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地接近死亡。因此,这是一个“罪恶的渊薮”,“颠倒的世界”。 怎样使这个颠倒的世界走上正常的轨道,如何消除穷人与富人、资本家与工 人之间对立,使社会走向和谐 ?傅立叶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方案和模式,逐渐形 成了自己的改革计划。这就是建立一种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农工协作社”,他 把协作社命名为“法郎吉”。他认为,社会上所有“法郎吉”的总合便构成“和 谐制度”。在和谐制度下,不仅人类社会变好,连大自然都会更好。 1803任12日3口.俄立叶在《里品公报》上发表了颗为“全世界和皆”的 文章,第 次公开了“法郎吉 式的社 。3个星期后他又在《里昂公报》 上发表致政府的公开信,庄严宣称 最重大的事件正在酝酿成熟,全世界的 社会和谐就要来临。然而,傅立叶换来的却是警察的粗暴干预和世人对他的嘲笑。 “法郎吉”第一次尝试就这样流产了。 沉默四年后的1808年,傅立叶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发表了长篇著作《四种 运动 人们的好奇心,他故意匿名 亲自向 :个国家的书商发书。 结果却被人看成是精神失常的人,认为应该把他送进疯人院。 次接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撼动傅立叶构建“法郎吉”的信念,他继续着他 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出版了《论情欲的力学》、《字宙统一论》等著作。1827年, 傅立叶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好的一部著作《新世界》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 更加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法郎吉 与和谐社会的组织体系,展示了他心目中新世 界的宏伟蓝图:“法郎吉”以大生产为基础,按资本、劳动和才能进行分配,是 个有资本家也有工人,有富人也有穷人的和谐社会,他们之间的阶级对立将在 集体劳动中消失,所有的人都会在追求人类幸福这一共同目标下团结友爱,和睦 相处。 傅立叶认为,人的性格有810种,每种性格 女便是1620人,所以每 个“法郎吉”的人数为1620人。法郎吉下面可以分成若干小队,小队下面又可 以分成若干小组。“法郎吉”的全体人员都住在一所豪华的宫殿式的大厦内。这 种大厦比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还要阔气,它的名字叫“法伦斯泰尔”。大厦的中 央部分为公共机关,如食堂、商场、俱乐部、图书馆、花房等。 个侧为工「 个侧翼是住宅和集会大厅。 对于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傅立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道,集体劳动能够创造 真正的奇迹,可以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变成百花盛开的果园: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将制造第二个太阳使北冰洋通航. 然而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方案, 是 一个美好但又不切实际的方案。最明 显的缺陷是,他根本不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通过阶级融合建立和谐社会 拒绝一切政治斗争。这同他幻想未来时的大胆作风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他的 美好设想只能是空想。 就这样,在《新册界》出版的这一年,每当12占的钟声敲向,博立叶都准 时在家里等待 ,等待着某 一位百万富翁的到来,支持他实现“法郎吉”的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傅立叶所等待的富翁始终没有出现,身体却 一天天地虚弱下 去。十年的等待后,1837年10月10日,傅立叶在无望的等待中离开了人世。 他家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中午12点
逐步地接近死亡。因此,这是一个“罪恶的渊薮”,“颠倒的世界”。 怎样使这个颠倒的世界走上正常的轨道,如何消除穷人与富人、资本家与工 人之间对立,使社会走向和谐呢?傅立叶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方案和模式,逐渐形 成了自己的改革计划。这就是建立一种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农工协作社”,他 把协作社命名为“法郎吉”。他认为,社会上所有“法郎吉”的总合便构成“和 谐制度”。在和谐制度下,不仅人类社会变好,连大自然都会更好。 1803 年 12 月 3 日,傅立叶在《里昂公报》上发表了题为“全世界和谐”的 文章,第一次公开了“法郎吉”式的社会理想。3 个星期后他又在《里昂公报》 上发表致政府的公开信,庄严宣称:一个最重大的事件正在酝酿成熟,全世界的 社会和谐就要来临。然而,傅立叶换来的却是警察的粗暴干预和世人对他的嘲笑。 “法郎吉”第一次尝试就这样流产了。 沉默四年后的 1808 年,傅立叶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发表了长篇著作《四种 运动论》。为了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他故意匿名并亲自向多个国家的书商发书。 结果却被人看成是精神失常的人,认为应该把他送进疯人院。 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撼动傅立叶构建“法郎吉”的信念,他继续着他 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出版了《论情欲的力学》、《宇宙统一论》等著作。1827 年, 傅立叶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好的一部著作《新世界》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 更加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法郎吉”与和谐社会的组织体系,展示了他心目中新世 界的宏伟蓝图:“法郎吉”以大生产为基础,按资本、劳动和才能进行分配,是 一个有资本家也有工人,有富人也有穷人的和谐社会,他们之间的阶级对立将在 集体劳动中消失,所有的人都会在追求人类幸福这一共同目标下团结友爱,和睦 相处。 傅立叶认为,人的性格有 810 种,每种性格一男一女便是 1620 人,所以每 个“法郎吉”的人数为 1620 人。法郎吉下面可以分成若干小队,小队下面又可 以分成若干小组。“法郎吉”的全体人员都住在一所豪华的宫殿式的大厦内。