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金原理》教案2009版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反应(3)平衡常数的求解:1)方法一:利用氧势图的Pc。/Pco标尺求解。过温度T做垂线交MO的氧势线于A点,连接CA并延长交Pc。/Pco标尺于B点,B点的读数即为Pco/Pco,,从而计算出K。2)方法二:利用氧势图的P。标尺求解。(不讲)过温度T做垂线交MO和CO,的氧势线于B和A点,延长垂线,在第一象限找到MN,使MN=,连接OP并延长交Pe标尺于Po点,由于A,G%e)=-RTinKg,2P。的坐标即为-RTInK,从而求解出K。6.2.1.2气相平衡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证明co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1)利用相律判断:因为:自由度f=C-Φ+2=3-3+2=2,优先选择T和P,所以:Pco =f(T,P)但由于△n=0,即反应(3)气相的摩尔差为0,所以压力对反应无影响,故Pco = f(T)。2)利用平衡常数判断:100-PcoPco反应(3)达到平衡时,存在气相CO和CO,:Pco=PaPco,= P总-100100100-PcoPePco100-Pco100所以:KPcoPcoPcoPeT100100= f(T)Pco1+KgMO还原区%00)oK为温度的单值函数。6.2.1.3CO还原MO的平衡图M氧化区"ot001a温度K
《钢铁冶金原理》教案 2009 版 6 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 6 反应(3)平衡常数的求解: 1)方法一:利用氧势图的 2 / PCO PCO 标尺求解。 过温度 T' 做垂线交 MO 的氧势线于 A 点,连接 CA 并延长交 2 / PCO PCO 标尺于 B 点,B 点的读数即为 2 / PCO PCO ,从而计算出 K3 。 2)方法二:利用氧势图的 O2 P 标尺求解。(不讲) 过温度 T' 做垂线交 MO 和 CO2 的氧势线于 B 和 A 点,延长垂线,在第一象限找 到 MN,使 2 AB MN = ,连接 OP 并延长交 O2 P 标尺于 ' O2 P 点,由于 (3) 3 rGm = −RT ln K , ' O2 P 的坐标即为 3 − RT ln K ,从而求解出 K3 。 6.2.1.2 气相平衡成分与温度的关系 可以证明 CO 是温度 T 的单值函数: 1)利用相律判断: 因为:自由度 f = c − + 2 = 3 − 3 + 2 = 2 ,优先选择 T 和 P, 所以: f (T,P) CO = 但由于 n = 0 ,即反应(3)气相的摩尔差为 0,所以压力对反应无影响,故 f (T) CO = 。 2)利用平衡常数判断: 反应(3)达到平衡时,存在气相 CO 和 CO2 : 100 CO PCO P = 总 , 100 100 2 CO PCO P − = 总 所以: CO CO CO CO CO CO P P P P K − = − = = 100 100 100 100 2 3 总 总 ( ) 1 100 3 f T K CO = + = —— K3 为温度的单值函数。 6.2.1.3 CO 还原 MO 的平衡图
《钢铁治金原理》教案2009版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作优势区图,Φ(CO)-T作曲线,图中曲线为平衡气相(CO)-T曲线图。(还原反应平衡曲线)P【注】:工程中应用的温度常常为摄氏度,工程中应用的压力为表压力(即实际压力减去一个大气压,例如室内的表压力为0)。曲线上各点的气相组成是平衡的,即4G%=0,曲线以上4.G<0,曲线以下重点4G%>0。1)M和MO的稳定区判断:CO含量升高的方向,为M的稳定区。判断稳定区可以利用该区域的P、Q两点对应的实际βco与平衡曲线上对应的Pco(平)进行比较来判断。Pco>Pco(平)时,反应(3)开始向右进行,说明该点所处区域为M的稳定区。所以,曲线以上部分为M的稳定区,MO的还原区。2)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100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与K值的大小有关:9o(=)=1+K(1)K<<1时,Pco(平)~100%,曲线接近图的上横轴,这属于难还原的氧化物,如MnO、SiO,、TiO,等;(2)K>>1时,co(平)<<1%,曲线接近图的下横轴,这属于易还原的氧化物,如NiO、CuO、Fe,O,等;(3)K1时,Pco(平)~50%,曲线位于图的中部,氧化物的还原性介于前二者之间,如FeO、Fe,O,等。100增减性判断6.2.1.4 Pco = 1+ K§dnKA,H?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RT?dT7
