好,下一段。读。 (学生朗读。读到这二句话就停下来了。) 师(微笑):又找到啦。说。 生:指挥部。 师(板书“指挥部”,转身故作惊讶状):“指挥部”和思考有何关系呀? 生一(举手):因为他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师:关键是哪个词? 生一:运筹帷幄,就是在这里思考如何打仗呀。 (这时很多学生好像很得意,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真经”。)
师:就这样吗?可是“决胜千里”后有一个词“但”,请问“但”表示什么关系呀? 生:转折 师:转折证明句意在前还是后呀? 生:在后 师: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没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呀? 生:书房 (教师板书:书房) 师:那么,为什么说更确切点说着窑洞是书房?从毛泽东的身份来讲,指挥部与书房所强调 的有什么不同? 生一:因为书中讲“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给伟大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依据,毛泽东 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说是书房。前者强调 他是一个军事家,后者强调他是一个思想家 师:就是一个有思想的军事家吧,不是土包子,不是一把菜刀闹革命。 (学生笑。) (教师板书:重视战略思想的军事家) 师:请用同样的方法朗读第六段,找到就停下来 (学生齐读:……依稀在孩童时 师:停啦。下面在叙事了。看来大家觉得这个开头是漫长的。 (学生笑) 师:好,找到那个词。(提问) 生一:我找不到 生二:应该是力量。 师(笑):窑洞是毛泽东的力量,窑洞能扔出去吗? (学生笑) 生二补充:是力量的源泉 师:太好啦,为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二再补充:书中讲“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 师:窑洞怎么能给人力量呢?怪怪的。 (生二无语) 师:哪一个同学能帮他一把
师:就这样吗?可是“决胜千里”后有一个词“但”,请问“但”表示什么关系呀? 生:转折。 师:转折证明句意在前还是后呀? 生:在后。 师: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没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呀? 生:书房。 (教师板书:书房) 师:那么,为什么说更确切点说着窑洞是书房?从毛泽东的身份来讲,指挥部与书房所强调 的有什么不同? 生一:因为书中讲“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给伟大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依据,毛泽东 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说是书房。前者强调 他是一个军事家,后者强调他是一个思想家。 师:就是一个有思想的军事家吧,不是土包子,不是一把菜刀闹革命。 (学生笑。) (教师板书:重视战略思想的军事家) 师:请用同样的方法朗读第六段,找到就停下来。 (学生齐读:……依稀在孩童时,……) 师:停啦。下面在叙事了。看来大家觉得这个开头是漫长的。 (学生笑) 师:好,找到那个词。(提问) 生一:我找不到。 生二:应该是力量。 师(笑):窑洞是毛泽东的力量,窑洞能扔出去吗? (学生笑) 生二补充:是力量的源泉。 师:太好啦,为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二再补充:书中讲“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 师:窑洞怎么能给人力量呢?怪怪的。 (生二无语) 师:哪一个同学能帮他一把
(生三举手) 生三:我从前文找到了答案,因为那个神话说那个神离开大地就会被打败,所以窑洞应该是 大地的象征,而且后面由引斯大林的话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关系,所以窑洞也是人民的象征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所以窑洞就是毛泽东思想胜利 的力量源泉,因为他的力量来自人民。 师:太精彩,我要说的话都被你说了。 (学生笑) 师:那么,这从什么身份来讲毛泽东呀 生三:从党和人民,应该说是政治家 师:从这里看他什么样的政治家呀? 生三:以民为本的 (教师板书:珍视民本思想的政治家。) 师:好,现在进入第七段。读 (学生齐读。读至“生产车间”,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来。) (老师直接板书:“思想的生产车间”。学生笑。) 师:思想的生产车间与前面哪一个词照应呀? 生:生产机器 师:这从结构上讲,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呼应 师:那么,我们回头看看这篇文章的思路有何特征? 生:总一一分—一总 师:中间分为两个层次,对刻画人物有何好处? 生一(举手):这样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刻画人物,既说他是军事家,又说他是政治家。 师:很好。(稍作停顿)那么读一篇文章是不能错过结尾句的,请一起朗读结尾段中的最后 两句,然后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学生齐读) 生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毛泽东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身份已然远去,因为现在是和平年代 而他的思想经久不衰, 师(打断了学生的话):不对,只是不衰吗? 生一补充:是越来越亮