这 种大厦比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还要阔气,它的名字叫“法伦斯泰尔”。大厦的中 央部分为公共机关,如食堂、商场、俱乐部、图书馆、花房等。一个侧翼为工厂, 另一个侧翼是住宅和集会大厅。 对于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傅立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道,集体劳动能够创造 真正的奇迹,可以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变成百花盛开的果园;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将制造第二个太阳使北冰洋通航. 然而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方案,是一个美好但又不切实际的方案。最明 显的缺陷是,他根本不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通过阶级融合建立和谐社会, 拒绝一切政治斗争。这同他幻想未来时的大胆作风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他的 美好设想只能是空想。 就这样,在《新世界》出版的这一年,每当 12 点的钟声敲响,傅立叶都准 时在家里等待着,等待着某一位百万富翁的到来,支持他实现“法郎吉”的梦想。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傅立叶所等待的富翁始终没有出现,身体却一天天地虚弱下 去。十年的等待后, 1837 年 10 月 10 日,傅立叶在无望的等待中离开了人世。 他家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中午 12 点
专家评语: 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方案,是一个美好但又不切实际的方案。最明显的 缺陷是,他根本不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通过阶级融合建立和谐社会, 绝一切政治斗争。这同他幻想未来时的大胆作风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他的美 好设想只能是空想。 一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贺林
专家评语: 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方案,是一个美好但又不切实际的方案。最明显的 缺陷是,他根本不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通过阶级融合建立和谐社会,拒 绝一切政治斗争。这同他幻想未来时的大胆作风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他的美 好设想只能是空想。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贺林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第5集孤岛沉没 1824年,一艘巨大的航船从欧洲驶向北美大陆。甲板上仁立着一位中年绅 士,一动不动地视若浩瀚的大洋。他就是全欢闻名的企业家、慈盖家和三大店 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罗伯特·欧文。此行北美,欧文要实现多年来的一项夙愿 一在美国建立共产主义新村,创建 一个新和谐公社,为全世界进入美好的理想社 会树起一面旗帜。这一年,欧文53岁。为了这一天,欧文己经奋斗了大半辈子。 1771年5月14日,欧文出生于英国北威尔士蒙哥马利郡,他是一位马具匠 的儿子,7岁开始参加劳动,10岁离家谋生,当过缝衣工学徒,18岁就崭露出 善于经营企业的才华。他向哥哥借了仅仅100英镑,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 一举 成为闻名欧洲的大企业家。 坎坷的经历使他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 义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世界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此,他试图建立 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共有的社会。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欧文首先在自己的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缩短了工人 的劳动时间,建立了工人消费合作社,禁止招收童工,设置老弱病残补助金,即 使在工商业危机的时候,他仍然给失业者发放工资。他的工厂成为生活条件好, 生产效率高,利润丰厚的模范企业,欧文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慈善家。 旧尽管如出,欢文对当时的改革成就并不满足,他怀是觉得,企业所得的利 润,大部分都分给 股东。 虽然工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引 分可怜 文通过计算后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工人们除了“生产出了自己的生 活资料”之外,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这部分剩余产品就完全被工厂主占有了。 对于欧文的这个结论,恩格斯曾这样评论道:“欧文的共产主义就是通过这 种纯粹营业的方式,作为所谓商业计算的果实产生出来的。它始终都保持着这科 面向实际的性质。”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气氛里,资产阶级对欧文给予穷人教育机会和其它 福利感到非常恐惧,他进行的许多改革都被当时的势力给阻挡了。出路在哪里 呢?欧文把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大 陆。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蓝图。 也因此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1824年,雄心勃勃的欧文带着4个儿子和 一批信徒,登上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船,前往北美新大陆,到达美国的印第安纳州。 他们筹集了15万美元,买下了3万英亩的土地,聚集了1000多人,创办了一个 名叫“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公社。 对这个“新和谐公社”的建筑布局和外观,欧文进行了具体描绘:公社的整 个建筑布局按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安排。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中央,呈正方形,当 是会议厅、图书馆、食堂、学校、幼儿园等。周围建筑是住宅,如集体宿舍、医 院、招待所、仓库等。这些建筑的外围是花园,花园外面是农场、牧场和各种工
