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域整理 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涣、欧阳修、王安石 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 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 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 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 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 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 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直下江干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 处?青山外,远烟碧。)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 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 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 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 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许多 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 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 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 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 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 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 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一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 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 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
北海域整理 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涣、欧阳修、王安石、 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 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 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 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 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 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 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 处?青山外,远烟碧。)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 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 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 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 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许多 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 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 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 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 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 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 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 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 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
北海域整理 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 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 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 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 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 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 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 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 远不如李诗。”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 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干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 前。”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 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 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 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 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 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 之曰“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 “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 怀古迹(三)》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 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 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 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 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摯,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
北海域整理 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 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 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 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 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 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 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 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 远不如李诗。”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 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 前。”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 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 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 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 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 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 之曰“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 “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 怀古迹(三)》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 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 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 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 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
北海域整理 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 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 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就要运用诗 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 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 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 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 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 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 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 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 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干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 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摇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 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 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 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 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乡思诗词鉴贲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
北海域整理 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 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 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就要运用诗 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 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 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 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 1996 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 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 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 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 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 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 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 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 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 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 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
北海域整理 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 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 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 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 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 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 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 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 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 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 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 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 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 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 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
北海域整理 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 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 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 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 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 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 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 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 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 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 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 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 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 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 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 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
北海域整理 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 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 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 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回。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 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 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 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 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 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干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 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 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 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 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 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 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 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 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 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北海域整理 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 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 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 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 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 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 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 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 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 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 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 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 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 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 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 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 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 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