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示: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与上机操作结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桌面布局 2.桌面排列 六、课程有关说明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七、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教学,和上机课结合的方式。 八、参考书与课程资源 1.Mathworks Products,MATLAB Getting Started Guide,2011b. 2.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蔡旭辉,刘卫国,蔡立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 3.《MATLAB7.0从入门到精通》,刘保柱,苏彦华,张宏林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4.Online Resources 5,MATLAB:http://cn.mathworks.com/videos/getting-started-with-matlab-68985.html 制订:自动控制研室 执笔人:连帅彬 2015年7月10日 审核人:陈新武 2015年7月18日 13
13 教学提示: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与上机操作结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桌面布局 2. 桌面排列 六、 课程有关说明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 2015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七、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教学,和上机课结合的方式。 八、 参考书与课程资源 1. Mathworks Products, MATLAB Getting Started Guide, 2011b. 2. MATLAB 基础与应用教程,蔡旭辉,刘卫国,蔡立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 3. 《MATLAB 7.0 从入门到精通》,刘保柱,苏彦华,张宏林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4. Online Resources 5,MATLAB 入门:http://cn.mathworks.com/videos/getting-started-with-matlab-68985.html 制 订:自动控制研室 执笔人:连帅彬 2015 年 7 月 10 日 审核人:陈新武 2015 年 7 月 18 日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310432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适合专业:应用物理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子技术基础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或考试 总学时数:32-3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 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 处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介绍工程检测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应用技术,适用 于自动化、测控技术、应用物理等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传感技术 方面具备较为实用的理论基础,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结构、原理、特性 和应用,使学生获得选用、使用传感器的基本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测量 问题。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 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传感器技术是涉及传感(检测)原理 的传感器件、传感器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技术。随者现代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 女
14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310432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适合专业:应用物理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子技术基础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或考试 总学时数:32-36 学 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 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 处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介绍工程检测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应用技术,适用 于自动化、测控技术、应用物理等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传感技术 方面具备较为实用的理论基础,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结构、原理、特性 和应用,使学生获得选用、使用传感器的基本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测量 问题。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 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传感器技术是涉及传感(检测)原理 的传感器件、传感器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技术。随着现代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
的发展,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山)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征,对传感技术有一整体的认识。 (2)掌握常用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测试、使用方法。 ()了解常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检测方法。 (④)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具有正确选择传感器的能力。 (⑤)对传感器和由传感器组成的检测系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学时分配 章次 各章名称 总学时 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 1 绪论 2 2 2 传感器概述 3 应变式传感器 4 电感式传感器 4 电容式传感器 6 压电式传感器 4 4 7 磁电式传感器 6 6 8 光电式传感器 4 9 新型传感器 2 2 习题课和复习 04 0-4 0-4 总计 32-36 32-36 32-36 (五)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检测技术概论
15 的发展,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1) 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征,对传感技术有一整体的认识。 (2) 掌握常用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测试、使用方法。 (3) 了解常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具有正确选择传感器的能力。 (5) 对传感器和由传感器组成的检测系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章次 各章名称 总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上机 课外 小计 1 绪论 2 2 2 2 传感器概述 2 2 2 3 应变式传感器 4 4 4 4 电感式传感器 4 4 4 5 电容式传感器 4 4 4 6 压电式传感器 4 4 4 7 磁电式传感器 6 6 6 8 光电式传感器 4 4 4 9 新型传感器 2 2 2 习题课和复习 0-4 0-4 0-4 总计 32-36 32-36 32-36 (五)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 检测技术概论
$2测量数据的估计和处理 本章阐述了检测系统的特性、概念及测量数据的处理,要求学生了解检测技 术的基本概念、检测系统的特性,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等。 教学重点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检测系统的特性 教学难点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学法指导 以理论学习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第二章传感器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定义、静态特 性指标名称、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定义,了解传感器迟滞、重复性等技术指标,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定义 2.掌握传感器中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弹性元件灵敏度的定义 3.了解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的定义及其关系 4.了解弹性元件的形式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传感器的定义及组成、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弹性元件、传感器静态特性和 动态特性的定义、线性度和灵敏度、弹性敏感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的类型、传 感器的分类、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6
16 §2 测量数据的估计和处理 本章阐述了检测系统的特性、概念及测量数据的处理,要求学生了解检测技 术的基本概念、检测系统的特性,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等。 教学重点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检测系统的特性 教学难点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学法指导 以理论学习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第二章 传感器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定义、静态特 性指标名称、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定义,了解传感器迟滞、重复性等技术指标。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定义 2.掌握传感器中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弹性元件灵敏度的定义 3.了解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的定义及其关系 4.了解弹性元件的形式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传感器的定义及组成、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弹性元件、传感器静态特性和 动态特性的定义、线性度和灵敏度、弹性敏感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的类型、传 感器的分类、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 难点: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 教学提示 由于本章是前言性质的内容,不要讲述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应该把抽象的 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章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电位器及电阻应变片的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和 工作特性,学握信号测量电路一电桥。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电位器工作特性、线性和非线性电位器的定义、常用非线性电位器结构 形式 2.掌握应变式传感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了解应变片的结构和分类,掌握广泛使用的敏感珊形式和材料 4.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5.掌握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和横向效应的定义、主要参数的名称及初始电阻和 允许工作电流的定义、常用的初始电阻值 6.掌握电阻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主要原因及线路补偿方法结构和电路接法) 教学内容 电位器的结构、用途、分类、特性和非线性线绕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的结构、 材料、工作原理、特性、参数、温度误差、补偿方法、测量电桥、电阻应变仅、 应变式传感器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位器结构和工作特性、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电阻应变片桥路 难点:电阻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主要原因及线路补偿方法 教学提示
17 重点: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 难点:传感器及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 教学提示 由于本章是前言性质的内容,不要讲述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应该把抽象的 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章 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电位器及电阻应变片的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和 工作特性,掌握信号测量电路——电桥。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电位器工作特性、线性和非线性电位器的定义、常用非线性电位器结构 形式 2.掌握应变式传感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了解应变片的结构和分类,掌握广泛使用的敏感珊形式和材料 4.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5.掌握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和横向效应的定义、主要参数的名称及初始电阻和 允许工作电流的定义、常用的初始电阻值 6.掌握电阻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主要原因及线路补偿方法(结构和电路接法) 教学内容 电位器的结构、用途、分类、特性和非线性线绕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的结构、 材料、工作原理、特性、参数、温度误差、补偿方法、测量电桥、电阻应变仅、 应变式传感器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位器结构和工作特性、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电阻应变片桥路 难点:电阻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主要原因及线路补偿方法 教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