1824 年,一艘巨大的航船从欧洲驶向北美大陆。甲板上伫立着一位中年绅 士,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浩瀚的大洋。他就是全欧闻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三大空 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罗伯特·欧文。此行北美,欧文要实现多年来的一项夙愿— —在美国建立共产主义新村,创建一个新和谐公社,为全世界进入美好的理想社 会树起一面旗帜。这一年,欧文 53 岁。为了这一天,欧文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 1771 年 5 月 14 日,欧文出生于英国北威尔士蒙哥马利郡,他是一位马具匠 的儿子,7 岁开始参加劳动,10 岁离家谋生,当过缝衣工学徒,18 岁就崭露出 善于经营企业的才华。他向哥哥借了仅仅 100 英镑,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一举 成为闻名欧洲的大企业家。 坎坷的经历使他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 义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世界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此,他试图建立 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共有的社会。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欧文首先在自己的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缩短了工人 的劳动时间,建立了工人消费合作社,禁止招收童工,设置老弱病残补助金,即 使在工商业危机的时候,他仍然给失业者发放工资。他的工厂成为生活条件好, 生产效率高,利润丰厚的模范企业,欧文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慈善家。 但尽管如此,欧文对当时的改革成就并不满足,他还是觉得,企业所得的利 润,大部分都分给了股东。虽然工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十分可怜。欧 文通过计算后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工人们除了“生产出了自己的生 活资料”之外,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这部分剩余产品就完全被工厂主占有了。 对于欧文的这个结论,恩格斯曾这样评论道:“欧文的共产主义就是通过这 种纯粹营业的方式,作为所谓商业计算的果实产生出来的。它始终都保持着这种 面向实际的性质。”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气氛里,资产阶级对欧文给予穷人教育机会和其它 福利感到非常恐惧,他进行的许多改革都被当时的势力给阻挡了。出路在哪里 呢?欧文把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大 陆。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蓝图。 也因此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1824 年,雄心勃勃的欧文带着 4 个儿子和 一批信徒,登上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船,前往北美新大陆,到达美国的印第安纳州。 他们筹集了 15 万美元,买下了 3 万英亩的土地,聚集了 1000 多人,创办了一个 名叫“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公社。 对这个“新和谐公社”的建筑布局和外观,欧文进行了具体描绘:公社的整 个建筑布局按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安排。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中央,呈正方形,当中 是会议厅、图书馆、食堂、学校、幼儿园等。周围建筑是住宅,如集体宿舍、医 院、招待所、仓库等。这些建筑的外围是花园,花园外面是农场、牧场和各种工
公社的各种住房设计讲究,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可随时升高或降低,宜居舒 适。欧文描写道:“舒适的卧房面对着乡村的花园大小适当的起居室面对着 场,此外还有许多公共的安排: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协作耕种者提供一切实 用的和理想的居住条件。”在“新和谐”公社,儿童免费接受教育、社员享受免 费医疗,商店供给社员一切生活必需品。 此外,欧文还根据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新和谐”公社组织法》 规定实行财户 有,按需分配。参加公社的人,必须经过3年的见习训练,成绩 优良者才能被接纳为正式社员。创办之初,公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欧 文为此心花怒放。 但是,好景不长,处千资本主义汗洋大海句围中的这座孤岛,.不可能与世隔 绝。由 参加公社的人员多种多样,除 部分欧文的忠实信徒抱着实现共产主义 的理想外,大部分人都抱着不同的目的而来,其中不乏投机家和冒险家。特别是 当欧文因工作原因暂时离开美国后,各种矛盾和问题立刻暴露出来,公社随之陷 入一片混乱。两年内公社的体制竞变动了七次,每次变动就有一批社员退出,人 心涣散,残局难收。1828年,几乎耗尽了欧文全部资产的“新和谐”公社土崩 瓦解,这座仅仅存在了三年的孤岛,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失败并没有动摇欧文的决心和信心。1829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翁回到英 国,在工人中继续宜传自己的主张,并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1851年5 月18日,欧文80寿辰仪式,33岁的马克思特地赶往伦敦约翰街出席,并聆听 欧文的讲演。 七年后,87岁高龄的欧文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的全国科学促进代表大会上作 讲演。不料刚讲了几句,使支持不住,旋即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于当年11月 17日与世长辞。 