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 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 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 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髙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 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 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 生的启悟。 二、学习《望岳》 师: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生:望 师:对,就是望。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 这座山就是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泰山是 离天最近的一座山。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请我们班海 拔最高的梁烁同学来朗读一下。 梁烁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生:我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师: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 钟? 生: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师:造化,也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 可想而知的。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师:你的视角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却注意到了泰山的神。泰山的 形是高大的,泰山的神是伟大的。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形神兼备的泰山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师:(提高语调)岱宗夫如何? 生:齐鲁青未了! 师: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诗人定睛细视,看到 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师: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老师提供两则辅助资料,请班长给 大家读一下
杜甫诗三首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 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 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 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 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 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 生的启悟。 二、学习《望岳》 师: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生:望。 师:对,就是望。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 这座山就是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泰山是 离天最近的一座山。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请我们班海 拔最高的梁烁同学来朗读一下。 梁烁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生:我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师: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 钟? 生: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师:造化,也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 可想而知的。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师:你的视角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却注意到了泰山的神。泰山的 形是高大的,泰山的神是伟大的。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形神兼备的泰山。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师:(提高语调)岱宗夫如何? 生:齐鲁青未了! 师: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诗人定睛细视,看到—— 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师: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老师提供两则辅助资料,请班长给 大家读一下
投影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 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一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 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 担任山东兖州司马—一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 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生:老师,我不看见 同桌借眼镜给他 生:老师,我还是不看见 师:呵呵,视力不好可不妙啊,你将来到了泰山,怎么望岳啊! 众生笑。 生:老师,我来念。 生:我感觉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 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生:我从“荡胸生层云”可以感觉到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云在泰山的山谷中回 荡,也似乎在杜甫的胸怀中回荡。这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一一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你真是太棒了!学习语文,特别需要这样的联想想象能力!伟大的人物自有 博大的胸怀,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生:我感觉到年轻时候的杜甫,想把自己变成一座泰山,供天下人仰望! 师:鼓掌啊!同学们,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境 界。的确,后来,杜甫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泰山,他被后人誉为诗圣。诗圣, 也就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北斗。如果说,杜甫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那么诗 歌创作上的“北斗”则就非李白莫属了。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而他们竟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竟然见面了,竟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 能不叫我们感到庆幸。闻一多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 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师:杜甫怎么会遇到李白呢。原来啊,古人特别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作《望岳》时,杜甫正在齐赵一带漫游,而李白也正在那一带漫游,于是他们 就相遇了。那时,杜甫33岁,当时名气还很一般,而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 下的大诗人了。李白和杜甫在洛阳一见如故,然后结伴漫游,喝酒,写诗,过着 相当惬意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读一读其中的一首,杜甫的《赠 李白》。 投影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古人点评: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师:这首诗里充溢的精气神,与《望岳》是很像的。李白虽然当时比杜甫名气大, 但是,他咏泰山的诗,却写得没有杜甫的《望岳》好。而且,后来杜甫也真的登 上了泰山的顶峰,但是,他却没有再写有关泰山的诗歌,大家猜猜为什么? 生:杜甫认为这首诗已经也得很好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 712 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 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 13 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 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 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 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生:老师,我不看见。 同桌借眼镜给他。 生:老师,我还是不看见。 师:呵呵,视力不好可不妙啊,你将来到了泰山,怎么望岳啊! 众生笑。 生:老师,我来念。 生:我感觉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 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生:我从“荡胸生层云”可以感觉到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云在泰山的山谷中回 荡,也似乎在杜甫的胸怀中回荡。这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你真是太棒了!学习语文,特别需要这样的联想想象能力!伟大的人物自有 博大的胸怀,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生:我感觉到年轻时候的杜甫,想把自己变成一座泰山,供天下人仰望! 师:鼓掌啊!同学们,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境 界。的确,后来,杜甫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泰山,他被后人誉为诗圣。