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花精力在探寻本能,不如多花些功夫在长生上,在成为圣人上,在救苍生上,在求解脱上。 爱情作为男女两性之爱,它的独特性不曾被提及,更没有像“仁爱”“大同” “君子”等概念的受到哲人的反复探索,由此观之,我们的民族的爱情观可谓空白。 因此东方的爱情是属于诗人的,是属于诗人的,属于小说家的,而不是哲学家 东方的爱情旨在意会,旨在诗意的境界。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到 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 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 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 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 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 尝甜甜的雨水 这就是东方的爱情,那么内敛缠绵,诗情画意,所有的情愫、悸动全都融入美 好的画面,在美妙的文字中流转,任无尽的遐思寄托在朦胧的梦一般的意境里 中国的爱情重在一种感觉的描摹一一诉之诗歌,诉之文字,诉之自然,诉之 切美好的画面。而炙热的爱全部隐含在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里,无需多言,只需静听。 如果我们携着爱情的诗画来到大洋彼岸,却会遇到苏格拉底式的询问:“我想不 是这个意思,他要问爱情是什么?不是‘什么样是爱情?’而是:‘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最先探讨了爱情。柏拉图的《对话录》上集古希腊先哲思考之大成,下开后 代哲学家进一步思考之先河,可谓西方哲学家思考爱情的开篇。柏拉图之后,西方历代哲学 家几乎无不对爱情进行思考。 他们的探讨往往集中在爱情中灵魂和肉欲的成分上。柏拉图式的爱情侧重由于对“美 的理念”的追求,继而对美的理念产生了爱情,强调了爱情的形而上与精神性。亚里士多德 则认为爱情有其重要的的生理基础,似现代人说的爱情是荷尔蒙分泌导致的。两种观点交错 于西方哲学史,然正如黑格尔的正反合,或马克思的辩证法,人们逐渐结合了两种观点,灵 和肉都是爱情的必要因素,如同Eros和 Psyche分分合合最终达到统一。 心理学的兴起,为西方的爱情哲思开启了另一扇窗。弗洛伊德用泛性论解释一切,认 为爱情是性本能的升华:弗洛姆却强调爱情产生是源于人内心拜托孤独感的渴望:斯腾博格 爱情三角理论将爱情分为亲密成分、激情成分和承诺成分。 总体观之,西方哲学家的对爱情的探索符合西方美学的追求本质知识的终极目的。理 念是永恒的,充满魅力的,是落在西方哲人身上的重任。面对爱情这一话题,西方人建立了 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为爱情注入了深层的思索和理性的光辉 四、交融 时至今日,借助科技的力量,地域的阻隔已经无法抵挡文化的碰撞。 我们这个向来没有爱情观只有婚姻观的国家,被西方开放的爱情所同化,吸收了人本 的精神,废除包办,自由恋爱 然而,我国对待爱情的含蓄以及爱情观的匮乏仍依稀可见。很少有中国的父母能就爱 情这一个大的课题与孩子坦然地探讨,并予以指导,这似乎即隐晦又可以无师自通。90后 的我们只得通过观看韩剧、听流行歌曲、读《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获取两性的知 识,树立自己的恋爱观。 恋爱观,像是东方文化的软肋。在这个关乎人的幸福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却只能吸收