欧文去世后,马克思撰文说:欧文“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 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游得愈久,就变得愈坚决。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源头,时间历经三百年之久。空想社会主义者尖 锐地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不懈地追求建立 一个可以避免这世 苦难的美好社会,并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设想,描绘了这个社会的美好蓝 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这些设想都是从理性出发的,没有找到实现的 想木径和力品 ,结果只能沦为空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庆幸的是,历 史送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 迎来的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芒 专家评语: 作为社会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19世纪出现了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们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给人 带来的苦难,不地追建立一个可以避免这些苦难的美好社会 并提出了未 来理想社会的天才设想,描绘了这个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 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一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
厂。 公社的各种住房设计讲究,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可随时升高或降低,宜居舒 适。欧文描写道:“舒适的卧房面对着乡村的花园;大小适当的起居室面对着广 场,此外还有许多公共的安排;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协作耕种者提供一切实 用的和理想的居住条件。”在“新和谐”公社,儿童免费接受教育、社员享受免 费医疗,商店供给社员一切生活必需品。 此外,欧文还根据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新和谐”公社组织法》, 规定实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参加公社的人,必须经过 3 年的见习训练,成绩 优良者才能被接纳为正式社员。创办之初,公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欧 文为此心花怒放。 但是,好景不长,处于资本主义汪洋大海包围中的这座孤岛,不可能与世隔 绝。由于参加公社的人员多种多样,除一部分欧文的忠实信徒抱着实现共产主义 的理想外,大部分人都抱着不同的目的而来,其中不乏投机家和冒险家。特别是 当欧文因工作原因暂时离开美国后,各种矛盾和问题立刻暴露出来,公社随之陷 入一片混乱。两年内公社的体制竟变动了七次,每次变动就有一批社员退出,人 心涣散,残局难收。1828 年,几乎耗尽了欧文全部资产的“新和谐”公社土崩 瓦解,这座仅仅存在了三年的孤岛,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失败并没有动摇欧文的决心和信心。1829 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翁回到英 国,在工人中继续宣传自己的主张,并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1851 年 5 月 18 日,欧文 80 寿辰仪式,33 岁的马克思特地赶往伦敦约翰街出席,并聆听 欧文的讲演。 七年后,87 岁高龄的欧文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的全国科学促进代表大会上作 讲演。不料刚讲了几句,便支持不住,旋即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于当年 11 月 17 日与世长辞。 欧文去世后,马克思撰文说:欧文“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 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游得愈久,就变得愈坚决。”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源头,时间历经三百年之久。空想社会主义者尖 锐地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不懈地追求建立一个可以避免这些 苦难的美好社会,并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设想,描绘了这个社会的美好蓝 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这些设想都是从理性出发的,没有找到实现的 根本途径和社会力量,结果只能沦为空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庆幸的是,历 史送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迎来的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芒。 专家评语: 作为社会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 19 世纪出现了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们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给人 们带来的苦难,不懈地追求建立一个可以避免这些苦难的美好社会,并提出了未 来理想社会的天才设想,描绘了这个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 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 闫志民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第6集哲人转身 1999年秋天.,一个新的千年即将来临,革用广播公司(BBC平洗出了“千年 伟人”,爱因斯坦、牛顿以及达尔文等位居其后, 卡尔,马克思排名第 。2003 年7月,美国最大连锁书店旗下的《图书)杂志评选出“改变美国的20本书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美国独立以来,200多年浩如烟海的 书籍中排名第五。