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191年12月签署的《欧洲联 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 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 拥有25个成员国,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亿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联盟(EU) 背景:1)避免发生战争 2)有其客观经济基础,西欧国家遇到市场狭窄的问题,六国相比邻有紧密的经 贸关系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重要条件 1952年7月25日“巴黎条约”内容是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8年1月1日实施“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 易名为“欧洲共同体”(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1993年11月 欧洲联盟(统一大市场) 欧盟的扩大: EEC建立后,有5次扩大: 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1981年 希腊加入 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1995年 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2004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欧元区十二国 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 牙,芬 80年代中期以前,EEC在经济一体化上的主要进展: 1)建立关税同盟 经12年过渡,分三个阶段,于70年1月1日建成内容:对内建立取 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海关 税责,每个时期关税下调40%,最后3%,最终零关税(1968年7月1日提前完 2)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指EEC或EU组织农产品的共同市场和推进农业生产一体 化的计划和政策) (1)市场管理政策,包括市场法规,竞争规则,价格政策,农产品进出口 规则,其中价格政策是主要内容: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生产者渴望 的最低价格),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到达EC港口的最低进口价格(征 收差价税)) (2)结构政策,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 件,缩小地区差别 (3)基金:1/3是欧洲农业指导基金,用于结构政策的指导部分 2/3是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 提前一年完成共同农业政策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原因:(1)建立西欧货币稳定区以抵消美元危机的冲击 (2)有助于各成员国控制通货膨胀 (3)试图以稳定汇率入手,重新推动陷入停顿的一体化进程 内容:(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由八个成员国的货币组成,每一个货币在欧洲 货币单位的比重由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GNP中所占的比重 加权决定,其权数每五年决定一次 (2)建立欧洲汇率机制,要求参加此机制的成员国货币对外实行联合浮 ,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成员国汇率波幅为正负2.25%, 稳定了成员国之间货币的汇价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各成员交付20%的黄金外率储备而创立
一.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 1991 年 12 月签署的《欧洲联 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 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 拥有 25 个成员国,面积 369 万平方公里,人口 4.55 亿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联盟(EU) 背景:1)避免发生战争 2)有其客观经济基础,西欧国家遇到市场狭窄的问题,六国相比邻有紧密的经 贸关系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重要条件 1952 年 7 月 25 日 “巴黎条约” 内容是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8 年 1 月 1 日 实施“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 易名为“欧洲共同体” (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1993 年 11 月 欧洲联盟 (统一大市场) 欧盟的扩大: EEC 建立后,有 5 次扩大: 1973年 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1981年 希腊加入 1986 年 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1995年 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2004年 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欧元区十二国: 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 牙,芬兰 80 年代中期以前,EEC 在经济一体化上的主要进展: 1) 建立关税同盟 58 年起,经 12 年过渡,分三个阶段,于 70 年 1 月 1 日建成内容:对内建立取 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海关 税责,每个时期关税下调 40%,最后 3%,最终零关税(1968 年 7 月 1 日提前完 成) 2)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指 EEC 或 EU 组织农产品的共同市场和推进农业生产一体 化的计划和政策) (1) 市场管理政策,包括市场法规,竞争规则,价格政策,农产品进出口 规则,其中价格政策是主要内容: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生产者渴望 的最低价格),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到达 EEC 港口的最低进口价格(征 收差价税)) (2) 结构政策,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 件,缩小地区差别 (3) 基金:1/3 是欧洲农业指导基金,用于结构政策的指导部分 2/3 是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 提前一年完成共同农业政策 3)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原因:(1)建立西欧货币稳定区以抵消美元危机的冲击 (2)有助于各成员国控制通货膨胀 (3)试图以稳定汇率入手,重新推动陷入停顿的一体化进程 内容:(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由八个成员国的货币组成,每一个货币在欧洲 货币单位的比重由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 GNP 中所占的比重 加权决定,其权数每五年决定一次 (2)建立欧洲汇率机制,要求参加此机制的成员国货币对外实行联合浮 动,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成员国汇率波幅为正负 2.25%, 稳定了成员国之间货币的汇价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各成员交付 20%的黄金外率储备而创立
