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了一种微妙而特殊的关系,即文人狎妓,往往不是为了发泄肉欲,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某 些精神生活需要。一些道学先生咒骂妓女是有伤风化的“下贱之人”,而在一些比较开明的 文人雅士眼中,她们却是“红粉知己”,志同道合,诗歌唱和,乐而忘返。掌握话语权的中 国文人对与这类妓女,大抵是赞美的,通过作画、写诗、填词,这种赞美也被默认为雅的 赞美的是她们的容貌与才情。而对于那些低级妓女,是闭口不谈的,因为她们所涉及到的可 能会是肉欲,而肉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那么反观他们所描绘赞美的高级妓女们,难道她们 就只有美貌和才情,没有肉欲的成分吗?所以中国古代呈现的赞美的妓女观,就认识而言是 片面的。整个主流文化不约而同地在把一些元素隐匿。这种不约而同的隐匿源于传统儒家思 想对这些问题的隐匿。然而集体的隐匿难道不又是一种高强的提醒?隐匿是因为羞于启齿, 羞于启齿是因为儒家思想未曾解释过欲望,而欲望却在每个人的心理存在。以修儒家之学以 入仕为官为理想的中国文人们,在这种难言的矛盾中,默默隐匿了这个主题。而面对矛盾, 中国文化一向不会去刨根问底,只会周旋之后视而不见。 三)印度 在印度文化中,妓女似乎是最自由的一群女子,她们不是为了家庭为了男人而生活,似 乎社会允许她们为了金钱亦或为了爱情生活。“在古代印度,高级妓女的地位非常高,是当 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礼仪,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不 仅不会像西方妓女那样受到粗暴对待和蔑视,还能享受比一般妇女更好的教育。”相较普通 妇女,作为一个优秀的妻子,就要全心全意照料整个家庭,视丈夫若神明,对丈夫言听计从, 这种要求似乎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公。但是对于妓女,便没有这样的约束。印度文化中这种对 妓女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对婚姻之外不造成伤害情感的一种宽容。《爱经》鼓励人以无害的 方式追求爱,而这群被放逐自由的女人,无疑是安全的对象。婚姻的管辖之外,种姓制度之 外,这里似乎可以最纯洁的追求爱情。双方要恪守一些模式化的情感互动,以积累爱意,但 是对金钱的追求同样也被允许。《爱经》中展示了妓女与嫖客,各种善的可能性以及恶的可 能性,但无一例外并没有施以道德的裁决,而是出于人情的忠告,这样的柔软态度让人吃惊。 对于妓女这种在所有文化里都代表着欲望的职业,印度文化报以的宽容,并非中国人的可以 隐匿,而是赤裸裸得谈论,映射出的印度人的爱欲观也是开放的,不加掩饰的。他们认为性 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他们认为经济与感情上的“饥饿”, 会使性灵匮乏,所以他们谈论性时并不加以掩饰,也同样赤裸裸地允许人去追求金钱与爱情 三、小结 三种不同文化对于妓女的看法,似乎与我们想象的不同,但其实都是有迹可循,很多时 候,开放与保守是不足以确切描绘一种文明的,比如欧洲人最精确的描绘人体,但是在对于 妓女的问题,对于情欲的问题上,却带着根深蒂固的否定。这显然是很难以用一个保守或者 开放分得清的。因此我们在看待文明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从内里出发,而不能只停留在表象 参考文献: [1]【法】菲利浦·阿里耶斯主编《西方人的性》李龙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古希腊】阿提纳乌斯《天生尤物》,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 [3]《美术视窗里的女性世界》,李蒲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21 产生了一种微妙而特殊的关系,即文人狎妓,往往不是为了发泄肉欲,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某 些精神生活需要。一些道学先生咒骂妓女是有伤风化的“下贱之人”,而在一些比较开明的 文人雅士眼中,她们却是“红粉知己”,志同道合,诗歌唱和,乐而忘返。掌握话语权的中 国文人对与这类妓女,大抵是赞美的,通过作画、写诗、填词,这种赞美也被默认为雅的, 赞美的是她们的容貌与才情。而对于那些低级妓女,是闭口不谈的,因为她们所涉及到的可 能会是肉欲,而肉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那么反观他们所描绘赞美的高级妓女们,难道她们 就只有美貌和才情,没有肉欲的成分吗?所以中国古代呈现的赞美的妓女观,就认识而言是 片面的。整个主流文化不约而同地在把一些元素隐匿。这种不约而同的隐匿源于传统儒家思 想对这些问题的隐匿。