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6页,21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卷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一律用2B铅笔填涂。 3.答卷前将答卷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积累运用(共21分) (一)积累(共11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2分) 红漆剥落了的两扇木门嵌在爬满了枯黄爬山虎的墙上,晩风拂着那干τ的葛蔓()越上 了房。一个鲤鱼翻身,柔柔的金线便又裹在了庭院里的树上。靠西的是一株虬()龙槐,槐 底草地上,几位步履 pan shan()的老祖母推着各自的乖孙孙,乐呵呵地,相互搭着话儿。 晚风穿过,枝ya()微颤,好像抖落了一身黄雪。(摘自《黄昏》,有删改) 2.默写。(6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决毗入归鸟。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4)引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所使用的传统艺术表现方法。请你写出初中阶段所学的引 用典故的古诗句,要求连续的两句,不必两句都引用: 3.选出对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3分) 【】【】 A.格列佛从阿姆斯特丹回到英国后,受聘为“冒险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被叛变 的水手囚禁,后遭放逐,到了慧骃国。 B.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谁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国王就赏赐给 他一根绿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蓝丝线 C.《三剑客》中贾里用答应收集主战坦克图片的方法,让陈应达心甘情愿地参加了智力大奖 赛 D.为了“镇住”女生的“雏鹰服务队”,贾里等男生组织的“老鹰队”给上了年纪的佘阿婆 浇花、擦窗。 (二)运用(共6分) 4.下面这段新闻(语段见答题卡)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得 超过6处。(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L 5.“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歌曲《中国娃》中 的这句歌词道出了汉字的字形美。模仿下列对形近字的趣味解读,再编写一个。(2分) 示例:“禾”对“干”说:不会吧,兄弟!你穷得连裙子都穿不起了? “器”对“哭”说:叫你平时多练练口才,你就是不听,看!现在被人骂哭了吧。 ”对“尽”说:检查结果出来了,大喜啊,你怀了双胞胎
常州市 2012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2.5) 注意事项: 1.全卷共 6 页,21 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卷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一律用 2B 铅笔填涂。 3.答卷前将答卷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4.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 21 分) (一)积累(共 11 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2 分) 红漆剥落了的两扇木门嵌在爬满了枯黄爬山虎的墙上,晚风拂着那干干的葛蔓.()越上 了房。一个鲤鱼翻身,柔柔的金线便又裹在了庭院里的树上。靠西的是一株虬.()龙槐,槐 底草地上,几位步履 pán shān()的老祖母推着各自的乖孙孙,乐呵呵地,相互搭着话儿。 晚风穿过,枝 yā()微颤,好像抖落了一身黄雪。 (摘自《黄昏》,有删改) 2.默写。(6 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 (2) ,决眦入归鸟。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 。 (4)引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所使用的传统艺术表现方法。请你写出初中阶段所学的引 用典故的古诗句,要求连续的两句,不必两句都引用: , 。 3.选出对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 ...两项。(3 分) 【 】 【 】 A.格列佛从阿姆斯特丹回到英国后,受聘为“冒险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被叛变 的水手囚禁,后遭放逐,到了慧骃国。 B.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谁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国王就赏赐给 他一根绿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蓝丝线。 C.《三剑客》中贾里用答应收集主战坦克图片的方法,让陈应达心甘情愿地参加了智力大奖 赛。 D.为了“镇住”女生的“雏鹰服务队”,贾里等男生组织的“老鹰队”给上了年纪的佘阿婆 浇花、擦窗。 (二)运用(共 6 分) 4.下面这段新闻(语段见答题卡)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得 超过 6 处。(4 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5.“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歌曲《中国娃》中 的这句歌词道出了汉字的字形美。模仿下列对形近字的趣味解读,再编写一个。(2 分) 示例:“禾”对“干”说:不会吧,兄弟!你穷得连裙子都穿不起了? “器”对“哭”说:叫你平时多练练口才,你就是不听,看!现在被人骂哭了吧。 “尺”对“尽”说:检查结果出来了,大喜啊,你怀了双胞胎! “日”对“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6.近年来,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谈谈 你对“棍棒教育”的认识 材料一:去年8月15日,徐文辉仅因生活琐事,掌掴四岁女儿,致其摔倒头部着地 经抢救无效身亡。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徐文辉称自己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女儿,而捆 绑其双手、用烟头烫等行为,只是为了让女儿不要再乱翻家里的东西”。我只是‘棍棒式教 育'用过度了,不能算是故意伤害’。” 材料二:调查显示,中国74.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中国人奉行“棍棒底 下出孝子的观念,一般市民、家长甚至公安执法人员都认为: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怎 样对待孩子属于别人的家事,家长管教孩子天经地义 材料三:现行《刑法》的很多规定很不合理。虐待儿童的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 处理。受到虐待的儿童要自行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犯罪,或者由其他近亲属代为告诉。 这一法律规定直接导致很多受虐待儿童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其父母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 材料四:《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保护儿童的诸多规定,但实际执法中,除非虐待行为 触犯到刑法否则根本无法进行外界干预。目前我国案件的披露往往是当儿童受虐过于严重, 才被公众知晓,绝大多数虐童案件尚不为人知。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发言人指出,遭受躯体 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二、阅读理解(共39分) (一)阅读《人体的3秒钟定则》一文,完成7~8题。(共4分)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贏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 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 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 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三)综合性学习(共 4 分) 6.近年来,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谈谈 你对“棍棒教育”的认识。 材料一:去年 8 月 15 日,徐文辉仅因生活琐事,掌掴四岁女儿,致其摔倒头部着地, 经抢救无效身亡。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徐文辉称自己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女儿, 而捆 绑其双手、用烟头烫等行为,只是为了让女儿不要“再乱翻家里的东西”。“我只是‘棍棒式教 育’用过度了,不能算是‘故意伤害’。” 材料二:调查显示,中国 74 .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中国人奉行“棍棒底 下出孝子”的观念,一般市民、家长甚至公安执法人员都认为: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怎 样对待孩子属于别人的家事,家长管教孩子天经地义。 材料三:现行《刑法》的很多规定很不合理。虐待儿童的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 处理。受到虐待的儿童要自行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犯罪,或者由其他近亲属代为告诉。 这一法律规定直接导致很多受虐待儿童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其父母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 材料四:《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保护儿童的诸多规定,但实际执法中,除非虐待行为 触犯到刑法,否则根本无法进行外界干预。目前我国案件的披露往往是当儿童受虐过于严重, 才被公众知晓,绝大多数虐童案件尚不为人知。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发言人指出,遭受躯体 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二、阅读理解(共 39 分) (一)阅读《人体的 3 秒钟定则》一文,完成 7~8 题。(共 4 分)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 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 21 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 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 32 个国家的运动员 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 3 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 十分普遍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 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1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 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 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 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 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 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 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 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 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 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 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 秒钟节奏”在生活中 十分普遍: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 3 秒钟, 要么是 3 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 3 秒或是其倍数;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 3 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 1 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 3 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 持续时间也是 3 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 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 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 3 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 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 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 3 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 秒钟定 则”。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 3 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 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 10 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 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 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 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 1 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 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
