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社会经济意义上,对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 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来自战后原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性的变化:也来自战后大 量新城市(既包括西方的新城,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工业城市)由于职能单一而带来生活、就业、文 化、娱乐、心理等问题的出现。这是社会科学渗入过去以建筑、市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结果。 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新观念认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随之而来的 是对本世纪前半叶所形成的,关于过份强调分散、低密度和过份强调职能分工而造成大量单一职能的“不 完全”的城市的作法,提出了怀疑。这些观念,或多或少反映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的精神之中。 二是从空间结构上,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一些“革命性”的观点,对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 了反思,提出了“挑战”。这种观点认为,按功能主义观念设计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严格的、逻辑的 理性主义的枝形系统。它是单调乏味的。“伟大的”设计、宏大的尺度,使城市成为“充斥着玻璃和混冫 土盒子(还有各种高架道路、立体交叉)的地方”,但给予人们的却是“夸大”与“冷漠”。这种姑且称 之为“反功能主义”的思潮起码影响了60~70年代后西方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潮流,引导人们去重新研究旧 城市:研究所谓“自然城市”的“人情味”、“城市味”和它们的网络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适应人的各 种需要的。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 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新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 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不但出现一批经过精心 设计的新城市,也出现一批经过更新的旧城市和得到很好保护的历史古城。 3.用环境的观点规划和建设城市 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叶,人们认为城市只要有一个分区明确、构图美观、绿化成系统、道路成网络 的总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么今天的观念已大大发展了。20世纪以来的工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 程加快和高速、高效交通运输的进步,使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自觉地破坏了环境。空气、水体、食品 遭到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今天已明确地提岀,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优化的堿市环境。“环 境”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形体环境3个方面。例如,宏观 上重视城市合理环境容量的研究;合理地确定大型工业、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的位置:拟订正确的交通 政策,限制私人汽车的盲目发展:保护资源,包括水源、植被:治理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等。这些内容引 入城市的综合规划,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传统”规划的内容。微观上,普遍地把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看作 是环境设计的过程。追求“建筑一城市一园林”的统一,达到城市物质形体环境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新的
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社会经济意义上,对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 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来自战后原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性的变化;也来自战后大 量新城市(既包括西方的新城,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工业城市)由于职能单一而带来生活、就业、文 化、娱乐、心理等问题的出现。这是社会科学渗入过去以建筑、市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结果。 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新观念认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随之而来的 是对本世纪前半叶所形成的,关于过份强调分散、低密度和过份强调职能分工而造成大量单一职能的“不 完全”的城市的作法,提出了怀疑。这些观念,或多或少反映在 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的精神之中。 二是从空间结构上,60 年代后西方出现了一些“革命性”的观点,对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 了反思,提出了“挑战”。这种观点认为,按功能主义观念设计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严格的、逻辑的、 理性主义的枝形系统。它是单调乏味的。“伟大的”设计、宏大的尺度,使城市成为“充斥着玻璃和混凝 土盒子(还有各种高架道路、立体交叉)的地方”,但给予人们的却是“夸大”与“冷漠”。这种姑且称 之为“反功能主义”的思潮起码影响了 60~70 年代后西方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潮流,引导人们去重新研究旧 城市;研究所谓“自然城市”的“人情味”、“城市味”和它们的网络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适应人的各 种需要的。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 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新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 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不但出现一批经过精心 设计的新城市,也出现一批经过更新的旧城市和得到很好保护的历史古城。 3.用环境的观点规划和建设城市 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叶,人们认为城市只要有一个分区明确、构图美观、绿化成系统、道路成网络 的总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么今天的观念已大大发展了。20 世纪以来的工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 程加快和高速、高效交通运输的进步,使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自觉地破坏了环境。空气、水体、食品 遭到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今天已明确地提出,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优化的城市环境。“环 境”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形体环境 3 个方面。例如,宏观 上重视城市合理环境容量的研究;合理地确定大型工业、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的位置;拟订正确的交通 政策,限制私人汽车的盲目发展;保护资源,包括水源、植被;治理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等。这些内容引 入城市的综合规划,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传统”规划的内容。微观上,普遍地把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看作 是环境设计的过程。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的统一,达到城市物质形体环境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新的