16 其花精力在探寻本能,不如多花些功夫在长生上,在成为圣人上,在救苍生上,在求解脱上。 爱情作为男女两性之爱,它的独特性不曾被提及,更没有像“仁爱”“大同” “君子”等概念的受到哲人的反复探索,由此观之,我们的民族的爱情观可谓空白。 因此东方的爱情是属于诗人的,是属于诗人的,属于小说家的,而不是哲学家 的。 东方的爱情旨在意会,旨在诗意的境界。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到: 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 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 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 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 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 尝甜甜的雨水。 这就是东方的爱情,那么内敛缠绵,诗情画意,所有的情愫、悸动全都融入美 好的画面,在美妙的文字中流转,任无尽的遐思寄托在朦胧的梦一般的意境里。 中国的爱情重在一种感觉的描摹——诉之诗歌,诉之文字,诉之自然,诉之一 切美好的画面。而炙热的爱全部隐含在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里,无需多言,只需静听。 如果我们携着爱情的诗画来到大洋彼岸,却会遇到苏格拉底式的询问 :“我想不 是这个意思,他要问爱情是什么?不是‘什么样是爱情?’而是:‘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最先探讨了爱情。柏拉图的《对话录》上集古希腊先哲思考之大成, 下开后 代哲学家进一步思考之先河, 可谓西方哲学家思考爱情的开篇。柏拉图之后, 西方历代哲学 家几乎无不对爱情进行思考。ii 他们的探讨往往集中在爱情中灵魂和肉欲的成分上。柏拉图式的爱情侧重由于对“美 的理念”的追求,继而对美的理念产生了爱情,强调了爱情的形而上与精神性。亚里士多德 则认为爱情有其重要的的生理基础,似现代人说的爱情是荷尔蒙分泌导致的。两种观点交错 于西方哲学史,然正如黑格尔的正反合,或马克思的辩证法,人们逐渐结合了两种观点,灵 和肉都是爱情的必要因素,如同 Eros 和 Psyche 分分合合最终达到统一。 心理学的兴起,为西方的爱情哲思开启了另一扇窗。弗洛伊德用泛性论解释一切,认 为爱情是性本能的升华;弗洛姆却强调爱情产生是源于人内心拜托孤独感的渴望;斯腾博格 爱情三角理论将爱情分为亲密成分、激情成分和承诺成分。 总体观之,西方哲学家的对爱情的探索符合西方美学的追求本质知识的终极目的。理 念是永恒的,充满魅力的,是落在西方哲人身上的重任。面对爱情这一话题,西方人建立了 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为爱情注入了深层的思索和理性的光辉。 四、交融 时至今日,借助科技的力量,地域的阻隔已经无法抵挡文化的碰撞。 我们这个向来没有爱情观只有婚姻观的国家,被西方开放的爱情所同化,吸收了人本 的精神,废除包办,自由恋爱…… 然而,我国对待爱情的含蓄以及爱情观的匮乏仍依稀可见。很少有中国的父母能就爱 情这一个大的课题与孩子坦然地探讨,并予以指导,这似乎即隐晦又可以无师自通。90 后 的我们只得通过观看韩剧、听流行歌曲、读《男人来自金星 女人来自火星》获取两性的知 识,树立自己的恋爱观。 恋爱观,像是东方文化的软肋。在这个关乎人的幸福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却只能吸收
西方的爱情理念 爱一切真正的爱情的基础都是互敬 维利而斯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 于死地 罗素 当两人之间有真爱情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年龄的问题,经济的条件,相貌的美丑, 个子的高矮,等等外在的无关紧要的因素的。一一罗兰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 爱你”。一一弗洛姆 初尝爱情禁果的我,已为爱情洒了不少热泪,颇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苦痛。而 西方对与爱情的探讨,解开了我关于爱情的困惑。很多爱情的种种,似乎都可以在这本仅仅 110多页的《爱的艺术》里面找到解答,不禁感到豁然开朗。 由于自己的爱情,多半遵从了对于爱情的想像,认为两个人应该整天在一起,保持着 精神和思想的密切交流,应该强烈地表达爱情……总之,为爱情设了很多条框,读了《爱的 艺术》后发现,自己崇尚的“伟大式的爱情”和“多愁善感的爱情”,都是假的爱情形式。