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 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己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 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 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 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 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 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 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 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 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 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 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髙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 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 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 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 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 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 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 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 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 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 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 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 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 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 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 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 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 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 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 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 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
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 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 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 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 也 相: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 之 责: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 倍 视: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 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 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 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 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 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 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 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 南渡画面?(6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 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 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 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 也 相: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 之 责: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 倍 视: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3 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 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 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 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 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 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 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 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 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 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 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 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 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 南渡画面?(6 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 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一一这个老头儿一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一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 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 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髙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岀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