环境观念,不仅表现在物质形体上,而且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创造上,诸如,重视社区的概念,创造 城市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良好的社区结构和宜人的面貌、气氛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功能主义的“高度”。 4对城市规划性质与方法的重新认识 基于对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过程认识的深化,基于多种学科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渗入,总之,基 于实践,人们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看作是城市“终 极状态”理想蓝图的观念,而是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引导这种过程合 理、有序发展的手段。规划方法反映了对规划性质的认识。以英国为例,70年代修订的《城市规划法》就 是观念演变的反映。新的规划作法,注重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论证和各种规划政策的制订,而不象 过去那样仅停留在绘制一张20~30年左右“一劳永逸”的理想总图。此外,在规划的“哲学观”上,出现 了反对那种把主观意志“强赐”于人的作法,而是提倡群众“参予”,提倡协调各种关系和力量,提倡 划为全体民众服务。在立法和各种管理细则的制订方面,都比过去有很大发展 关于规划的方法论,不能不提到60~70年代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很多数学方法以及计算 机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使规划师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和手段,来进行各种社会经济 的发展预测和模拟,对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这种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各种动态规划 成为可能。毫不夸大地说,近20多年来城市规划方法和技术的提高,已使今天的城市规划展现出一种全新 的面目 以上仅是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寥寥数语,难于作全面的概括。不难看出,从上世纪末以来,大致1 00年左右,城市规划经历了以理想主义、功能主义为主的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趋向人文主义与现 实主义。观念演变的方向,愈来愈使城市规划“进入”现实的世界,面对现实的问题,研究现实的对策和 方案,这也许是当今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特征。 从上面提到古今中外几次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过程,可以得出下列初步结论 (1)每当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城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城市规划的观 念形态上来。自觉地认识和促进城市规划的观念更新是十分重要的。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要的新观念,可 以能动地创造或发现新的城市结构形式,推进城市的全面“进化”和发展。几千年来城市和城市规划观念 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观念,不仅表现在物质形体上,而且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创造上,诸如,重视社区的概念,创造 城市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良好的社区结构和宜人的面貌、气氛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功能主义的“高度”。 4.对城市规划性质与方法的重新认识 基于对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过程认识的深化,基于多种学科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渗入,总之,基 于实践,人们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看作是城市“终 极状态”理想蓝图的观念,而是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引导这种过程合 理、有序发展的手段。规划方法反映了对规划性质的认识。以英国为例,70 年代修订的《城市规划法》就 是观念演变的反映。新的规划作法,注重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论证和各种规划政策的制订,而不象 过去那样仅停留在绘制一张 20~30 年左右“一劳永逸”的理想总图。此外,在规划的“哲学观”上,出现 了反对那种把主观意志“强赐”于人的作法,而是提倡群众“参予”,提倡协调各种关系和力量,提倡规 划为全体民众服务。在立法和各种管理细则的制订方面,都比过去有很大发展。 关于规划的方法论,不能不提到 60~70 年代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很多数学方法以及计算 机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使规划师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和手段,来进行各种社会经济 的发展预测和模拟,对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这种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各种动态规划 成为可能。毫不夸大地说,近 20 多年来城市规划方法和技术的提高,已使今天的城市规划展现出一种全新 的面目。 以上仅是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寥寥数语,难于作全面的概括。不难看出,从上世纪末以来,大致 1 00 年左右,城市规划经历了以理想主义、功能主义为主的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趋向人文主义与现 实主义。观念演变的方向,愈来愈使城市规划“进入”现实的世界,面对现实的问题,研究现实的对策和 方案,这也许是当今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特征。 从上面提到古今中外几次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过程,可以得出下列初步结论: (1)每当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城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城市规划的观 念形态上来。自觉地认识和促进城市规划的观念更新是十分重要的。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要的新观念,可 以能动地创造或发现新的城市结构形式,推进城市的全面“进化”和发展。几千年来城市和城市规划观念 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重大的科学进步与技术发展是产生新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方法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以来这一方面 显得特别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21世纪后的城市及其相应的城市规划观念,还会有更大的 发展和变化 (3)城市结构与城市规划观念的更新演变,要有一个过程。在古代,这一演变比较缓慢。例如,中 国古代城市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大约经过300多年。近代,这种演变在加速,过程在缩短。仅以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变化就非常明显。这就提醒我们今天的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个特点,主动地研 究和适应城市的各种变化,运用新的科学和技术,适时地更新城市规划的观念 五、中国城市规划观念的演变 中国的城市规划,今天已处在一个必须进行观念演变的关键时期。50年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从苏联 引进了整套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这种规划模式是与“产品经济”和集中统一计划的体制,平均主义的、福 利型的生活设施标准,以大型工业项目为主体的建设方式相适应的。它的主要特征是重布局形式,重功能 分区。这样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方法,与今天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在很多方面已经显得很不适应 首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经济改革对城市的主要影响。根据现在所能认识到 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经济高速增长,加速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在沿海地带,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发展更为 迅猛。