其中汇率机制最重要,欧洲货币体系是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欧洲货币 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干预的汇率机制 汇率联盟与货币联盟的区别:统一货币、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1,建立内部大市场 先后通过三个文件 1985.6.《关于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白皮书》 1986.2.《单一欧洲法令》 1988.3.《关于实施内部大市场计划》 目的:1992.12.31.以前建成内部大市场 内部大市场是在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范围内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无国界的自 由流动。 障碍:1,有形障碍成员国相互边界上对护照的控制检査 2,技术壁垒成员国之间的不同技术标准,例如电器,汽车型号的标准,这些标准使 得商品的自由流动受到障碍 3,财政壁垒涉及附加价值税,销售税等间接税的定义,税率及其征收办法的统 1992年底终于克服除财政以外的障碍,基本建成统一大市场 1988年,欧共体12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2,签署实施“马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一个里程碑 1991.12.9-12.101991年背景 苏联解体1990。10.3.东西德统一预示冷战结束 条约除前言外共七章,另外有7个协议的23个声明 欧洲货币机构主要任务:在价稳定的框架内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协调并为过渡到 第三阶段作准备 进入第三阶段的四项国际标准:1)评估前一年,被评估国通胀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 涨率最低三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设平均数为2%,则不高于2%+1.5%=3.5%) 2)评估前一年长期利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涨率最低三国长期利率平均数的两个百分点 3)被评估国的财政赤字小于GDP的3%,被评估国的公债总额不得超过GDP的60% 4)被评估国两年内货币必须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波幅内,没有贬值发生 阶段的主要内容: 1)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洲中央银行 用单一货币代替成员国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提供单一货币的供应,并从事外汇市场的市 场业务 2)通过多数表决制建立财政经济政策的新框架 在第三阶段开始时,将各国中央银行部分外汇储备总额500亿欧洲货币单位转移给欧洲中 央银行 将欧共体成员国在外交事务上原有的欧洲政治经济合作升格并发展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 3)制定了成员国之间在司法和民政事务上进行合作的机制,涉及到避难权,移民政策,反毒 马约突破了1)欧共体以往经济活动为内容的格局,开始向教育文化,外交,安全移民犯罪, 引入政治联盟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大幅修改了欧共体的三项基本条约,特别是调整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条约,大大扩大其活动领域,令人瞩目的是,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 2)突破了原来仅仅在以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为中心,推进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尤其是建立了 中央银行,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不足:1)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机制上不协调 2)实行联邦还是邦联?没有解决 3)建设欧洲经济区 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 1991.10.22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 1994.1.1正式启动 中心内容:除共同农业政策以外的有关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安排,扩展到欧自联国家,从 而建立起一个包括两大集团在内的能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自由流动 4)1991.年底,欧共体与中东欧洲国家签订了欧洲协定,联系国,组成了自由贸易区,以欧 盟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内周到外依次是:欧盟,欧洲经济区,欧洲协定,组成了欧洲经济
其中汇率机制最重要,欧洲货币体系是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欧洲货币 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干预的汇率机制 汇率联盟与货币联盟的区别:统一货币、 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1,建立内部大市场 先后通过三个文件 1985.6. 《关于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白皮书》 1986.2. 《单一欧洲法令》 1988.3. 《关于实施内部大市场计划》 目的:1992.12.31.以前建成内部大市场 内部大市场是在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范围内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无国界的自 由流动。 障碍:1,有形障碍 成员国相互边界上对护照的控制检查 2,技术壁垒 成员国之间的不同技术标准,例如电器,汽车型号的标准,这些标准使 得商品的自由流动受到障碍 3,财政壁垒 涉及附加价值税,销售税等间接税的定义,税率及其征收办法的统一 1992 年底 终于克服除财政以外的障碍,基本建成统一大市场 1988 年,欧共体 12 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2,签署实施“马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又一个里程碑 1991.12.9-12.10 1991 年背景 苏联解体 1990。10.3.东西德统一 预示冷战结束 条约除前言外共七章,另外有 7 个协议的 23 个声明 欧洲货币机构主要任务:在价稳定的框架内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协调并为过渡到 第三阶段作准备 进入第三阶段的四项国际标准:1)评估前一年,被评估国通胀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 涨率最低三国平均数的 1.5 个百分点(设平均数为 2%,则不高于 2%+1.5%=3.5%) 2)评估前一年长期利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涨率最低三国长期利率平均数的两个百分点 3)被评估国的财政赤字小于 GDP 的 3%,被评估国的公债总额不得超过 GDP 的 60% 4)被评估国两年内货币必须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波幅内,没有贬值发生 第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1)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洲中央银行 用单一货币代替成员国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提供单一货币的供应,并从事外汇市场的市 场业务 2)通过多数表决制建立财政经济政策的新框架 在第三阶段开始时,将各国中央银行部分外汇储备总额 500 亿欧洲货币单位转移给欧洲中 央银行 将欧共体成员国在外交事务上原有的欧洲政治经济合作升格并发展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 策 3)制定了成员国之间在司法和民政事务上进行合作的机制,涉及到避难权,移民政策,反毒 反走私 马约突破了 1)欧共体以往经济活动为内容的格局,开始向教育文化,外交,安全移民犯罪, 引入政治联盟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大幅修改了欧共体的三项基本条约,特别是调整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条约,大大扩大其活动领域,令人瞩目的是,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 2)突破了原来仅仅在以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为中心,推进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尤其是建立了 中央银行,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不足:1)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机制上不协调 2)实行联邦还是邦联?没有解决 3)建设欧洲经济区 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 1991.10.22 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 1994.1.1 正式启动 中心内容:除共同农业政策以外的有关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安排,扩展到欧自联国家,从 而建立起一个包括两大集团在内的能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自由流动 4)1991.年底,欧共体与中东欧洲国家签订了欧洲协定,联系国,组成了自由贸易区,以欧 盟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内周到外依次是:欧盟,欧洲经济区,欧洲协定,组成了欧洲经济 圈