然而集体的隐匿难道不又是一种高强的提醒?隐匿是因为羞于启齿, 羞于启齿是因为儒家思想未曾解释过欲望,而欲望却在每个人的心理存在。以修儒家之学以 入仕为官为理想的中国文人们,在这种难言的矛盾中,默默隐匿了这个主题。而面对矛盾, 中国文化一向不会去刨根问底,只会周旋之后视而不见。 (三)印度 在印度文化中,妓女似乎是最自由的一群女子,她们不是为了家庭为了男人而生活,似 乎社会允许她们为了金钱亦或为了爱情生活。“在古代印度,高级妓女的地位非常高,是当 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礼仪,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不 仅不会像西方妓女那样受到粗暴对待和蔑视,还能享受比一般妇女更好的教育。”相较普通 妇女,作为一个优秀的妻子,就要全心全意照料整个家庭,视丈夫若神明,对丈夫言听计从, 这种要求似乎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公。但是对于妓女,便没有这样的约束。印度文化中这种对 妓女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对婚姻之外不造成伤害情感的一种宽容。《爱经》鼓励人以无害的 方式追求爱,而这群被放逐自由的女人,无疑是安全的对象。婚姻的管辖之外,种姓制度之 外,这里似乎可以最纯洁的追求爱情。双方要恪守一些模式化的情感互动,以积累爱意,但 是对金钱的追求同样也被允许。《爱经》中展示了妓女与嫖客,各种善的可能性以及恶的可 能性,但无一例外并没有施以道德的裁决,而是出于人情的忠告,这样的柔软态度让人吃惊。 对于妓女这种在所有文化里都代表着欲望的职业,印度文化报以的宽容,并非中国人的可以 隐匿,而是赤裸裸得谈论,映射出的印度人的爱欲观也是开放的,不加掩饰的。他们认为性 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他们认为经济与感情上的“饥饿”, 会使性灵匮乏,所以他们谈论性时并不加以掩饰,也同样赤裸裸地允许人去追求金钱与爱情。 三、小结 三种不同文化对于妓女的看法,似乎与我们想象的不同,但其实都是有迹可循,很多时 候,开放与保守是不足以确切描绘一种文明的,比如欧洲人最精确的描绘人体,但是在对于 妓女的问题,对于情欲的问题上,却带着根深蒂固的否定。这显然是很难以用一个保守或者 开放分得清的。因此我们在看待文明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从内里出发,而不能只停留在表象。 参考文献: [1]【法】菲利浦·阿里耶斯主编 《西方人的性》李龙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古希腊】阿提纳乌斯《天生尤物》,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年。 [3]《美术视窗里的女性世界》,李蒲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年
为了陨落的飞翔 中西方文明中的自由 段施宇 (12307130012技术科学试验班)
22 为了陨落的飞翔 ——中西方文明中的自由 段施宇 (12307130012 技术科学试验班)
内容提要:自由,一个伊甸园里的禁果一般的存在,长久以来,对无论时代,无论地域 论阶层的各色人们,有着无比广大而深远的诱惑力,多少年了,人类从未息止对这一双翅膀 的热望。于是,东西方文明各自孕育了自己独特的,对于自由的期许与理想。本文拟借助电 影《记忆碎片》以及梵高自传《亲爱的提奧》,浅析与对比东西方文明中对于自由的不同诠」 释和追求自由的不同方式,并对追求自由之步伐的未来走向进行推测与思考 关键词:自由,理想,悲剧,梵高 什么是自由? 根据《辞海》,自由,就是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显然地,它内含了两个方面 的意义,分别是肉体上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前者,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 后者之涵义更为抽象与广泛,古有庄子化身大鹏汪洋恣肆遨游四方,今有帕瓦罗蒂引吭高歌 直冲云霄,他们并未用肉体的活动来体现自由,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精神上的无拘无束, 这便是对精神之自由的追求。与此同时,肉体自由与精神自由常常是和谐同构的,以言论自 由为例,其自由的言论之中常常嵌入了诸多自由之思想,新文化运动时的改革先锋们,他们 自由的言论所传达的,多是其内心对压迫与守旧的抗议,即向往自由的精神。反观之,庄子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只得承载于他的文章,即自由的言论,方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所以,本文中所涉及的自由,便不再赘述肉体与精神之别,我将自由笼统地理解为一个混沌 的,概括的理念,即“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中国人很难自由。 