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会计涵义、基本职能及特点、会计对象和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方法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与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熟悉会计 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教学置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对象、程序与方法;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对象、目标的理解、分析, 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应注意对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介绍,使学生对其有初步 认识 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 以讲授为主,指定参考教材,以加深学生对其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4学时。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 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 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还要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 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 人们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 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就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发展 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内容: 会计涵义、基本职能及特点、会计对象和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方法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与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熟悉会计 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对象、程序与方法;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对象、目标的理解、分析, 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应注意对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介绍,使学生对其有初步 认识。 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 以讲授为主,指定参考教材,以加深学生对其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 4 学时。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 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 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还要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 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 人们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 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就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发展 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
所以,会计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 量单位,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 活动。上述概念中,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会计的本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下面分别介绍有关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因为任何企业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 这就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 息,以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有用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就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分析、预测,来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应当明确的是:①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反映,包括对企业已发 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的核算(主要形式是预测,参与计划与 决策);②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量度,侧重于价值管理;③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 完整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 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制度的实施; 同时,还应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分析、 检查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数
所以,会计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 量单位,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 活动。上述概念中,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会计的本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下面分别介绍有关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因为任何企业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 这就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 息,以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有用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就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分析、预测,来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应当明确的是:①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反映,包括对企业已发 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的核算(主要形式是预测,参与计划与 决策);②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量度,侧重于价值管理;③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 完整性和综合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 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制度的实施; 同时,还应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分析、 检查。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数
据,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但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监督,会计核算就缺乏质量 保证,就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会计对象 会计应对哪些事物进行计算、记录,并收集有关资料加工转换为用户有用的会计信息 这就是会计对象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对象又称为会计内容,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它是会计的客体,是由 会计的目标决定 前面曾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 突|使-厂=1上-1通售母]1 金 退 出 货币资金材料储备资金生产生产资金产品成品资剑产品货币资金 货币采财原材料耗[在产品完库存商品货币 支付工资及其他费用 [定资金 折 旧 固定资产 重新投入新的生产经营周转 种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它 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说是价值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 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不能用价值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会 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
据,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但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监督,会计核算就缺乏质量 保证,就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一、会计对象 会计应对哪些事物进行计算、记录,并收集有关资料加工转换为用户有用的会计信息, 这就是会计对象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对象又称为会计内容,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它是会计的客体,是由 会计的目标决定。 前面曾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 一种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它 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说是价值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 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不能用价值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会 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
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再生产过程中,什么经济活动能用货币来表现呢?下面以企业 为例[结合(图1-1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加以说明。 图1-1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 首先,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进行 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企业来讲,这些财产物资,可由国家投资、法人单位投资等,也 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取得。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财产物资都需要利用价 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来确定其占用额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增减变化情况。 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也需要利用价值形 式通过货币计量加以综合计算,以便了解和控制全部生产经营耗费。这些耗费,在企业中 表现为生产费用、流通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最后,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形成营业收λ,将营业收入同成本费用、 销售税金加以比较就可确定企业的赐务成果即利涧或亏损,并将已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 以上部分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的有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 面的经济活动。这些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经济内容,即会计 的对象。所以,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此外,还有 的认为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应担当的责任和工作。会计的任务取 决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及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概括的讲,会计的基本任务是 1、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 2、维护和遵守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
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再生产过程中,什么经济活动能用货币来表现呢?下面以企业 为例〔结合(图 1-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加以说明。 图 1-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 首先,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进行 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企业来讲,这些财产物资,可由国家投资、法人单位投资等,也 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取得。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财产物资都需要利用价 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来确定其占用额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增减变化情况。 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也需要利用价值形 式通过货币计量加以综合计算,以便了解和控制全部生产经营耗费。这些耗费,在企业中 表现为生产费用、流通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最后,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形成营业收入,将营业收入同成本费用、 销售税金加以比较就可确定企业的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并将已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 以上部分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的有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 面的经济活动。这些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经济内容,即会计 的对象。所以,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此外,还有 的认为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应担当的责任和工作。会计的任务取 决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及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概括的讲,会计的基本任务是: 1、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 2、维护和遵守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
3、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4、加强经济管理 5、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亦称之为会计假 设。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对象、一定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所作的客观条件的判断与 限定。所谓一定对象,是指会计核算的对象,具体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 的各项经济活动;一定环境,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也包括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环境;一定 控制手段,是指会计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具体运用的反映、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的,它是从会计实 践中抽象出来并得到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之一,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制 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具体指运用会计方法体系 进行会计反映和控制活动,具有独立的经济活动的资金,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单位, 亦称之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会计主体前提从形式上看是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前提范围,但其本质上是要使会计管 理及其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因而会计主体的弹性很大,需要会计为“谁”服务,对 什么进行管理,就能以“谁”作为会计主体加以核算。如国家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整个国家作为会计主体来组织核算,满足宏观管理对会计信 息的需要;再如,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企业 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管理,满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财税部门等方面 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 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前提理论认为,作为会计主体,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其独立性表现在 个主体不仅要和其他主体相对立,划清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外,还必须把企业的财务 活动与企业的所有者及其职工个人的财务活动划分开来。企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涉及 的只是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动,既不核算和反映企业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核 算和反映其他企业所有者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整体性,表现为会计在 核算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因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资产转 移,既不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所以,作为会计主体只有 站在企业整体这个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正确反映资产和对
3、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4、加强经济管理; 5、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亦称之为会计假 设。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对象、一定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所作的客观条件的判断与 限定。所谓一定对象,是指会计核算的对象,具体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 的各项经济活动;一定环境,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也包括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环境;一定 控制手段,是指会计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具体运用的反映、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的,它是从会计实 践中抽象出来并得到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之一,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制 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具体指运用会计方法体系 进行会计反映和控制活动,具有独立的经济活动的资金,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单位, 亦称之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会计主体前提从形式上看是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前提范围,但其本质上是要使会计管 理及其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因而会计主体的弹性很大,需要会计为“谁”服务,对 什么进行管理,就能以“谁”作为会计主体加以核算。如国家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整个国家作为会计主体来组织核算,满足宏观管理对会计信 息的需要;再如,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企业 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管理,满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财税部门等方面 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 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前提理论认为,作为会计主体,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其独立性表现在一 个主体不仅要和其他主体相对立,划清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外,还必须把企业的财务 活动与企业的所有者及其职工个人的财务活动划分开来。企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涉及 的只是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动,既不核算和反映企业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核 算和反映其他企业所有者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整体性,表现为会计在 核算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因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资产转 移,既不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所以,作为会计主体只有 站在企业整体这个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正确反映资产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