《钢铁冶金原理》教案 2009 版 6 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 7 作优势区图, (CO) −T 作曲线,图中曲线为平衡气相 (CO) −T 曲线图。(还原 反应平衡曲线) 【注】:工程中应用的温度常常为摄氏度,工程中应用的压力为表压力(即实际压力 减去一个大气压,例如室内的表压力为 0)。 曲线上各点的气相组成是平衡的,即 = 0 rGm ,曲线以上 0 rGm ,曲线以下 0 rGm 。 1) M 和 MO 的稳定区判断: CO 含量升高的方向,为 M 的稳定区。 判断稳定区可以利用该区域的 P、Q 两点对应的实际 CO 与平衡曲线上对应的 CO(平) 进行比较来判断。 CO CO(平) 时,反应(3)开始向右进行,说明该点所处区域 为 M 的稳定区。 所以,曲线以上部分为 M 的稳定区, MO 的还原区。 2)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 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与 K3 值的大小有关: 1 3 100 K CO( ) + 平 = (1) 3 1 K 时, CO(平) 100% ,曲线接近图的上横轴,这属于难还原的氧化 物,如 MnO、 SiO2、TiO2 等; (2) 3 1 K 时, CO(平) 1% ,曲线接近图的下横轴,这属于易还原的氧化物, 如 NiO、CuO、 Fe2O3 等; (3) 3 1 K 时, CO(平) 50% ,曲线位于图的中部,氧化物的还原性介于前二 者之间,如 FeO、 Fe3O4 等。 6.2.1.4 1 3 100 K CO + = 增减性判断 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2 3 3 ln RT H dT d K r = P Q 重点
《钢铁治金原理》教案2009版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dlnK?当,H>0时,>0,K为增函数,Pco为减函数;dT当A,H<0时,dh<0,K为减函数,P为增函数;dT所以:对于吸热反应,△,H>0,T个=个→Pco,即co为减函数;对于放热反应,,°0,个=→Pco个,即co为增函数2)A,H正负性判断:对于反应(1),标准吉布斯自由能为△,Gml)=-563770+171.357对于反应(2),标准吉布斯自由能为△,Gm2),标准熔化烩△,H°<0,放热根据(3) --(2), 4,H =-(-563770-4,H) _ -663770+A,H)222若,H2>563770时,△,H>0;吸热反应,为增函数,Pco为减函数若A,H2563770时,△,H0。放热反应,K为减函数,Pc为增函数因此,△,H可大于0,也可小于0,要视MO(s)而定,即间接还原有吸热也有放热反应。6.2.1.5热力学特点总结(CO或H,还原氧化物)1)△H?大于0,还是小于0,要视△,H是大于563770还是小于563770而定;2)反应(CO还原MO的反应)有平衡气相,在每个温度点都有平衡态;3)由于△n=0,P对平衡无影响;4)Pco=f(T),即Pco是T的单值函数;100。的增减性与A,H是否大于0有关;5) Pco=(T)=1+K6)欲使MO(s)开始还原,必须使体系达到最低还原剂浓度Pco(平);7)欲使给定量的MO(s)全部还原,至少按CO或H,的最小过量倍数n=1+供Ke给还原剂CO。8
《钢铁冶金原理》教案 2009 版 6 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 8 当 3 0 r H 时, 0 ln 3 dT d K , K3 为增函数, CO 为减函数; 当 3 0 r H 时, 0 ln 3 dT d K , K3 为减函数, CO 为增函数; 所以:对于吸热反应, 3 0 r H ,T K CO 3 ,即 CO 为减函数; 对于放热反应, 3 0 r H ,T K CO 3 ,即 CO 为增函数; 2) r H3 正负性判断: 对于反应(1),标准吉布斯自由能为 rGm(1) = −563770 +171.35T 对于反应(2),标准吉布斯自由能为 rGm(2) ,标准熔化焓 2 0 rH ,放热 根据 2 (1) (2) (3) − = , 2 (563770 ) 2 ( 563770 ) 2 2 3 H H H r r r − + = − − = 若 2 563770 r H 时, 3 0 r H ;吸热反应, K3 为增函数, CO 为减函数 若 2 563770 r H 时, 3 0 r H 。