(生三举手) 生三:我从前文找到了答案,因为那个神话说那个神离开大地就会被打败,所以窑洞应该是 大地的象征,而且后面由引斯大林的话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关系,所以窑洞也是人民的象征,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所以窑洞就是毛泽东思想胜利 的力量源泉,因为他的力量来自人民。 师:太精彩,我要说的话都被你说了。 (学生笑) 师:那么,这从什么身份来讲毛泽东呀。 生三:从党和人民,应该说是政治家。 师:从这里看他什么样的政治家呀? 生三:以民为本的。 (教师板书:珍视民本思想的政治家。) 师:好,现在进入第七段。读。 (学生齐读。读至“生产车间”,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来。) (老师直接板书:“思想的生产车间”。学生笑。) 师:思想的生产车间与前面哪一个词照应呀? 生:生产机器。 师:这从结构上讲,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呼应。 师:那么,我们回头看看这篇文章的思路有何特征? 生:总——分——总。 师:中间分为两个层次,对刻画人物有何好处? 生一(举手):这样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刻画人物,既说他是军事家,又说他是政治家。 师:很好。(稍作停顿)那么读一篇文章是不能错过结尾句的,请一起朗读结尾段中的最后 两句,然后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学生齐读) 生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毛泽东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身份已然远去,因为现在是和平年代, 而他的思想经久不衰,…… 师(打断了学生的话):不对,只是不衰吗? 生一补充:是越来越亮
师:能不能换一个雅一点的词?历久…… 生一补充:弥新 (教师板书:窑洞永远思考,思想历久弥新) 师:那么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生一:深化主旨,升华了主题。 师:还有呢?看看题目 生一:噢,画龙点睛 师:太好啦。我们来小结一下,读一篇较长的写人散文,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关键语 句,比如与题目密切相关的语句,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或段与段之间过渡句,或每 段的开头结尾,这些句子往往是议论或抒情的,以此来把握了文章大体的内容、思路和主旨。 (出示投影片:1、解读题目:2、把握关键句:从标志上看,与题目有关的句子;从位置 开头、结尾、过渡句:从表达方式看,议论、抒情的句子。教师稍作停顿。)那么什么样的 精神铸就岀这历久弥新的思想呢?我们来通过刚才被我们暂时忽略的细节来读读分析人物的 精神。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5、6段。我先来示范一下。然后就交给大家了,每人找一个自己 觉得有意思来分析分析。好,我找的是第五自然段中“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 件……他是领袖,他更是思想家”这一部分。怎么赏析呢?我先看看它写了具体内容,从第 一句可看出作者写毛泽东在一边指挥战争一边研究思想:然后看怎么写,即用什么方法来写, 作者首先把毛泽东类比为一个武林高手,并刻画了他动作,“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 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这展露了毛泽东的处事不惊,然后又通 过“我们”与它相比,衬托出了毛泽东的沉稳大气,而他沉稳的气都因为他有内功,他的内 功就是他的思想,可见一个有思想的的军事家是何等的不同。 (教师板书:沉稳大气。稍作停顿)好了,下面就交给大家了,每人找出一个细节,并做好 赏析的准备,我们来集思广益。 生一:第五自然段“对艾思奇这个比他小16岁的一介书生,毛泽东写信说……等字样”可 以看出毛泽东的谦虚 师:很好 (学生正要坐下) 师:慢着。说他谦虚,从哪儿看出来的呀? 生一:从他写给艾思奇的信的字里行间看出来的,比如“您”“请”,可以看出他把一个比他 小十六岁人当成老师
师:能不能换一个雅一点的词?历久…… 生一补充:弥新。 (教师板书:窑洞永远思考,思想历久弥新) 师:那么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生一:深化主旨,升华了主题。 师:还有呢?看看题目。 生一:噢,画龙点睛。 师:太好啦。我们来小结一下,读一篇较长的写人散文,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关键语 句,比如与题目密切相关的语句,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或段与段之间过渡句,或每一 段的开头结尾,这些句子往往是议论或抒情的,以此来把握了文章大体的内容、思路和主旨。 (出示投影片:1、解读题目;2、把握关键句:从标志上看,与题目有关的句子;从位置看, 开头、结尾 、过渡句;从表达方式看,议论、抒情的句子。教师稍作停顿。)那么什么样的 精神铸就出这历久弥新的思想呢?我们来通过刚才被我们暂时忽略的细节来读读分析人物的 精神。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 5、6 段。我先来示范一下。然后就交给大家了,每人找一个自己 觉得有意思来分析分析。好,我找的是第五自然段中“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 件……他是领袖,他更是思想家”这一部分。怎么赏析呢?我先看看它写了具体内容,从第 一句可看出作者写毛泽东在一边指挥战争一边研究思想;然后看怎么写,即用什么方法来写, 作者首先把毛泽东类比为一个武林高手,并刻画了他动作,“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 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这展露了毛泽东的处事不惊,然后又通 过“我们”与它相比,衬托出了毛泽东的沉稳大气,而他沉稳的气都因为他有内功,他的内 功就是他的思想,可见一个有思想的的军事家是何等的不同。 (教师板书:沉稳大气。稍作停顿)好了,下面就交给大家了,每人找出一个细节,并做好 赏析的准备,我们来集思广益。 生一:第五自然段 “对艾思奇这个比他小 16 岁的一介书生,毛泽东写信说……等字样”可 以看出毛泽东的谦虚。 师:很好。 (学生正要坐下) 师:慢着。说他谦虚,从哪儿看出来的呀? 生一:从他写给艾思奇的信的字里行间看出来的,比如“您”“请”,可以看出他把一个比他 小十六岁人当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