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hreshold -70 10 20 Time (ms)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 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IPSP (2)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 触后膜受体结合→膜C通道开放→C内流 →突触后膜超极化 。(3)特点:有局部兴奋的性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1)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 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IPSP ❖ (2)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 与突 触后膜受体结合 →膜Cl-通道开放→ Cl-内流 → 突触后膜超极化 ❖ (3)特点:有局部兴奋的性质
A mV -50 -70 动作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Action potential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B 图-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示意图 A:电位变化B:突触传递
慢突触后电位 ·类别:慢EPSP,慢IPSP; ●机制:K+电导 ●递质因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慢突触后电位 ⚫ 类别:慢EPSP,慢IPSP; ⚫ 机制:K+电导 ⚫ 递质因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突触后神经元的信息整合 (1)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 IPSP的代数和 (2)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就呈抑制状态; E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就呈兴奋状态 (3)当突触后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 元就产生动作电位,冲动在轴突的始段产生
突触后神经元的信息整合 ❖ (1)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 IPSP的代数和 ❖ (2)I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就呈抑制状态; E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就呈兴奋状态 ❖ (3)当突触后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 元就产生动作电位,冲动在轴突的始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