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独立的成熟的人格的基础上,弗洛姆说:“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 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 情无关。”因此,我断定我的初恋中的种种纠结,无非是来源于我和他无法独立的人格。我 爱上的是一种爱情的幻想,准确说是爱上爱情 因而,“我想要学爱的艺术,我就应该力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 在什么情况下我没有力求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建立成熟的爱情,“在保留自己 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就弗洛姆所说,爱情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修炼自我的爱的能力 而像这样的能够指导爱情的哲学理论,一套较为独立完备的恋爱观,正是东方文化中 所缺失的。我无法从古老的华夏文明里发掘到爱情的智慧,不仅为此感到惋惜。 如今的东方,爱情已经含蓄不再,妥协不再,唯独诗意的爱情美仍深深扎根在东方的 爱情里。先人手中描摹的诗意的爱情,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 不可否认,文化只有差异,没有高低。东方的诗意的爱,那“一切随缘的心态”,仍 对今天的爱情具有指导意义。东方的心的概念,体会的概念,仍是爱情的重点。毕竟爱情和 美一样,具有不可言语的感性之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哲学和心理学来完全解释它,从而陷 于思考的泥沼。我们需要用古老的东方智慧体味爱情的美好,用心感悟爱情的韵律。 今天的爱情,需要西方的智慧开启蒙昧,解读困惑,需要东方的智慧体悟其美好,哀 而不伤,乐而不淫。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 2]张卫东、杨学传“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道德与文明》2003 [3]郑洋“《雅歌》和《诗经》爱情诗比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 月第24卷第3期 [4]高维杰“柏拉图式的爱情”,《理论界》2009.1 [5]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17 西方的爱情理念 —— 爱一切真正的爱情的基础都是互敬。 ——维利而斯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 于死地。——罗素 当两人之间有真爱情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年龄的问题,经济的条件,相貌的美丑, 个子的高矮,等等外在的无关紧要的因素的。 ——罗兰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 爱你”。——弗洛姆 初尝爱情禁果的我,已为爱情洒了不少热泪,颇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苦痛。而 西方对与爱情的探讨,解开了我关于爱情的困惑。很多爱情的种种,似乎都可以在这本仅仅 110 多页的《爱的艺术》里面找到解答,不禁感到豁然开朗。 由于自己的爱情,多半遵从了对于爱情的想像,认为两个人应该整天在一起,保持着 精神和思想的密切交流,应该强烈地表达爱情……总之,为爱情设了很多条框,读了《爱的 艺术》后发现,自己崇尚的“伟大式的爱情”和“多愁善感的爱情”,都是假的爱情形式。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独立的成熟的人格的基础上,弗洛姆说:“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 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 情无关。”因此,我断定我的初恋中的种种纠结,无非是来源于我和他无法独立的人格。我 爱上的是一种爱情的幻想,准确说是爱上爱情。 