诗圣, 也就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北斗。如果说,杜甫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那么诗 歌创作上的“北斗”则就非李白莫属了。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而他们竟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竟然见面了,竟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 能不叫我们感到庆幸。闻一多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 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师:杜甫怎么会遇到李白呢。原来啊,古人特别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作《望岳》时,杜甫正在齐赵一带漫游,而李白也正在那一带漫游,于是他们 就相遇了。那时,杜甫 33 岁,当时名气还很一般,而李白 44 岁,已经是名满天 下的大诗人了。李白和杜甫在洛阳一见如故,然后结伴漫游,喝酒,写诗,过着 相当惬意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读一读其中的一首,杜甫的《赠 李白》。 投影: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古人点评: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师:这首诗里充溢的精气神,与《望岳》是很像的。李白虽然当时比杜甫名气大, 但是,他咏泰山的诗,却写得没有杜甫的《望岳》好。而且,后来杜甫也真的登 上了泰山的顶峰,但是,他却没有再写有关泰山的诗歌,大家猜猜为什么? 生:杜甫认为这首诗已经也得很好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生:我认为后来的杜甫,遭遇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挫折,再也没有那样博大的 胸怀和宏伟的志向了,写不出来了。 师:的确,这就是所谓的心境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望岳》之为咏泰山绝唱的原 因 投影: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 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师:因为这种种原因和《望岳》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望岳》一诗就成为了 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 投影 泰山山麓石刻图片 师:杜甫,望岳,和泰山,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来, 孩子们,深呼吸,坐直身体,拿出我们的精气神,遥想杜甫当年望岳的神采,面 对这巍巍泰山,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处理成 重复。 生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学习《春望》 师:此刻,我们的教室里回荡着铿锵有力的誓言,登上泰山的绝顶!登上人生的 顶峰!孩子们,这誓言,既是杜甫的誓言,又何尝不是你们对未来的期盼呢。年 轻真好!可是,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为谁停留片刻。大 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44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 投影 安史之乱之后,756年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 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 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风翔县—一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 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师: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周元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 周元读。读得非常动情,学生大受感染。 师:周元,你读得真好。这样,你来带读一下吧。 师: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一 投影 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 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师:有人评价这两句说“国破山河在”是说明了“无物”的状态,而“城春草木 深”则说明着“无人”的状态。化用一句诗来说,诗人所感的时是“物非人非事 事休”的离乱之时。 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生:我认为后来的杜甫,遭遇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挫折,再也没有那样博大的 胸怀和宏伟的志向了,写不出来了。 师:的确,这就是所谓的心境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望岳》之为咏泰山绝唱的原 因: 投影: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 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师:因为这种种原因和《望岳》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望岳》一诗就成为了 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 投影: 泰山山麓石刻图片。 师:杜甫,望岳,和泰山,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来, 孩子们,深呼吸,坐直身体,拿出我们的精气神,遥想杜甫当年望岳的神采,面 对这巍巍泰山,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处理成 重复。 生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学习《春望》 师:此刻,我们的教室里回荡着铿锵有力的誓言,登上泰山的绝顶!登上人生的 顶峰!孩子们,这誓言,既是杜甫的誓言,又何尝不是你们对未来的期盼呢。年 轻真好!可是,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为谁停留片刻。大 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 44 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 投影: 安史之乱之后,756 年 7 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 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 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 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 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师: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周元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 周元读。读得非常动情,学生大受感染。 师:周元,你读得真好。这样,你来带读一下吧。 师: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 投影: 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 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师:有人评价这两句说“国破山河在”是说明了“无物”的状态,而“城春草木 深”则说明着“无人”的状态。化用一句诗来说,诗人所感的时是“物非人非事 事休”的离乱之时。 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师:是啊,即使诗人能拿出一万金,或者两万金,三万金,恐怕也买不到一封家 书来了解妻子儿女的音讯吧。下面一则资料,也许会让我们对杜甫当时的心情有 更深的体会。 投影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杜甫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岁与妻子杨氏 结婚后,没有再娶过小妾,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见 师: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诗人所恨的别,既有可能是生离,也极有可能是 生:死别啊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怎么不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呢 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是杜甫在溅泪在惊心。花和鸟本来是让人很开心的事物,但是国破家亡,他 自己又被乱贼俘虏,使他忍不住溅泪和惊心。 生:我觉得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溅泪,都在惊心。在战乱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 痛苦,可能都会溅泪,都会惊心。 师:很有道理,杜甫,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已。所谓“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灾难来临,首当其冲的,总是小百姓。 生:我觉得是花在溅泪,鸟在惊心。在战争年代,那些花儿可能还刚刚盛开,就 被炮火袭击了,或者被逃难的人民践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会哭泣。而 鸟呢,那时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军可能担心鸟儿,比如说鸽子会给唐军送信, 所以就连鸟也抓起来杀掉了。所以鸟儿就会惊慌失措地奔逃。 众生自发鼓掌 师:你的解读角度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也让我们想起《芦花荡》里的句子 只有到了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 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战争,也影响了鸟儿的生活。有人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也有人说,这个句子采用的是拟人手 法;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在这一刹那,更贴切的形容应该是“情景交融, 物我为一”,我喜,则风含情,水含笑;我悲,则花溅泪,鸟惊心。在这样的愁 肠百结中,45岁的诗人未老先衰,白头搔更短了,联系全诗,想想导致诗人未 老先衰的有哪些原因 生讨论。 投影小结: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 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四、学习《石壕吏》 师: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 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 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 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 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 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 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石壕吏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略