沿海城市出现了很多新的増长因素和需求:各种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出现新的不平衡性 (2)改革、开放政策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的变化。这些变化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爱好等等,使城市呈现出新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3)从集中统一计划为主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化,促使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经济活 力的增强,房地产开发的推行等,为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模式注入了新的因素和内容:城市的各种 结构开始发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2)重大的科学进步与技术发展是产生新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方法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以来这一方面 显得特别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 21 世纪后的城市及其相应的城市规划观念,还会有更大的 发展和变化。 (3)城市结构与城市规划观念的更新演变,要有一个过程。在古代,这一演变比较缓慢。例如,中 国古代城市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大约经过 300 多年。近代,这种演变在加速,过程在缩短。仅以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变化就非常明显。这就提醒我们今天的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个特点,主动地研 究和适应城市的各种变化,运用新的科学和技术,适时地更新城市规划的观念。 五、中国城市规划观念的演变 中国的城市规划,今天已处在一个必须进行观念演变的关键时期。50 年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从苏联 引进了整套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这种规划模式是与“产品经济”和集中统一计划的体制,平均主义的、福 利型的生活设施标准,以大型工业项目为主体的建设方式相适应的。它的主要特征是重布局形式,重功能 分区。这样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方法,与今天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在很多方面已经显得很不适应 了。 首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经济改革对城市的主要影响。根据现在所能认识到 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经济高速增长,加速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在沿海地带,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发展更为 迅猛。沿海城市出现了很多新的增长因素和需求;各种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出现新的不平衡性。 (2)改革、开放政策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的变化。这些变化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爱好等等,使城市呈现出新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3)从集中统一计划为主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化,促使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经济活 力的增强,房地产开发的推行等,为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模式注入了新的因素和内容;城市的各种 结构开始发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国的城市(包括它的职能、结构、机制)和城市规划已经 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有些则是很深刻的 1中心城市职能向多重性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中心作用的强化,引起很多原来以产品经济为主的,所谓“生产性”的城市 职能向多重性发展变化。工业虽然仍是多数城市的主要职能,但是商业、贸易、金融、管理、信息、运输 旅游等职能正在发展。城市中增加大量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不但需要空间和土地,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着 城市的布局结构。这种现象非但使一部分中心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职能趋向多重化,而且一些工矿城市 也在考虑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调整过份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2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流动化趋势的发展 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反映。过去,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高: 劳动人口中工业职工比重大(平均50~60%,发达国家一般为30~40%):人口流动性不强。近几年的变 化是,劳动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和集体、个体经济活动的有所上升,工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比重在一部分城 市有下降的趋势。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性增强。近几年大城市流动人口逐年增长,一般达常住人口的20~ 25%,而流动人口中的50~60%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这种现象既是改革、搞活的结果,也是我国特定 条件下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3.规划标准的多层次化 平均主义的、福利型的规划标准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合今后的情况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层次(高 中、低档)的需求,住宅商品化的实施,显然已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即使基本的生活设施可以规范化, 但标准也应适当地多层次化。至于受市场需求调节和受城市特定职能影响的设施项目,则是不可能划一的 今后城市中各种生活和公共设施,似乎可以区分为基本性的、引导性的和市场调节性的等多种类型。 4空间结构的扩展化与复合化 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空间结构由于城市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的开放性,城乡之间愈益密切的 结合,必然会趋向开放与扩展。传统观念上的“块状”大城市,向地区性的城镇集聚区这种空间形态发展」 是不可抑制的客观趋势。港口、航空港、高速公路等设施的加速建设,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重工业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国的城市(包括它的职能、结构、机制)和城市规划已经 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有些则是很深刻的。 1.中心城市职能向多重性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中心作用的强化,引起很多原来以产品经济为主的,所谓“生产性”的城市 职能向多重性发展变化。工业虽然仍是多数城市的主要职能,但是商业、贸易、金融、管理、信息、运输、 旅游等职能正在发展。城市中增加大量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不但需要空间和土地,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着 城市的布局结构。这种现象非但使一部分中心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职能趋向多重化,而且一些工矿城市 也在考虑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调整过份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2.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流动化趋势的发展 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反映。