因而,“我想要学爱的艺术,我就应该力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 在什么情况下我没有力求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建立成熟的爱情,“在保留自己 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就弗洛姆所说,爱情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修炼自我的爱的能力。 而像这样的能够指导爱情的哲学理论,一套较为独立完备的恋爱观,正是东方文化中 所缺失的。我无法从古老的华夏文明里发掘到爱情的智慧,不仅为此感到惋惜。 如今的东方,爱情已经含蓄不再,妥协不再,唯独诗意的爱情美仍深深扎根在东方的 爱情里。先人手中描摹的诗意的爱情,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 不可否认,文化只有差异,没有高低。东方的诗意的爱,那“一切随缘的心态”,仍 对今天的爱情具有指导意义。东方的心的概念,体会的概念,仍是爱情的重点。毕竟爱情和 美一样,具有不可言语的感性之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哲学和心理学来完全解释它,从而陷 于思考的泥沼。我们需要用古老的东方智慧体味爱情的美好,用心感悟爱情的韵律。 今天的爱情,需要西方的智慧开启蒙昧,解读困惑,需要东方的智慧体悟其美好,哀 而不伤,乐而不淫。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 4 月。 [2]张卫东、杨学传“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道德与文明》2003.3 [3]郑 洋“《雅歌》和《诗经》 爱情诗比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 月第24卷第3期 [4]高维杰“柏拉图式的爱情”,《理论界》2009.1 [5]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中国、印度与欧洲古代妓女观 从美术作品对于妓女描绘谈起 于群
18 中国、印度与欧洲古代妓女观 ——从美术作品对于妓女描绘谈起 于群
(11340690017艺术管理) 内容提要:“妓女是文明普遍规律的结果之一,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存在妓女的文明。”如 同厨师、裁缝、建筑工匠,妓女也是一个永恒的职业。而这一职业的所有买卖关系都是关于 人,关于人的欲望,不管是肉体、金钱、情感还是声名的欲望,而这些欲望,绝对是不可否 认得真实,于是一种文明的妓女观就很自然地代表着某些社会的本质内容。 然而有趣的是,印象里充斥着裸体的开放的西方,在美术作品里却一直对妓女持有某种程度 的否定;而在东方,不要说性观念开放的印度,连在在性方面并不及印度开放的中国文明, 在看待妓女的态度上,也持的是肯定,甚至是赞美,类似的绘画作品不可尽数。 选取美术作品原因在于美术作品叙述的瞬间性,不像小说、戏剧的曲折经营,瞬间性让美术 作品非常代表性的展示出时代的潜意识。 关键词:妓女观,印度,西方 美术作品体现的妓女观 (一)欧洲:一律否定 17世纪荷兰画家拉图尔注明的作品《玩牌的作弊者》描绘了玩牌的男子企图作弊,但 逃不过久经风月场的妓女的眼睛。其中一个妓女夸张的眼神,流露出画家的讽刺之意。而华 丽的衣着也同时在表达着画家对于欺骗和享乐世俗活动的批判。而这世俗活动中最值得批判 的无疑是这眼神凶恶的妓女,从而延伸到对妓女这个行业的否定。 18世纪初的英国风俗画家荷加斯代表作《妓女生涯》,描绘了身着一脸轻佻姿态慵懒的 妓女,神色尴尬颓然男主角和一脸哗然的两个配角,倾倒的红色椅子似是纵欲的象征。显然 凝固在这个尴尬氛围里的是两位男子,而那妓女却怡然自得。画家通过这种神态的对比,体 现出妓女在道德认知上与主流社会的分歧。纵然主流社会中有嫖客,但是他们可以被原谅 但妓女是不会被原谅的。 17、18世纪,绘画并不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我 们由众多艺术家的风俗绘画作品看出,妓女的识别度极高:衣着华丽妖艳、仪态轻佻放荡 与贵妇相去甚远。那么这种视觉上的高辨识度,分明社会阶级的明显划分,也标志着主流思 想对于妓女坚定的否定态度。