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仲尼先生的谆谆教诲是千年的余音绕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看, 老夫子早就为吾等草民划定了人生之标尺,越出一步,你的人生就再不完美:“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老夫子又告诉我们制度之重要,万不可玩弄于鼓掌:“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于 是,撑起半边天的巾帼英雄们,理应千年恪守男耕女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是!其实,孔 子由于时代的禁锢,很多话并没有错,可恶的是那些个不知其何谓而又别有用心的人们 斧一凿地,把他的很多话刻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变成了“汝等须 十有五而至于学”。非孔子然,天下物皆然,中国人失去“我”的概念太久了,失去自由也 太久了,君不见就连那他乡之游子仍要被一轮月亮牵挂,想起那家中妻儿,不得一片宁静, 更没有离家远游所理应有的自由,就连悲也悲的不纯净,还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什么?正如我前文已经提到的,多少事,有意无意地剪断了我们翱翔的翅膀;多少人, 为了统治,为了压迫,为了利益,给我们灌输了那些令我们无从自由起来的糟粕。上文孔子 之例为其一,现再举一例——书。没错,我们昂着头在老祖宗的造纸术印刷术上叫嚣了许多 年,但讽刺的是,书,在我们的历史里扮演的从来都是那个被欺侮、戏谑、践踏、凌辱,缩 在一角暗暗抹泪的弱女子的形象。秦皇焚书的一把大火,灭了,又从来没有息止过,你看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再也没有允许过哪怕一行与自己相左的句子在书里出现,所以孔子被不情 愿地拖进神龛,堵上了嘴,默默承受了千年的香火,不知道夫子倘若还阳,见到如今这片他 曾深爱的土地与他曾深深牵挂的子民,他是该哭还是该笑。秦皇之后,“我”变成了“我们”, 国人一直只有一个声音,那些个凤毛麟角一般的“叛逆者”,或者说“自由者”,都被视作是 非主流的一撮人,吾等草民只得谈之色变,闻之恐慌了。这位“书”女子的悲剧不在于被欺
23 内容提要:自由,一个伊甸园里的禁果一般的存在,长久以来,对无论时代,无论地域,无 论阶层的各色人们,有着无比广大而深远的诱惑力,多少年了,人类从未息止对这一双翅膀 的热望。于是,东西方文明各自孕育了自己独特的,对于自由的期许与理想。本文拟借助电 影《记忆碎片》以及梵高自传《亲爱的提奥》,浅析与对比东西方文明中对于自由的不同诠 释和追求自由的不同方式,并对追求自由之步伐的未来走向进行推测与思考。 关键词:自由,理想,悲剧,梵高 一 什么是自由? 根据《辞海》,自由,就是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显然地,它内含了两个方面 的意义,分别是肉体上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前者,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 后者之涵义更为抽象与广泛,古有庄子化身大鹏汪洋恣肆遨游四方,今有帕瓦罗蒂引吭高歌 直冲云霄,他们并未用肉体的活动来体现自由,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精神上的无拘无束, 这便是对精神之自由的追求。与此同时,肉体自由与精神自由常常是和谐同构的,以言论自 由为例,其自由的言论之中常常嵌入了诸多自由之思想,新文化运动时的改革先锋们,他们 自由的言论所传达的,多是其内心对压迫与守旧的抗议,即向往自由的精神。反观之,庄子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只得承载于他的文章,即自由的言论,方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所以,本文中所涉及的自由,便不再赘述肉体与精神之别,我将自由笼统地理解为一个混沌 的,概括的理念,即“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二 中国人很难自由。 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仲尼先生的谆谆教诲是千年的余音绕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看, 老夫子早就为吾等草民划定了人生之标尺,越出一步,你的人生就再不完美;“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老夫子又告诉我们制度之重要,万不可玩弄于鼓掌;“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于 是,撑起半边天的巾帼英雄们,理应千年恪守男耕女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是!