5)欧盟第四次扩大 奥地利,瑞典,芬 6)谈判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 1997.10细化了“马约” 7)欧元启动2002 8)2004.5.1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 APEC 目前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是国内首推的研究中心1995开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 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 合作。该组织现有21个成员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 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亚佩克 发展历程 1,APEC成立的背景 1)APEC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诸多构想和实践基础上形 成的 2)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80年代苏美关系变化,由对峙->和解 1985.邓小平提出世界格局政治缓和 必然会朝经济合作发展 1.发展具备战争一》发展经济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科技兴国计 划 走出滞胀 3)亚洲经济增长四小龙持续增长普遍看好 2,APEC的成立 1999.11.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参加国12个,宣告APEC成立,开创了政府间合作的先河 1.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 建立了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基本构架。第一,二届双部长会议上,各方就致力于地 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确定…… 2.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 自1993年起,APEC从部长级会议升格到了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过程加快, 1993-1997这5年,每年都有新进展,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PEC进程的 五步曲”,94,95年的《茂物宣言》《大阪行动议程》,前一个规定了APEC实现贸易投资自 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后一个则是把茂物提 出的蓝图具体化,9项原则,15个具体领域,提出各成员单边和集体行动计划,1997.1.1 正式实施 3.调整阶段(1998-2000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EUSL)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 地区的现实 4.稳定发展阶段(2001-今) APEC重审了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的目标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共识》 为起点,全面推动APEC贸易投资领域的各项合作,同时,“多哈发展议程”启动之后,为 WTO作贡献,也成为个成员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因地区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 1.松散性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决策 权 2.开放性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给与成员方的利益同时给与非成员方) 3.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存在众多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的态势(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 创新:组织模式创新 由四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模式 a.AP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天):开会地点一般不在首都,服装不正式, 议题不正式 b.双部长级会议(外交部长,经济部长)两天 C.APEC高官会(部长) d.各委员会
5)欧盟第四次扩大 1995 奥地利,瑞典,芬兰 6)谈判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 1997.10 细化了“马约” 7)欧元启动 2002 8)2004.5.1 中东欧 10 国加入欧盟 APEC 目前南开大学 APEC 研究中心是国内首推的研究中心 1995 开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 1989 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 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 合作。该组织现有 21 个成员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 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亚佩克 一;发展历程 1,APEC 成立的背景 1)APEC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有关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诸多构想和实践基础上形 成的 2)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80 年代苏美关系变化,由对峙->和解 1985.邓小平提出世界格局 政治缓和 必然会朝经济合作发展 1. 发展具备战争-》发展经济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科技兴国计 划) 2. 走出滞胀 3)亚洲经济增长 四小龙持续增长 普遍看好 2,APEC 的成立 1999.11. 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参加国 12 个,宣告 APEC 成立,开创了政府间合作的先河 (一) 1.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 建立了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基本构架。第一,二届双部长会议上,各方就致力于地 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确定…… 2.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 自 1993 年起,APEC 从部长级会议升格到了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过程加快, 1993-1997 这 5 年,每年都有新进展,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PEC 进程的 “五步曲”,94,95 年的《茂物宣言》《大阪行动议程》,前一个规定了 APEC 实现贸易投资自 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迟于 2010 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 2020 年;后一个则是把茂物提 出的蓝图具体化,9 项原则,15 个具体领域,提出各成员单边和集体行动计划,1997.1.1 正式实施 3.调整阶段(1998-2000)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 1997 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EUSL)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 地区的现实 4.稳定发展阶段(2001-今) APEC 重审了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的目标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共识》 为起点,全面推动 APEC 贸易投资领域的各项合作,同时,“多哈发展议程”启动之后,为 WTO 作贡献,也成为个成员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 因地区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 1.松散性 APEC 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决策 权 2.开放性 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给与成员方的利益同时给与非成员方) 3.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存在众多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的态势(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 创新:组织模式创新 由四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模式 a.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天):开会地点一般不在首都,服装不正式, 议题不正式 b. 双部长级会议(外交部长,经济部长) 两天 c. APEC 高官会 (部长) d. 各委员会