放热反应, K3 为减函数, CO 为增函数 因此, r H3 可大于 0,也可小于 0,要视 MO(s) 而定,即间接还原有吸热也有 放热反应。 6.2.1.5 热力学特点总结( CO 或 H2 还原氧化物) 1) r H3 大于 0,还是小于 0,要视 r H2 是大于 563770 还是小于 563770 而定; 2)反应( CO 还原 MO 的反应)有平衡气相,在每个温度点都有平衡态; 3)由于 n = 0, P 对平衡无影响; 4) f (T) CO = ,即 CO 是 T 的单值函数; 5) 1 3 100 ( ) K CO f T + = = 的增减性与 r H3 是否大于 0 有关; 6)欲使 MO(s) 开始还原,必须使体系达到最低还原剂浓度 CO(平) ; 7)欲使给定量的 MO(s) 全部还原,至少按 CO 或 H2 的最小过量倍数 3 1 1 K n = + 供 给还原剂 CO
《钢铁治金原理》教案2009版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6.2.1.6气体还原剂(CO、H,)的最小过量倍数nK?对于反应MO(s)+CO= M +CO,为了全部还原MO,需要向体系内加入过量的CO,则:K?MO(s)+nCO= M +CO, +(n-1)CO生成气相总量为:Zn=1+(n-1)=n11反应后,气相中CO,和CO的摩尔分数:XcoXCZnnnPcou_PeXco.1/n1Ko=Pco1-1/nn-1P总·Xco1此值即为使MO全部还原需要的最小过量倍数n。n=1+K6.2.1.7CO和H,的还原能力的比较因为在810℃左右(也有资料认为818℃)时,CO和H,作为还原剂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即K(m)=K(co),所以,CO和H,的还原能力相同,当然在810℃时,CO和H,也有相同的最小过量倍数n。t<810C时,CO的还原能力比H,的还原能力大;t>810C时,H,的还原能力比CO的还原能力大。6.2.1.1CO还原氧化铁的平衡图氧化铁的分解遵循逐级转变原则,570℃以上及其以下有不同的转变顺序:t>570°C时:K3Fe,O,(s)+CO= 2Fe,O4(s)+CO,△,G=-52131-41.0TJ·mol-1(1)A,G%=35380-40.16TJ·mol-lKFe,O4(s)+CO =3FeO(s)+CO(II)A,G=-22800+24.26TJ·mol-1Kg(III)FeO(s)+CO= Fe(s)+CO,9
《钢铁冶金原理》教案 2009 版 6 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 9 6.2.1.6 气体还原剂( CO、 H2 )的最小过量倍数 n 对于反应 2 MO(s) +CO = M +CO K3 为了全部还原 MO ,需要向体系内加入过量的 CO ,则: MO(s) + nCO = M +CO2 + (n −1)CO K3 生成气相总量为: n =1+( n −1) = n 反应后,气相中 CO2 和 CO 的摩尔分数: n n xCO 1 1 2 = = ; n n n xCO 1 1 1 = − − = 1 1 1 1/ 1/ 2 2 3 − = − = = = n n n P x P x P P K CO CO CO CO 总 总 3 1 1 K n = + ,此值即为使 MO 全部还原需要的最小过量倍数 n。 6.2.1.7 CO 和 H2 的还原能力的比较 因为在 810℃左右(也有资料认为 818℃)时, CO 和 H2 作为还原剂时反应的平 衡常数相同,即 3( ) 3( ) K H2 = K CO , 所以,CO 和 H2 的还原能力相同,当然在 810℃时, CO 和 H2 也有相同的最小过 量倍数 n。 t 810C 时, CO 的还原能力比 H2 的还原能力大; t 810C 时, H2 的还原能力比 CO 的还原能力大。 6.2.1.1 CO 还原氧化铁的平衡图 氧化铁的分解遵循逐级转变原则,570℃以上及其以下有不同的转变顺序: t 570C 时: 2 3 3 4 2 3Fe O (s) +CO = 2Fe O (s) +CO 1 52131 41.0 − G = − − T J mol r m K1 (I) 3 4 2 Fe O (s) +CO = 3FeO(s) +CO 1 35380 40.16 − G = − T J mol r m K2 (II) 2 FeO(s) +CO = Fe(s) +CO 1 22800 24.26 − G = − + T J mol r m K3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