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过滤机理 过滤的机理可分为阻力截留、重力沉降和接触絮 凝三种 三 (1)阻力截留( staining) ·当废水流过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 先被截留在表层滤料的空隙中,从而使此层滤料 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随之变得越来越高。 结果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 的滤膜,并由它起主要的过滤作用。这种作用属 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
11 4.2过滤机理 • 过滤的机理可分为阻力截留、重力沉降和接触絮 凝三种 (1)阻力截留(staining) • 当废水流过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 先被截留在表层滤料的空隙中,从而使此层滤料 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随之变得越来越高。 • 结果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 的滤膜,并由它起主要的过滤作用。这种作用属 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
(2)重力沉降( gravity sett1 ement) 废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介质表 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据估计,1m3粒径为0.5mm的滤料中就 拥有400m2不受水力冲刷而可供悬浮物 沉降的有效面积,形成无数的小“沉淀 池”,悬浮物极易在此沉降下来。 重力沉降强度主要取决于滤料直径和过 滤速度。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 速越小则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 浮物的沉降。 12
12 (2)重力沉降(gravity settlement) • 废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介质表 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 据估计,1m3粒径为0.5mm的滤料中就 拥有400m2不受水力冲刷而可供悬浮物 沉降的有效面积,形成无数的小“沉淀 池” ,悬浮物极易在此沉降下来。 • 重力沉降强度主要取决于滤料直径和过 滤速度。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 速越小则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 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 contact flocculation) °由于滤料有较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 之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此外,砂粒在水中表面常带有负电荷, 能吸附带有正电的铁、铝等胶体,从而 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的薄膜,进而又 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及多种有机胶体, 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大多数情况下,滤料表面对尚未凝聚 的胶体还能起到接触碰撞的媒介作用, 促进其凝聚过程。 返回日13
13 (3)接触絮凝(contact flocculation) • 由于滤料有较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 之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 此外,砂粒在水中表面常带有负电荷, 能吸附带有正电的铁、铝等胶体,从而 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的薄膜,进而又 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及多种有机胶体, 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 在大多数情况下,滤料表面对尚未凝聚 的胶体还能起到接触碰撞的媒介作用, 促进其凝聚过程。 返回目录
4.3过滤的工艺过程 过滤工艺包括过滤和反洗两个阶段 过滤( filtration):过滤即截留污染物; 反洗( backwashing):反洗即把污染物从滤料 层中冲走,使之恢复过滤能力。 过滤周期( filter run):从过滤开始到结束延续 的时间称为过滤周期(或工作周期)。 ·过滤循环( filter cycle):从过滤开始到反洗结 束称为一个过滤循环
14 4.3过滤的工艺过程 过滤工艺包括过滤和反洗两个阶段: • 过滤(filtration):过滤即截留污染物; • 反洗(backwashing):反洗即把污染物从滤料 层中冲走,使之恢复过滤能力。 • 过滤周期(filter run):从过滤开始到结束延续 的时间称为过滤周期(或工作周期)。 • 过滤循环(filter cycle):从过滤开始到反洗结 束称为一个过滤循环
普通快速滤池构造 过滤介质, 水通过介质 底部配水系统,收 得到过滤 进水管,待 集过滤后的水或均 过滤的水由 匀分配反洗水 此进入 反洗水收集 垫层,支撑滤料和 0 反洗水收集槽 槽,收集所 均匀分配反洗水 反洗水由此排 有滤池的反 u少 出滤池 洗水 3 集水渠,进 清水管,过滤后的 反洗水管, 水及收集反 水由此排出 反洗水由此 洗水 进入 15
15 普通快速滤池构造 进水管,待 过滤的水由 此进入 集水渠,进 水及收集反 洗水 过滤介质, 水通过介质 底部配水系统,收 得到过滤 集过滤后的水或均 匀分配反洗水 垫层,支撑滤料和 均匀分配反洗水 清水管,过滤后的 水由此排出 反洗水收集槽, 反洗水由此排 出滤池 反洗水管, 反洗水由此 进入 反洗水收集 槽,收集所 有滤池的反 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