运作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渐近性 时间安排框架创新:每年10.11月开会,已经机制化了 活动内容框架创新:涉及领域宽泛(商品服务,投资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经 济技术合作) 三)机制 成员: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 印度尼西,新加坡(初始12个) 1991.中国,香港(中),台湾(中)加入 1993.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8.俄罗斯,秘鲁,越南 1998-今,无新成员加入,其原因是1997年底,决定10年不加,以巩固内部 1.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级别最高的机制) 2.部长级年会 3.专题部长级会议:不定期召开,讨论各专业的合作 4.高级官员会议(常设机制):每年召开3,4次会议 5.贸易投资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常设部门):设市场准入,服务投资等多个专家组 6.经济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设) 7.行政和预算委员会 8.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经济技术合作的等别,协调和实施工作 9.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 10.秘书处(新加坡)常设 第五章 第一节战后国际贸易商品 造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原材料的节约,发明复合材料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消费中食品,低附加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日益 提高 4.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 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 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 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 国出口商品给与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的服务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 自由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盛行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 的基调,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是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 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相同 2.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表现:1)关税大幅度降低2)非关税壁垒 逐渐减少 这段时期的贸易自由化是在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出现 的。它既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也反映了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 1.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法)魁奈)主张以农产品为中 心发展自由贸易 〔英〕休谟发展了此理论,提出了“物价与金银活动的调整机能”理论,一国入超, 黄金流出 2.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运作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渐近性 时间安排框架创新:每年 10.11 月开会,已经机制化了 活动内容框架创新:涉及领域宽泛(商品服务,投资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经 济技术合作) (三)机制 成员: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 印度尼西,新加坡 (初始 12 个) 1991.中国,香港(中),台湾(中)加入 1993.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8.俄罗斯,秘鲁,越南 1998-今,无新成员加入,其原因是 1997 年底,决定 10 年不加,以巩固内部 1. 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级别最高的机制) 2. 部长级年会 3. 专题部长级会议:不定期召开,讨论各专业的合作 4. 高级官员会议(常设机制):每年召开 3,4 次会议 5. 贸易投资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常设部门):设市场准入,服务投资等多个专家组 6. 经济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设) 7. 行政和预算委员会 8. 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经济技术合作的等别,协调和实施工作 9. APEC 工商咨询理事会 10. 秘书处(新加坡)常设 第五章 第一节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 造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原材料的节约,发明复合材料 2.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 消费中食品,低附加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日益 提高 4. 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 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 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 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 国出口商品给与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的服务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 一.自由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盛行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 的基调,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是从 18 世纪末开始形成的,19 世纪 70 年代达到高峰, 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相同 2.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表现:1)关税大幅度降低 2)非关税壁垒 逐渐减少 这段时期的贸易自由化是在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出现 的。它既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也反映了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 1. 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法〕魁奈)主张以农产品为中 心发展自由贸易 〔英〕休谟发展了此理论,提出了“物价与金银活动的调整机能”理论,一国入超, 黄金流出 2.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英)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嘶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 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了自由贸易 政策,将会使得各国的自由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 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1817《政治经济学与禀赋原理》 以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4.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英〕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主要由两国对贸易对象国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 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范围内,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 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利益就 越少,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贸易利益越 大 5.