而画家们用绘画毫不留情的描绘妓女的放荡、阴险、享乐等等 负面形象,所以说欧洲社会主流对于妓女道德的批判近乎面具化且是一概而论的 (二)中国:分类隐藏 明唐寅《孟蜀宫妓图》描绘了两位云髻高耸、衣着华丽的妓女,与两位婢女的背影,虽 然题诗、跋:“蜀后主每於宫中裹小巾,命宫妓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 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斛,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有讽刺之 意,但对于妓女的态度,并无否定,画家以传统的女性审美角度,如同描绘大家闺秀一般描 绘画中妓女的姿态,故讽刺的对象在画外。 清改琦《元机诗意图》描绘了唐朝艳妓鱼玄机,画中呈现的女子,文雅含蓄,面容秀美, 手执书卷,眉眼含秀,诚然并非一般妓女,又比闺秀多了一丝灵气。这般的描绘无疑是一种 赞美,与美好的遐想。那么这种个赞美和遐想倚于的,并非妓女这个职业,并非肉欲,也并 非道德,而是才思。故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普通妓女被作为言说对象的极少,他们多充 当了某种氛围的道具,画作本身对其并无否定态度。而被专指描绘的必然是名妓,而且是才 思及其出众,交游于名流的名妓,作品多倾向于赞美,赞美其才情与美貌
19 (11340690017 艺术管理 ) 内容提要:“妓女是文明普遍规律的结果之一,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存在妓女的文明。”如 同厨师、裁缝、建筑工匠,妓女也是一个永恒的职业。而这一职业的所有买卖关系都是关于 人,关于人的欲望,不管是肉体、金钱、情感还是声名的欲望,而这些欲望,绝对是不可否 认得真实,于是一种文明的妓女观就很自然地代表着某些社会的本质内容。 然而有趣的是,印象里充斥着裸体的开放的西方,在美术作品里却一直对妓女持有某种程度 的否定;而在东方,不要说性观念开放的印度,连在在性方面并不及印度开放的中国文明, 在看待妓女的态度上,也持的是肯定,甚至是赞美,类似的绘画作品不可尽数。 选取美术作品原因在于美术作品叙述的瞬间性,不像小说、戏剧的曲折经营,瞬间性让美术 作品非常代表性的展示出时代的潜意识。 关键词:妓女观,印度,西方 一、美术作品体现的妓女观 (一)欧洲:一律否定 17 世纪荷兰画家拉图尔注明的 作品《玩牌的作弊者》描绘了玩牌的男子企图作弊,但 逃不过久经风月场的妓女的眼睛。其中一个妓女夸张的眼神,流露出画家的讽刺之意。而华 丽的衣着也同时在表达着画家对于欺骗和享乐世俗活动的批判。而这世俗活动中最值得批判 的无疑是这眼神凶恶的妓女,从而延伸到对妓女这个行业的否定。 18 世纪初的英国风俗画家荷加斯代表作《妓女生涯》,描绘了身着一脸轻佻姿态慵懒的 妓女,神色尴尬颓然男主角和一脸哗然的两个配角,倾倒的红色椅子似是纵欲的象征。显然 凝固在这个尴尬氛围里的是两位男子,而那妓女却怡然自得。画家通过这种神态的对比,体 现出妓女在道德认知上与主流社会的分歧。纵然主流社会中有嫖客,但是他们可以被原谅, 但妓女是不会被原谅的。 17、18 世纪,绘画并不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我 们由众多艺术家的风俗绘画作品看出,妓女的识别度极高:衣着华丽妖艳、仪态轻佻放荡, 与贵妇相去甚远。那么这种视觉上的高辨识度,分明社会阶级的明显划分,也标志着主流思 想对于妓女坚定的否定态度。而画家们用绘画毫不留情的描绘妓女的放荡、阴险、享乐等等 负面形象,所以说欧洲社会主流对于妓女道德的批判近乎面具化且是一概而论的。 (二)中国:分类隐藏 明唐寅《孟蜀宫妓图》描绘了两位云髻高耸、衣着华丽的妓女,与两位婢女的背影,虽 然题诗、跋:“蜀后主每於宫中裹小巾,命宫妓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 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斛,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有讽刺之 意,但对于妓女的态度,并无否定,画家以传统的女性审美角度,如同描绘大家闺秀一般描 绘画中妓女的姿态,故讽刺的对象在画外。 清改琦《元机诗意图》描绘了唐朝艳妓鱼玄机,画中呈现的女子,文雅含蓄,面容秀美, 手执书卷,眉眼含秀,诚然并非一般妓女,又比闺秀多了一丝灵气。这般的描绘无疑是一种 赞美,与美好的遐想。那么这种个赞美和遐想倚于的,并非妓女这个职业,并非肉欲,也并 非道德,而是才思。故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普通妓女被作为言说对象的极少,他们多充 当了某种氛围的道具,画作本身对其并无否定态度。而被专指描绘的必然是名妓,而且是才 思及其出众,交游于名流的名妓,作品多倾向于赞美,赞美其才情与美貌