总之,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 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 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毎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 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 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后,发现 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均为3秒。 B.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也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 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C.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交通信号灯的间歇等等,其动作 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D.“3秒钟节奏”不仅限于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 8.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了遵循“3秒钟节奏”,所以常常喊“1、2、3”,然后“啪”按下快 门,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 续交往的决定,所以与人交往,要尽量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C.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我们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 快速的反应,比如说能快速躲开一颗向你呼啸而来的子弹。 D.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 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由此可见“一心不能二用” (二)阅读《不要活在新闻里》,回答9~13题(共11分) ①在开始这个题目之前,不妨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 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 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 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然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 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人们生儿育女。 ②那么新间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
总之,正是这恰到好处的 3 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 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 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 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 3 秒钟要重新调整—次, 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 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 3 秒 钟,不足 3 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 3 秒钟则显得多余。(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 动)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 】 A.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观看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 21 项运动赛事录像后, 发现 来自 32 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均为 3 秒。 B.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也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 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C.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交通信号灯的间歇等等,其动作 节律要么是 3 秒钟,要么是 3 秒钟的倍数。 D.“3 秒钟节奏”不仅限于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 8.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了遵循“3 秒钟节奏”,所以常常喊“1、2、3”,然后“啪”按下快 门,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 3 秒或是其倍数; B.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 3 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 续交往的决定,所以与人交往,要尽量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C.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 10 毫秒,那么我们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 快速的反应,比如说能快速躲开一颗向你呼啸而来的子弹。 D.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 3 秒钟要重新调整—次, 因为大脑不能 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由此可见“一心不能二用”。 (二)阅读《不要活在新闻里》,回答 9~13 题(共 11 分) ①在开始这个题目之前,不妨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 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 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 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然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 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人们生儿育女。 ②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
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 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 ③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 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至少我是这 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④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 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⑤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 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 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 ⑥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 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 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 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 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 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⑦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 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 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 ⑧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 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
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 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 ③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 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至少我是这 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④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 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⑤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 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 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 ⑥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 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 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 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 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 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 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⑦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 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 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 ⑧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 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