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21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Surveying 、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少: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工 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②):使学生能解决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有关测量问题!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5.学时为48 5.建议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少:工程测量(第1版).何西平、张鑫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工程测量(第1版.纪明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测量学(第1版).张鑫、耿宏锁、李援农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工程测量学(修订版.李青岳、陈永奇编著测绘出版社.1995年 (3):工程测量学(第1版.陈龙飞、金其坤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军事工程测量学(第1版).于来法编著.军事出版社.1994年 (5):测量学(第2版).合肥工业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6:测量学(第1版).顾孝烈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7):建筑测量学教程(第1版).严莘稼等编.测绘出版社.1996年 (8):水利工程测量(第2版).陈慕良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年 7.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形像化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要在"少而 精上下功夫,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阐明本课程内容,并运用多种教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21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Surveying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必修 3. 课程目的 (1): 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工 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2): 使学生能解决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有关测量问题。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5.学时为48 5. 建议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 工程测量(第1版). 何西平、张鑫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 工程测量(第1版). 纪明喜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 测量学(第1版). 张鑫、耿宏锁、李援农主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工程测量学(修订版). 李青岳、陈永奇编著.测绘出版社.1995年 (3): 工程测量学(第1版). 陈龙飞、金其坤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4): 军事工程测量学(第1版). 于来法编著.军事出版社.1994年 (5): 测量学(第2版). 合肥工业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6): 测量学(第1版). 顾孝烈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7): 建筑测量学教程(第1版). 严莘稼等编.测绘出版社.1996年 (8): 水利工程测量(第2版). 陈慕良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形象化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要在"少而 精"上下功夫,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阐明本课程内容,并运用多种教
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模具等):进行教学,使学生较牢固的掌握课程内容。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50%,形式有:作业、实验、考勤、平时测验等环 节 2):考试成绩占50%~70%,形试有:闭卷考试。 9.课外自学要求 (1少:阅读大纲推荐的参考书目数量的1/3; (2):阅读当年出版的3种以上与测绘相关的中文期刊: (3):上交读书报告1篇。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少:测量学研究的对像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地面点位置的确定; (3):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 (4:测量工作的原则与常用的度量单位。 基本要求: (1):了解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理解高斯投影概念及原理: (③):掌握地面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绝对高程、高程基准面、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程测量的 影响。 难点: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章水准测量 基本内容: (1小:水准测量的原理: (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及其使用:
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模具等): 进行教学,使学生较牢固的掌握课程内容。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 考试 成绩评定: 1): 平时成绩占30%~50%,形式有: 作业、实验、考勤、平时测验等环 节; 2): 考试成绩占50%~70%,形式有: 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 阅读大纲推荐的参考书目数量的1/3; (2): 阅读当年出版的3种以上与测绘相关的中文期刊; (3): 上交读书报告1篇。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基本内容: (1): 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地面点位置的确定; (3): 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 (4): 测量工作的原则与常用的度量单位。 基本要求: (1): 了解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 理解高斯投影概念及原理; (3): 掌握地面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绝对高程、高程基准面、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程测量的 影响。 难点: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章 水准测量 基本内容: (1): 水准测量的原理; (2):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及其使用;
(3):普通水准测量, (4):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⑤):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6:数字水准仪。 基本要求: (1):了解数字水准仪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2):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③):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普通水准测量及其校核方法、角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器的作用与水准管分划值、仪器的操作与检验校正原 理、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程序、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第三章角度测量 教学内容: (1):角度测量的概念和原理 (2):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方法 (3):水平角的观测 (4分:竖直角观测 (⑤,: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影响水平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基本要求: (1):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3):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测角原理、读数方法、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竖直角观测方法、仪器的检验和 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难点:全圆测回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消除方法、竖直角的 计算。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教学内容:
(3): 普通水准测量; (4):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5): 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6): 数字水准仪。 基本要求: (1): 了解数字水准仪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2): 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普通水准测量及其校核方法、i角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器的作用与水准管分划值、仪器的操作与检验校正原 理、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程序、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难点: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第三章 角度测量 教学内容: (1): 角度测量的概念和原理; (2): 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方法; (3): 水平角的观测; (4): 竖直角观测; (5):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 影响水平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基本要求: (1): 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 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3): 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测角原理、读数方法、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竖直角观测方法、仪器的检验和 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难点: 全圆测回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消除方法、竖直角的 计算。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教学内容:
(1):距离丈量; (2:视距测量 (3:测距仪及其使用: (4:直线定向 (5):距离、方向与地面点直角坐标的关系。 基本要求 (1少:了解测距仪的构造: (2:理解测距仪测距原理; (③:掌握距离测量、校核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视距测量、钢尺精密丈量及其成果整理、丈量误差、方位角的推算、测距仪使 用。 难点:精密丈量中三项改正数的计算、方位角的推算。 第五章全站仪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全站仪的构造及其功能 (2):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原理与方法, (③):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基本要求: (1):了解全站仪的构造 (2):理解全站仪测量原理; (3):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难点: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 (2):偶然误差的特性和算术平均值原理; (3:衡量精度的标准; (4):误差传播定律;
(1): 距离丈量; (2): 视距测量; (3): 测距仪及其使用; (4): 直线定向; (5): 距离、方向与地面点直角坐标的关系。 基本要求: (1): 了解测距仪的构造; (2): 理解测距仪测距原理; (3): 掌握距离测量、校核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视距测量、钢尺精密丈量及其成果整理、丈量误差、方位角的推算、测距仪使 用。 难点: 精密丈量中三项改正数的计算、方位角的推算。 第五章全站仪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 全站仪的构造及其功能; (2): 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原理与方法; (3): 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站仪的构造; (2): 理解全站仪测量原理; (3): 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难点: 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 (2): 偶然误差的特性和算术平均值原理; (3): 衡量精度的标准; (4): 误差传播定律;
(⑤):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基本要求: (1)少:了解非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2):理解误差传播定律; (3:掌握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定义、分类、特性、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算术平均值原 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难点:中误差的定义公式的应用;线性函数中误差的计算。 第七章控制测量 教学内容: (1少:控制测量的概念 (2:导线测量; (3:三、四等水准和五等水准测量; (4):三角高程测量; (⑤):GPS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 (1):了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 (2):理解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法, (③):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建立控制网的原则、方式和作用;闭合导线、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三、四等 水准测量;GPS控制测量方法。 难点: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与角度改正数之间的符号关系;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 法。 第八章地形测量 教学内容: (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3):碎部测量: (4):地形图绘制
(5):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基本要求: (1): 了解非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2): 理解误差传播定律; (3): 掌握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中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定义、分类、特性、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算术平均值原 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难点: 中误差的定义公式的应用;线性函数中误差的计算。 第七章 控制测量 教学内容: (1): 控制测量的概念; (2): 导线测量; (3): 三、四等水准和五等水准测量; (4): 三角高程测量; (5): GPS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 (1): 了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 (2): 理解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法; (3): 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建立控制网的原则、方式和作用;闭合导线、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三、四等 水准测量;GPS控制测量方法。 难点: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与角度改正数之间的符号关系;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 法。 第八章地形测量 教学内容: (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3): 碎部测量; (4): 地形图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