中国传统绘画很自然的把有专指对象的妓女画至于仕女画的范畴,所谓仕女画,便是上 流社会女子的日常生活。于是那些才情出众的高级妓女贵妇般的出现在了画面中。普通妓女 在画中只是漂亮的木偶,画家根本不屑于评价。而对于低级妓女,靠卖淫为生的妓女,似乎 是等不了大雅之堂,在绘画中被不约而同的隐匿了,甚至在整个正统文化里都被隐匿了。诚 然妓女在正统文化圈也是活跃的,但也只限于才情出众的高级妓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对妓女态度上在做一个不自觉的分层,然后歌颂雅的部分,摒弃俗的部分,无视庸常的部 分 三)印度:宽容欣赏 在印度传统绘画里,妓女与普通妇女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世俗画中也并极端恶魔 化的女性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一种对于妓女的宽容,以及更加自由的对女性美 的纯粹欣赏。甚至在印度绘画中,对于女性的描绘,那些最自然而无理法约束的状态的世俗 女性,都是所谓的妓女。妓女的姿态与形象似乎更接近人的姿态,而非社会系统中的零件。 妓女观的形成 “妓女是文明普遍规律的结果之一,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存在妓女的文明。”如同厨 师、裁缝、建筑工匠,妓女是一个永恒的职业。因为这种永恒性的存在,每一种文明都无法 逃脱对这种职业产生一个主流观点,而这些主流观点实际上也在反映着这种文化看世界的角 度。阿雷迪诺在《六名女杂工》一书中论述意大利情感史的时候指出:高等娼妓并不是一个 处于社会外围的现象,她代表着社会的本质内容。妓女的所有买卖关系都是关乎于人,关乎 人的各种欲望:肉体、金钱、声名、情感的欲望,这些都无疑把所有人性最复杂的光影都反 射于这一个角色。 (一)欧洲 在16、17世纪的欧洲,偶然的卖淫最初被默许,然后被认可,最后变成了官方的、规 模宏大的积怨,建立在城市主要的繁华地带。对卖淫的限制看起来很严厉,但不被理会仍然 是习以为常的。许多市政管院和王族成员都是有名的妓院老板。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期间,比 如像斋戒节和耶稣受难日,妓女都要停止她那迷人的工作,停止享乐的城市显得安静、空荡 由此可以看出以看出,中世纪基督教禁欲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古希腊文明中,对于妓女的批判是异常严厉的:“任何男人,只要与妓女有过哪怕一次风流 韵事,就足以成为十恶不赦植入。”“就破坏性而言,没有任何凶禽怪兽能与妓女相比。”任 何一个社会都有为了捍卫道德的批判,这种个批判可能来自统治者对于通知的需求。但是在 欧洲,这种文字上的批判尤为激烈,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对于妓女的一律否定。这里说的 否定是普遍的,公众的潜意识里的。不排除很多戏剧、小说中也在颂扬和悲悯的妓女形象。 因为戏剧与小说可以通过故事来缓慢地扭曲观众的感情倾向,而美术作品是瞬间性的展示, 呈现出的厌恶,也必然是不需要解释的约定俗成的态度,是主流思想的潜台词。古希腊是男 风盛行的时代,人们认为女性是邪恶、软弱、欲望的代名词,而男性则更趋向于理想化。因 此在古希腊,人们认为男人与女人之间只能产生欲望,然而真正的爱情只存在于年长的男人 和年幼的男人之间,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智慧。对于正常女性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是妓女 这些贩售欲望的人。因为对于情感的最高追求是智慧,那么这种问明中的理性的力量就不言 而喻。处于对欲望的恐惧,或者处于对智慧的追求,持着否定态度的妓女观伴随希腊文明在 欧洲的盘踞,与中世纪禁欲思想相碰撞,以及西方思维里二元的观点,共同促成了欧洲一律 否定的妓女观的形成。 (二)中国 中国古代有许多妓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结交的多为文人雅士,那么在两者之间就
