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1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 2004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4衢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 (一)(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遂与外人间隔④咸来问讯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20.①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都,全⑤值得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 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 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 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 酒》(之五)中“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004-2011 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 2004 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4 衢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5 题。 (一)(12 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 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咸来问讯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 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 分) 20.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 ⑤值得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2004 荆门市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 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 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 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 分)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 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3分)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 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 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分) 6.D(2分)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分)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 (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 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 2004长春市 (乙)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寻向志志()④寻病终()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 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 的理想社会模式?(3分) (乙)(12分) 1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寻找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1分,意思对即可。)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 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 惋ˆ既与“秦时乱¨ˆ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 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3 分)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 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 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 分) 6.D(2 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 分)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 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 分)采菊东篱下 (1 分)悠然见南山(1 分) 10.奇(清急)(0.5 分);异(高、险)(0.5 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 山水)(1 分);安宁、闲适(1 分) 2004 长春市 (乙)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2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 分) ①屋舍俨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寻向志志( ) ④寻病终( )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 分)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 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 分)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 的理想社会模式?(3 分) (乙)(12 分) 11.①整齐的样子 ②田间小路 ③寻找 ④随即,不久(2 分,每个 0.5 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1 分,意思对即可。)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 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 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 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4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 分)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分) 2004肇庆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 话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3.3分D 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了。(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 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2004玉林市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 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 表现了诗人归 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 无法用语言表 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 分) 2004 肇庆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3—5 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 话是 。 (2 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3. 3 分 D 4. 2 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5. 3 分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 “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 0。5 分,扣完为止。) 2004 玉林市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5~10 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 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 表现了诗人归 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 无法用语言表 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6。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 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 “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 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2004黄石市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回答(7一14)题(16分) (一)饮酒(6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 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一一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 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 出来却不能说出。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 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2分
6。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3 分) 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 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 “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 3 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 1 分, 点明二才关系评 2 分) 2004 黄石市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回答(7 一 14)题(16 分) (一)饮酒(6 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 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 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 出来却不能说出。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2 分) 答: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 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2 分) 答:
7.E(2分) 8.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 映人 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2分) 9.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 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2分) 2005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5资阳市(课) (三)(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眀,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江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窄,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7 .E(2 分) 8.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 映人 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2 分) 9.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 他 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2 分) 2005 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5 资阳市(课) (三)(14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