其实,孔 子由于时代的禁锢,很多话并没有错,可恶的是那些个不知其何谓而又别有用心的人们,一 斧一凿地,把他的很多话刻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变成了“汝等须 十有五而至于学”。非孔子然,天下物皆然,中国人失去“我”的概念太久了,失去自由也 太久了,君不见就连那他乡之游子仍要被一轮月亮牵挂,想起那家中妻儿,不得一片宁静, 更没有离家远游所理应有的自由,就连悲也悲的不纯净,还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什么?正如我前文已经提到的,多少事,有意无意地剪断了我们翱翔的翅膀;多少人, 为了统治,为了压迫,为了利益,给我们灌输了那些令我们无从自由起来的糟粕。上文孔子 之例为其一,现再举一例——书。没错,我们昂着头在老祖宗的造纸术印刷术上叫嚣了许多 年,但讽刺的是,书,在我们的历史里扮演的从来都是那个被欺侮、戏谑、践踏、凌辱,缩 在一角暗暗抹泪的弱女子的形象。秦皇焚书的一把大火,灭了,又从来没有息止过,你看,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再也没有允许过哪怕一行与自己相左的句子在书里出现,所以孔子被不情 愿地拖进神龛,堵上了嘴,默默承受了千年的香火,不知道夫子倘若还阳,见到如今这片他 曾深爱的土地与他曾深深牵挂的子民,他是该哭还是该笑。秦皇之后,“我”变成了“我们”, 国人一直只有一个声音,那些个凤毛麟角一般的“叛逆者”,或者说“自由者”,都被视作是 非主流的一撮人,吾等草民只得谈之色变,闻之恐慌了。这位“书”女子的悲剧不在于被欺
负过多少回,而在于围观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些事件的悲剧性,以至于到了文明社会, 到了现如今,我们仍然会爆出诸如知识产权得不到重视而迫使诸多文人疲于与盗版作对而疏 了照顾他们的书,试问成了弱势群体的他们又如何继续写出好书?又如何如庄子一般,用自 由的言论传播自由的精神呢?在西方,街头从不鲜见那些翻着书页赶路的人们,书是他们的 朋友,自由的思想常伴其身旁:犹太人会把蜂蜜滴到书里给婴儿舔舐,以此告诉他们,书是 你应该跪着读从而汲取养分的东西,自此埋下自由的种子,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只会欺侮那 些可怜的书。是五千年长江黄河奔腾出来的历史,加之两千载泰山压顶一般的封建统治,狠 狠地磨净了国人的自我意识,不给留下一丁点儿的残余。而正如自由的定义所言,自由,是 “由自己做主”,既然没有“我”,那“自由”何在?中国人背负了太多,谈何飞翔? 幸而,也许是被紧压在地上太久,国人或用隐晦的,有时甚至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方式 追求着自由,或不时喊出几声凄厉的恸哭,虽然推动不得历史这蒙冲巨舰的航向,却仍不失 为一种慰藉了。 水墨画,国人的骄傲,就正是这慰藉中最闪光的一类,当你走进一幅水墨,对,是走进 你不是在看画,而是进入一种状态,一种与画家之魂灵共同呼吸一起翕动的状态,你想之所 想,感其所感,在这一刻,你的精神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你逃离了周遭一切烦恼的束缚,飞 向了天空。能使我们达到如此状态,我们必须感谢国画形式上的自由,画家从不苛求一棵树 的曲直或一叶舟的透视,甚至为了解放你的灵魂,画家会用极端如留白的方式,虽然单撇出 画作的哪一部分看,都不会有那整体的美感,但是倘若后退一步扫视全景,水墨就如活过来 般,不由分说地拉你入那种安适静谧却同时又矛盾地振聋发聩的精神自由。从某种角度来 说,西方之油画,也许存在着精神上的自由,但它在形式上,也就是从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来 说,是不自由的,画家要以尺丈量,用色模仿,所以,中国的水墨可能在这一方面领先了西 方之油画一步。对此,历史也给出了它的选择,在西方绘画达到一个新的时代一印象派之 前,那些先锋,例如梵高,正是由于油画的形式过于繁冗拖沓,开始从东方的艺术吸纳灵感 从而大胆而超前地选择摒弃冰冷的形式,转向对颜色,或者说,画作所传达的意志,精神与 感情的追求,从而孕育了印象派这一西方艺术之光,这一点我在之后关于梵高的部分也会提 到,所以不再赘述。