20 中国传统绘画很自然的把有专指对象的妓女画至于仕女画的范畴,所谓仕女画,便是上 流社会女子的日常生活。于是那些才情出众的高级妓女贵妇般的出现在了画面中。普通妓女, 在画中只是漂亮的木偶,画家根本不屑于评价。而对于低级妓女,靠卖淫为生的妓女,似乎 是等不了大雅之堂,在绘画中被不约而同的隐匿了,甚至在整个正统文化里都被隐匿了。诚 然妓女在正统文化圈也是活跃的,但也只限于才情出众的高级妓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对妓女态度上在做一个不自觉的分层,然后歌颂雅的部分,摒弃俗的部分,无视庸常的部 分。 (三)印度:宽容欣赏 在印度传统绘画里,妓女与普通妇女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世俗画中也并极端恶魔 化的女性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一种对于妓女的宽容,以及更加自由的对女性美 的纯粹欣赏。甚至在印度绘画中,对于女性的描绘,那些最自然而无理法约束的状态的世俗 女性,都是所谓的妓女。妓女的姿态与形象似乎更接近人的姿态,而非社会系统中的零件。 二、妓女观的形成 “妓女是文明普遍规律的结果之一,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存在妓女的文明。”如同厨 师、裁缝、建筑工匠,妓女是一个永恒的职业。因为这种永恒性的存在,每一种文明都无法 逃脱对这种职业产生一个主流观点,而这些主流观点实际上也在反映着这种文化看世界的角 度。阿雷迪诺在《六名女杂工》一书中论述意大利情感史的时候指出:高等娼妓并不是一个 处于社会外围的现象,她代表着社会的本质内容。妓女的所有买卖关系都是关乎于人,关乎 人的各种欲望:肉体、金钱、声名、情感的欲望,这些都无疑把所有人性最复杂的光影都反 射于这一个角色。 (一)欧洲 在 16、17 世纪的欧洲,偶然的卖淫最初被默许,然后被认可,最后变成了官方的、规 模宏大的积怨,建立在城市主要的繁华地带。对卖淫的限制看起来很严厉,但不被理会仍然 是习以为常的。许多市政管院和王族成员都是有名的妓院老板。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期间,比 如像斋戒节和耶稣受难日,妓女都要停止她那迷人的工作,停止享乐的城市显得安静、空荡。 由此可以看出以看出,中世纪基督教禁欲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古希腊文明中,对于妓女的批判是异常严厉的:“任何男人,只要与妓女有过哪怕一次风流 韵事,就足以成为十恶不赦植入。”“就破坏性而言,没有任何凶禽怪兽能与妓女相比。”任 何一个社会都有为了捍卫道德的批判,这种个批判可能来自统治者对于通知的需求。但是在 欧洲,这种文字上的批判尤为激烈,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对于妓女的一律否定。这里说的 否定是普遍的,公众的潜意识里的。不排除很多戏剧、小说中也在颂扬和悲悯的妓女形象。 因为戏剧与小说可以通过故事来缓慢地扭曲观众的感情倾向,而美术作品是瞬间性的展示, 呈现出的厌恶,也必然是不需要解释的约定俗成的态度,是主流思想的潜台词。古希腊是男 风盛行的时代,人们认为女性是邪恶、软弱、欲望的代名词,而男性则更趋向于理想化。因 此在古希腊,人们认为男人与女人之间只能产生欲望,然而真正的爱情只存在于年长的男人 和年幼的男人之间,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智慧。对于正常女性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是妓女, 这些贩售欲望的人。因为对于情感的最高追求是智慧,那么这种问明中的理性的力量就不言 而喻。处于对欲望的恐惧,或者处于对智慧的追求,持着否定态度的妓女观伴随希腊文明在 欧洲的盘踞,与中世纪禁欲思想相碰撞,以及西方思维里二元的观点,共同促成了欧洲一律 否定的妓女观的形成。 (二)中国 中国古代有许多妓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结交的多为文人雅士,那么在两者之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