马歇尔《国际贸易纯理论》1879《经济学原理》1890 提供曲线来说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情况。他运用几 何图解的方法使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更加前进一步,表达也更清晰明确 6.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保护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的新保护贸易主义 两方面 1,出口鼓励政策:1)发出口补贴2)低价倾销(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 外销售,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3)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特点:补贴生产):不管 商品出口或在国内销售都得到政府的资助,包括: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 2,进口保护:1)进口关税2)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 3)反倾销:征反倾销 税,是一种相当于倾销差价的额外税4)其他非关税壁垒:包括苛刻的技术标准,繁琐的 海关收税,歧视性的政府购买,进出口的垄断经营,外汇管制的不合理的汇率 (二)理论的演变 1,重商主义 (1)早期的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欧洲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 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采取行政或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柰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少买”和“限入”,最好是只卖不买,使 得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国内 (2)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美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1791.12《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他的政策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1841《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 为依据,以保护……(没有抄完) (4)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主张国家干预,强调应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实行顺差 追随者:马克卢普,哈罗德 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5)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阿根廷)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变化 (6)战略性贸易政策 指国家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 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外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
〔英〕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斯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 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了自由贸易 政策,将会使得各国的自由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 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3.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1817 《政治经济学与禀赋原理》 以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4. 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英〕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主要由两国对贸易对象国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 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范围内,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 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利益就 越少,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贸易利益越 大。 5. 马歇尔《国际贸易纯理论》 1879 《经济学原理》 1890 提供曲线来说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情况。他运用几 何图解的方法使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更加前进一步,表达也更清晰明确 6.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二.保护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 16 至 18 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 19 世纪 70 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今的新保护贸易主义 两方面: 1,出口鼓励政策:1)发出口补贴 2)低价倾销(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 外销售,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3)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特点:补贴生产):不管 商品出口或在国内销售都得到政府的资助,包括: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 2,进口保护:1)进口关税 2)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 3)反倾销:征反倾销 税,是一种相当于倾销差价的额外税 4)其他非关税壁垒:包括苛刻的技术标准,繁琐的 海关收税,歧视性的政府购买,进出口的垄断经营,外汇管制的不合理的汇率 (二) 理论的演变 1,重商主义 (1)早期的重商主义(15 世纪-16 世纪中叶) 欧洲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 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采取行政或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少买”和“限入”,最好是只卖不买,使 得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国内 (2)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美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1791.12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他的政策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1841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 为依据,以保护……(没有抄完) (4)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主张国家干预,强调应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实行顺差 追随者:马克卢普,哈罗德 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5)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变化 (6)战略性贸易政策 指国家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 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外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