国画对自由的默默追求,是许多国人也未曾意识到的,被我们欣赏了这 么多年的宣纸和墨水,其实藏得极深 另一种我们都听得到看得到的对自由的追求,来自由庄子开首,李白中兴且至鲁迅而休 止的一群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这一段读来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来自《庄子·逍遥游》,庄子的确自由,清静无 为却有着真正的大作为,他潜得好深,飞得好高,空间早就束缚不了他自由的魂灵:“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 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 大年也。”同样来自《逍遥游》,这段文字把庄子如何冷眼观时间倏忽变幻的潇洒娓娓道来, 孔子站在川上曰,庄子飞在天上叹,二人区别立显。庄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喊出了可谓 是中华民族第一声追求自由的呼唤。后来那翩翩起舞着的,是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 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自由,早就超越了时空,他甚至击穿了梦幻与现实之间那堵灰黑 的高墙,一代浪漫主义宗师,撑起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中兴的脊梁。再后来,鲁迅低头深思 着,缓步走来,历史拉开了新的帷幕,鲁迅之伟大,在于他尝试着如何推动整个民族之自由, 诚然,他是一位战士,在那个纷乱的年代,用他淌着血的笔杆,淌着因循守旧的国民的鲜血 的笔杆,肃穆地守卫着民族最后一块思想自由的自留地,虽然她荒芜贫瘠,鲁迅始终斗魂不 死,他的自由,是民族的自由,鲁迅喊出的,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最凄厉的一声吼。可悲的
24 负过多少回,而在于围观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些事件的悲剧性,以至于到了文明社会, 到了现如今,我们仍然会爆出诸如知识产权得不到重视而迫使诸多文人疲于与盗版作对而疏 了照顾他们的书,试问成了弱势群体的他们又如何继续写出好书?又如何如庄子一般,用自 由的言论传播自由的精神呢?在西方,街头从不鲜见那些翻着书页赶路的人们,书是他们的 朋友,自由的思想常伴其身旁;犹太人会把蜂蜜滴到书里给婴儿舔舐,以此告诉他们,书是 你应该跪着读从而汲取养分的东西,自此埋下自由的种子,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只会欺侮那 些可怜的书。是五千年长江黄河奔腾出来的历史,加之两千载泰山压顶一般的封建统治,狠 狠地磨净了国人的自我意识,不给留下一丁点儿的残余。而正如自由的定义所言,自由,是 “由自己做主”,既然没有“我”,那“自由”何在?中国人背负了太多,谈何飞翔? 幸而,也许是被紧压在地上太久,国人或用隐晦的,有时甚至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方式 追求着自由,或不时喊出几声凄厉的怮哭,虽然推动不得历史这蒙冲巨舰的航向,却仍不失 为一种慰藉了。 水墨画,国人的骄傲,就正是这慰藉中最闪光的一类,当你走进一幅水墨,对,是走进, 你不是在看画,而是进入一种状态,一种与画家之魂灵共同呼吸一起翕动的状态,你想之所 想,感其所感,在这一刻,你的精神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你逃离了周遭一切烦恼的束缚,飞 向了天空。能使我们达到如此状态,我们必须感谢国画形式上的自由,画家从不苛求一棵树 的曲直或一叶舟的透视,甚至为了解放你的灵魂,画家会用极端如留白的方式,虽然单撇出 画作的哪一部分看,都不会有那整体的美感,但是倘若后退一步扫视全景,水墨就如活过来 一般,不由分说地拉你入那种安适静谧却同时又矛盾地振聋发聩的精神自由。从某种角度来 说,西方之油画,也许存在着精神上的自由,但它在形式上,也就是从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来 说,是不自由的,画家要以尺丈量,用色模仿,所以,中国的水墨可能在这一方面领先了西 方之油画一步。对此,历史也给出了它的选择,在西方绘画达到一个新的时代——印象派之 前,那些先锋,例如梵高,正是由于油画的形式过于繁冗拖沓,开始从东方的艺术吸纳灵感, 从而大胆而超前地选择摒弃冰冷的形式,转向对颜色,或者说,画作所传达的意志,精神与 感情的追求,从而孕育了印象派这一西方艺术之光,这一点我在之后关于梵高的部分也会提 到,所以不再赘述。国画对自由的默默追求,是许多国人也未曾意识到的,被我们欣赏了这 么多年的宣纸和墨水,其实藏得极深。 另一种我们都听得到看得到的对自由的追求,来自由庄子开首,李白中兴且至鲁迅而休 止的一群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这一段读来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来自《庄子·逍遥游》,庄子的确自由,清静无 为却有着真正的大作为,他潜得好深,飞得好高,空间早就束缚不了他自由的魂灵;“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 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 大年也。”