过去,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高; 劳动人口中工业职工比重大(平均 50~60%,发达国家一般为 30~40%);人口流动性不强。近几年的变 化是,劳动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和集体、个体经济活动的有所上升,工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比重在一部分城 市有下降的趋势。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性增强。近几年大城市流动人口逐年增长,一般达常住人口的 20~ 25%,而流动人口中的 50~60%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这种现象既是改革、搞活的结果,也是我国特定 条件下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3.规划标准的多层次化 平均主义的、福利型的规划标准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合今后的情况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层次(高、 中、低档)的需求,住宅商品化的实施,显然已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即使基本的生活设施可以规范化, 但标准也应适当地多层次化。至于受市场需求调节和受城市特定职能影响的设施项目,则是不可能划一的。 今后城市中各种生活和公共设施,似乎可以区分为基本性的、引导性的和市场调节性的等多种类型。 4.空间结构的扩展化与复合化 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空间结构由于城市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的开放性,城乡之间愈益密切的 结合,必然会趋向开放与扩展。传统观念上的“块状”大城市,向地区性的城镇集聚区这种空间形态发展, 是不可抑制的客观趋势。港口、航空港、高速公路等设施的加速建设,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重工业由
于污染环境和市区土地费用高等原因,会趋向远离市区发展。而其他一部分工业,随着技术进步会逐渐改 “硕大黑粗”的传统形象。城市工业区会适当趋向小型化、分散化,一部分工业甚至可以紧靠居住区 土地的精细使用,会带来空间结构的复合化。在一些大的中心城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 要,会出现办公、商业、娱乐、居住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地区,即类似英、美等国的“中心业务区”(CB D)。不应把各种农贸市场、集体和个体性的商贸网点视作“临时建设”,而要为它们的发展和完善创造 必要的条件,因为它们将是城市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现实”。 汽车交通的发展,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行,会迫使城市对道路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模式进行调整和改 造,正象近几年广州等城市已经开始做的那样。这个特点,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到中小城 5城市发展机制的多元化 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按集中统一计划来建设城市。今后除了某些由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兴起的新 城市外,这种模式对于现有大中城市己成为过去(其实这些城市过去也并非完全如此)。城市的发展将依 靠多种多样的“动力”,包括国家的(中央和地方)、集体的、个体的、合资的、外资的以及其他可能 到的一切力量,并且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方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依靠税收、土地使用费和对公 共设施的各种有偿使用的收入。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带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这就必须改变过 去建立在集中统一计划概念上的城市规划作法和某些管理体制 6规划方法的改革 过去,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是“计划方法”和“设计方法”。即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和区域规划 来确定城市的发展依据(计划方法),然后依据一定的发展任务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布局或布置(设计方法)。 近几年已发展到运用“分析方法”、“预测方法”和“论证方法”来补充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这几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基本解决城市战略性发展的规划问题(主要是城市地区规划、总体规划及各种专项规 划、分区规划等)。它的基本目标是从整体上解决好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问题。城 市发展的战术性任务,则要用“设计方法”来解决(如有明确建设任务的详细规划等)。这种规划更具有 设计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多专业、多项目的综合设计。它的主要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物质形体环境。 7规划管理的强化
于污染环境和市区土地费用高等原因,会趋向远离市区发展。而其他一部分工业,随着技术进步会逐渐改 变“硕大黑粗”的传统形象。城市工业区会适当趋向小型化、分散化,一部分工业甚至可以紧靠居住区。 土地的精细使用,会带来空间结构的复合化。在一些大的中心城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 要,会出现办公、商业、娱乐、居住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地区,即类似英、美等国的“中心业务区”(CB D)。不应把各种农贸市场、集体和个体性的商贸网点视作“临时建设”,而要为它们的发展和完善创造 必要的条件,因为它们将是城市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现实”。 汽车交通的发展,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行,会迫使城市对道路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模式进行调整和改 造,正象近几年广州等城市已经开始做的那样。这个特点,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到中小城市。 5.城市发展机制的多元化 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按集中统一计划来建设城市。今后除了某些由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兴起的新 城市外,这种模式对于现有大中城市已成为过去(其实这些城市过去也并非完全如此)。城市的发展将依 靠多种多样的“动力”,包括国家的(中央和地方)、集体的、个体的、合资的、外资的以及其他可能得 到的一切力量,并且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方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依靠税收、土地使用费和对公 共设施的各种有偿使用的收入。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带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这就必须改变过 去建立在集中统一计划概念上的城市规划作法和某些管理体制。 6.规划方法的改革 过去,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是“计划方法”和“设计方法”。即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和区域规划 来确定城市的发展依据(计划方法),然后依据一定的发展任务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布局或布置(设计方法)。 近几年已发展到运用“分析方法”、“预测方法”和“论证方法”来补充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这几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基本解决城市战略性发展的规划问题(主要是城市地区规划、总体规划及各种专项规 划、分区规划等)。它的基本目标是从整体上解决好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问题。城 市发展的战术性任务,则要用“设计方法”来解决(如有明确建设任务的详细规划等)。这种规划更具有 设计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多专业、多项目的综合设计。它的主要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物质形体环境。 7.规划管理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