师:是啊,即使诗人能拿出一万金,或者两万金,三万金,恐怕也买不到一封家 书来了解妻子儿女的音讯吧。下面一则资料,也许会让我们对杜甫当时的心情有 更深的体会。 投影: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杜甫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岁与妻子杨氏 结婚后,没有再娶过小妾,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见。 师: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诗人所恨的别,既有可能是生离,也极有可能是 —— 生:死别啊!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怎么不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呢。 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是杜甫在溅泪在惊心。花和鸟本来是让人很开心的事物,但是国破家亡,他 自己又被乱贼俘虏,使他忍不住溅泪和惊心。 生:我觉得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溅泪,都在惊心。在战乱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 痛苦,可能都会溅泪,都会惊心。 师:很有道理,杜甫,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已。所谓“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灾难来临,首当其冲的,总是小百姓。 生:我觉得是花在溅泪,鸟在惊心。在战争年代,那些花儿可能还刚刚盛开,就 被炮火袭击了,或者被逃难的人民践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会哭泣。而 鸟呢,那时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军可能担心鸟儿,比如说鸽子会给唐军送信, 所以就连鸟也抓起来杀掉了。所以鸟儿就会惊慌失措地奔逃。 众生自发鼓掌。 师:你的解读角度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也让我们想起《芦花荡》里的句子 ——“只有到了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 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战争,也影响了鸟儿的生活。有人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也有人说,这个句子采用的是拟人手 法;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在这一刹那,更贴切的形容应该是“情景交融, 物我为一”,我喜,则风含情,水含笑;我悲,则花溅泪,鸟惊心。在这样的愁 肠百结中,45 岁的诗人未老先衰,白头搔更短了,联系全诗,想想导致诗人未 老先衰的有哪些原因。 生讨论。 投影小结: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 45 岁,但忧国,伤时,思家, 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四、学习《石壕吏》 师: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 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 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 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 岁的杜甫永远地离 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 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 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石壕吏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略
师:这个故事,是唐王朝平定叛乱的一个缩影,也是唐王朝末年官吏和百姓不可 调和的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试着找出 来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投影: 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生:苦在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听到儿子的死讯,母亲肯 定是心如刀绞 师:是啊!贺拉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恶战争。”流血的是年轻的战士, 流泪的是年迈的母亲。 生:老妇人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儿媳妇本来可以改嫁的,但是为了还在吃奶的孩 子留了下来。 师:出入无完裙,儿媳妇过着衣不蔽体,而且肯定也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啊 生:她的苦还在于自己年老体弱了,却还要上战场。如果是和平的时代,老人应 该是在家里享清福的,我奶奶就是这样。 师:如果你是那个夜捉人的小吏,在听到老妇的悲惨故事讲到哪里的时候,就会 打道回府? 生。他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的时候吧,因为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他们家就要绝 后了啊。 师:是啊,按常理应该是这样,而且也必须这样,老师稍后会带你们看一部大片 《拯救大兵瑞恩》,你们就会明白对于这样为国做出巨大牺牲的家庭,政府应该 有所优待 生:听到他家里己经没有男人了啊。 生:老妇人说自己去煮饭的时候,我不会真的抓走他,毕竟这个老人这样老了啊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而是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结束了。由此,我们推断老妇的讲述,不是自己娓娓道来,而是还是官吏 步步威逼的结果。现在,我们把场景还原,合作朗读。男同学作小吏,女同学做 老妇,老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 投影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生合作朗读 师:按照我们刚才的朗读,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却显得拖沓繁冗,诗歌的 简约之美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构思 仍然是很重要的。诗人把老妇置于前台,而把小吏的活动放在幕后,诗圣构思的 技巧,是很高超的啊。 师:日睹这幕人间悲剧上演,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同情老妇人的悲惨遭遇。 生:愤怒,对官吏残暴的不满
师:这个故事,是唐王朝平定叛乱的一个缩影,也是唐王朝末年官吏和百姓不可 调和的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试着找出 来。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投影: 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生:苦在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听到儿子的死讯,母亲肯 定是心如刀绞。 师:是啊!贺拉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恶战争。”流血的是年轻的战士, 流泪的是年迈的母亲。 生:老妇人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儿媳妇本来可以改嫁的,但是为了还在吃奶的孩 子留了下来。 师:出入无完裙,儿媳妇过着衣不蔽体,而且肯定也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啊。 生:她的苦还在于自己年老体弱了,却还要上战场。如果是和平的时代,老人应 该是在家里享清福的,我奶奶就是这样。 师:如果你是那个夜捉人的小吏,在听到老妇的悲惨故事讲到哪里的时候,就会 打道回府? 生。他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的时候吧,因为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他们家就要绝 后了啊。 师:是啊,按常理应该是这样,而且也必须这样,老师稍后会带你们看一部大片 《拯救大兵瑞恩》,你们就会明白对于这样为国做出巨大牺牲的家庭,政府应该 有所优待。 生:听到他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啊。 生:老妇人说自己去煮饭的时候,我不会真的抓走他,毕竟这个老人这样老了啊。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而是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结束了。由此,我们推断老妇的讲述,不是自己娓娓道来,而是还是官吏 步步威逼的结果。现在,我们把场景还原,合作朗读。男同学作小吏,女同学做 老妇,老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 投影: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生合作朗读。 师:按照我们刚才的朗读,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却显得拖沓繁冗,诗歌的 简约之美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构思 仍然是很重要的。诗人把老妇置于前台,而把小吏的活动放在幕后,诗圣构思的 技巧,是很高超的啊。 师:目睹这幕人间悲剧上演,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同情老妇人的悲惨遭遇。 生:愤怒,对官吏残暴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