同样来自《逍遥游》,这段文字把庄子如何冷眼观时间倏忽变幻的潇洒娓娓道来, 孔子站在川上曰,庄子飞在天上叹,二人区别立显。庄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喊出了可谓 是中华民族第一声追求自由的呼唤。后来那翩翩起舞着的,是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 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自由,早就超越了时空,他甚至击穿了梦幻与现实之间那堵灰黑 的高墙,一代浪漫主义宗师,撑起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中兴的脊梁。再后来,鲁迅低头深思 着,缓步走来,历史拉开了新的帷幕,鲁迅之伟大,在于他尝试着如何推动整个民族之自由, 诚然,他是一位战士,在那个纷乱的年代,用他淌着血的笔杆,淌着因循守旧的国民的鲜血 的笔杆,肃穆地守卫着民族最后一块思想自由的自留地,虽然她荒芜贫瘠,鲁迅始终斗魂不 死,他的自由,是民族的自由,鲁迅喊出的,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最凄厉的一声吼。可悲的
是,庄子,李白和鲁迅,一个离得太远,一个喊得太轻,一个逝的太快,都绚烂过却不能留 所以中国人很难自由。 与国人相对地,西方人却更自由一些。 他们可以上街游行,可以不用绿坝,可以不在《大卫》的下体上打马赛克……然而,西 方人更可贵的,是其思想上全面的解放。这股浪潮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第一次开始 重视人权,鼎盛于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这一个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名字,几 乎给整个现代西方文明打下了自由之根基,滋润了现如今西方世界肉体与精神双重自由的蓬 勃生长 同样地,为什么?我认为,这要分两个原因来考虑。追溯到西方之萌芽时期,即古希腊,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下,山峦叠起的欧洲大陆、蜿蜒旖旎的爱琴海岸线,是决生长不出如中 原大地一般的帝王统治的,一山隔一山,古代的西方居民们谁管你哪个称帝,哪个为王,爱 琴海边的落日余晖里,海浪冲刷掉戾气,只剩与世无争和浪漫安详,没有了你争我夺,还留 那一顶王冠何用?人们纷纷拿起尺子丈量土地,抑或在市场里溜达与人辩弈,于是走出了亚 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们,却走不出秦皇汉武,市民阶级的个人意识也被沉淀地极深极重。世易 时移,因为要领导族人抵抗外族之侵略,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帝王,但与中国的皇帝 不同,西方的专权却来自民主,其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可以说,是自然的选择,使得西 方人变得自由,是为第一因 而远比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概言之,是西方人有勇气追寻自由。这样说不免太 过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不光彩的例子是,抗战时期,日寇围攻一座村庄,把全村百 姓赶到一个粮仓里,全村上下数千人,没有手铐脚镣,却没有一个尝试过冲出来,后来全被 枪杀,而粮仓外把守着的,仅仅是几个日本士兵,带枪的日本士兵。第二个例子,我曾写作 一篇论文,耗费数日,精疲力竭,文章杀青,顿觉释然,反观文章,却突然发现整篇文章其 实有跑题之嫌,十分气馁的我却选择了不去多想而上交了文章。设想我如若认真思考并修改, 那必定又是一日甚至几日的时光,但文章却无疑会增色不少。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事实 舍、得之间,舍是在前的。对于自由来说,就更是如此了,那群村民因怕伤及自己,没有 个愿意试一试冲破桎栲进而追求自由,最后却全都一命呜呼了。由此来说,西方人是很不 样的,他们从未停止过对于自由的追寻,虽然有时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究其原因,由外看 大概是西方文明由大海生养,风帆之中漂荡不停的缘故,而长江黄河,也许太慈祥了。向里 看,还要回归到自由之美。对,还是那简单到不行的道理,自由是好的,所以我们要。也许 西方人太直,太笨,太不会算计才如此的吧,精明如我们,很不屑。 也许我们要问了,自由有这么好吗?梵高说,有!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 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 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 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这是何等炽热的情感! 以上文字来自《亲爱的提奥》,系由梵高写给其胞弟的书信汇编而成的自传,对于他的 亲弟弟,也是梵高最亲近和唯一能够理解梵高与支持梵高的人,梵高毫无隐瞒地把自己抽丝 剥茧,蜕下那副面对世人的皮囊,绽放出他内心火红的令人无法直视的热烈情感,而这,我