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改变了包括 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亿人的生活。即便在西方国家,这两位伟人也已经汇入了巨 匠的星河。 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幕演出的主角是莫尔、康帕内拉、圣 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实现 理想的土壤。三百多年的艰难跋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来到了 历史的聚光灯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莱茵省特利尔的一座三层小楼里。在犹太 律师家庭中长大的马克思,23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比他 晚两年的恩格斯,则出生在同属于莱茵省的另外一座城市 一巴门,家族拥有著 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拥有分厂和子公司。 这样两个含着银汤勺出生的人,如果都乖乖地听从父亲的叮嘱,这世上或许 会多 一名出色的律师和一位颇有经营头脑的商人。但他们注定不会循规蹈矩, 促使两人不约而同走上一条红色之路的最初动因是一一哲学。 这两位伟人出生的时代,法国的拿破仑风则风刚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正处在工业 革命的黄金时期,北美洲则忙于安顿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而德国还处在分裂状 态。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在这里,马克思迷上了黑格 尔哲学,后来因此成为学校“博士俱乐部”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个俱乐部是青年 黑格尔派的中坚组织,常年活跃在距离柏林大学几分钟路程的“施特黑利”咖啡 馆。在咖啡馆里,俱乐部的年青人们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武器,批判宗教和普鲁 士封建统治。很快,马克思就成了核心人物 1841年,23岁的马克思如愿拿到了博士学位,却没能如愿当上大学教授。 马克思刚刚离开柏林大学,恩格斯就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一名正在服役的炮兵, 趁者服役闲暇,总是跑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 尽管在柏林失之交臂,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快在次年就有了思想上的第 交集。连接两人的媒介,是1842年元旦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为《莱茵报》 撰稿,并最终担任报纸的编辑,成为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恰巧, 恩格斯也成为这家报纸的撰稿人
1999 年秋天,一个新的千年即将来临,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出了“千年 伟人”,爱因斯坦、牛顿以及达尔文等位居其后,卡尔•马克思排名第一。2003 年 7 月,美国最大连锁书店旗下的《图书》杂志评选出 “改变美国的 20 本书”。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美国独立以来,200 多年浩如烟海的 书籍中排名第五。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改变了包括 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亿人的生活。即便在西方国家,这两位伟人也已经汇入了巨 匠的星河。 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幕演出的主角是莫尔、康帕内拉、圣 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实现 理想的土壤。三百多年的艰难跋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来到了 历史的聚光灯下。 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出生在莱茵省特利尔的一座三层小楼里。在犹太 律师家庭中长大的马克思,23 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比他 晚两年的恩格斯,则出生在同属于莱茵省的另外一座城市——巴门,家族拥有著 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拥有分厂和子公司。 这样两个含着银汤勺出生的人,如果都乖乖地听从父亲的叮嘱,这世上或许 会多了一名出色的律师和一位颇有经营头脑的商人。但他们注定不会循规蹈矩, 促使两人不约而同走上一条红色之路的最初动因是——哲学。 这两位伟人出生的时代,法国的拿破仑刚刚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正处在工业 革命的黄金时期,北美洲则忙于安顿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而德国还处在分裂状 态。 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在这里,马克思迷上了黑格 尔哲学,后来因此成为学校“博士俱乐部”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个俱乐部是青年 黑格尔派的中坚组织,常年活跃在距离柏林大学几分钟路程的“施特黑利”咖啡 馆。在咖啡馆里,俱乐部的年青人们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武器,批判宗教和普鲁 士封建统治。很快,马克思就成了核心人物。 1841 年,23 岁的马克思如愿拿到了博士学位,却没能如愿当上大学教授。 马克思刚刚离开柏林大学,恩格斯就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一名正在服役的炮兵, 趁着服役闲暇,总是跑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 尽管在柏林失之交臂,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快在次年就有了思想上的第一次 交集。连接两人的媒介,是 1842 年元旦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为《莱茵报》 撰稿,并最终担任报纸的编辑,成为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恰巧, 恩格斯也成为这家报纸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