25 是,庄子,李白和鲁迅,一个离得太远,一个喊得太轻,一个逝的太快,都绚烂过却不能留 香。 所以中国人很难自由。 三 与国人相对地,西方人却更自由一些。 他们可以上街游行,可以不用绿坝,可以不在《大卫》的下体上打马赛克……然而,西 方人更可贵的,是其思想上全面的解放。这股浪潮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第一次开始 重视人权,鼎盛于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这一个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名字,几 乎给整个现代西方文明打下了自由之根基,滋润了现如今西方世界肉体与精神双重自由的蓬 勃生长。 同样地,为什么?我认为,这要分两个原因来考虑。追溯到西方之萌芽时期,即古希腊,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下,山峦叠起的欧洲大陆、蜿蜒旖旎的爱琴海岸线,是决生长不出如中 原大地一般的帝王统治的,一山隔一山,古代的西方居民们谁管你哪个称帝,哪个为王,爱 琴海边的落日余晖里,海浪冲刷掉戾气,只剩与世无争和浪漫安详,没有了你争我夺,还留 那一顶王冠何用?人们纷纷拿起尺子丈量土地,抑或在市场里溜达与人辩弈,于是走出了亚 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们,却走不出秦皇汉武,市民阶级的个人意识也被沉淀地极深极重。世易 时移,因为要领导族人抵抗外族之侵略,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帝王,但与中国的皇帝 不同,西方的专权却来自民主,其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可以说,是自然的选择,使得西 方人变得自由,是为第一因。 而远比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概言之,是西方人有勇气追寻自由。这样说不免太 过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不光彩的例子是,抗战时期,日寇围攻一座村庄,把全村百 姓赶到一个粮仓里,全村上下数千人,没有手铐脚镣,却没有一个尝试过冲出来,后来全被 枪杀,而粮仓外把守着的,仅仅是几个日本士兵,带枪的日本士兵。第二个例子,我曾写作 一篇论文,耗费数日,精疲力竭,文章杀青,顿觉释然,反观文章,却突然发现整篇文章其 实有跑题之嫌,十分气馁的我却选择了不去多想而上交了文章。设想我如若认真思考并修改, 那必定又是一日甚至几日的时光,但文章却无疑会增色不少。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事实: 舍、得之间,舍是在前的。对于自由来说,就更是如此了,那群村民因怕伤及自己,没有一 个愿意试一试冲破桎栲进而追求自由,最后却全都一命呜呼了。由此来说,西方人是很不一 样的,他们从未停止过对于自由的追寻,虽然有时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究其原因,由外看, 大概是西方文明由大海生养,风帆之中漂荡不停的缘故,而长江黄河,也许太慈祥了。向里 看,还要回归到自由之美。对,还是那简单到不行的道理,自由是好的,所以我们要。也许 西方人太直,太笨,太不会算计才如此的吧,精明如我们,很不屑。 也许我们要问了,自由有这么好吗?梵高说,有!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 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 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 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这是何等炽热的情感! 以上文字来自《亲爱的提奥》,系由梵高写给其胞弟的书信汇编而成的自传,对于他的 亲弟弟,也是梵高最亲近和唯一能够理解梵高与支持梵高的人,梵高毫无隐瞒地把自己抽丝 剥茧,蜕下那副面对世人的皮囊,绽放出他内心火红的令人无法直视的热烈情感,而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