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胶笔。 5)3抗氧化 抗氧化剂是重要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它可防止食品成分氧化变质和腐败,提商 食品的稳定性和贮存期。抗氧化剂主要用于防止油脂及富脂食品的氧化酸败,防止 食品褪色、褐变、维生素被破坏。 使用范图:食用油脂、富脂饼干、早餐谷物、汤粉、速煮面、冷冻或干制鱼贝类 分举。 抗氧化剂按其溶解性可分为: 油溶性抗氧化剂水溶性抗氧化剂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氧化剂 合成抗氧化剂 油溶性合成抗氧化剂 1.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是白色或微黄色蜡状固体,稍带刺激性气味。除抗氧化作用外, 它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BHA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油脂中含 0.1~0.2gkg的BHA就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方使面、罐头、腌制肉制品及号 餐谷类食品,最大使用量为0.2gkg。 2没食子酸丙酯(PG) 没食子酸丙酯又称培酸丙酯,学名是34,5三羟基苯甲酸丙酯。PG是白色至淡 褐色或乳白色结品,无臭,稍有苦味,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酰而难溶于水、氯化 和油脂。它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强,但有着色的缺点,常与其它抗氧化剂 并用。PG使用范围同BHA最大使用量为0.1gkg。 天然油溶性抗氧化剂 生育酚、茶多酚、愈创树脂、迷迭香提取物 茶多酚(TP)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化合 物,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 素酸酯(RGCG)4种物质。 茶多酚为淡蕾色至茶褐色的水溶液、粉末周体或品体,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 易溶于温水、乙醇、乙酸乙酯。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抗衰老、降血脂等一系列很好的药理功能。抗氧化作 用比BHA和VB强,与VB和抗坏血酸并用效果更好。我国规定,可用于油脂、 火腿、糕点馅,最大使用量为0.4gkg,含油脂酱料,最大使用量为0.1gkg,肉制 品和鱼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3gkg,油炸食品和方便面,最大使用量为0.2gkg。 天然水溶性抗氧化剂 植酸,天然维生素G 植酸 植酸即维生素B族的一种肌醇六磷酸酯。主要用于食品工业抗氧化剂、防腐剂、 发酵促进剂和螯合剂等,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绿色食品添加剂。 抽酸为淡伍或沛福色黏体。强酸性、易溶干水、令水了醇、丙租,枯 酸遇高温分解,有较强的整合能力。 是以米糠、玉米等高等植物为原料,用现代科 技手段提纯、浓缩而成。 用于食用油脂、果装制品、果蔬汁饮料类及肉制品的抗氧化,最大使用量为 0.2gkg,也可用于对虾的保鲜,残留量20mgkg。 5.3乳化剂和增稠剂
教 学 过 程 蜂胶等。 5.2.2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重要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它可防止食品成分氧化变质和腐败,提高 食品的稳定性和贮存期。抗氧化剂主要用于防止油脂及富脂食品的氧化酸败,防止 食品褪色、褐变、维生素被破坏。 使用范围:食用油脂、富脂饼干、早餐谷物、汤粉、速煮面、冷冻或干制鱼贝类。 分类: 抗氧化剂按其溶解性可分为: 油溶性抗氧化剂 水溶性抗氧化剂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氧化剂 合成抗氧化剂 油溶性合成抗氧化剂 1.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是白色或微黄色蜡状固体,稍带刺激性气味。除抗氧化作用外, 它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BHA 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油脂中含 0.1~0.2g/kg 的 BHA 就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方便面、罐头、腌制肉制品及早 餐谷类食品,最大使用量为 0.2g/kg。 2 .没食子酸丙酯(PG) 没食子酸丙酯又称培酸丙酯,学名是 3,4,5-三羟基苯甲酸丙酯。PG 是白色至淡 褐色或乳白色结晶,无臭,稍有苦味,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而难溶于水、氯仿 和油脂。它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 BHA 强,但有着色的缺点,常与其它抗氧化剂 并用。PG 使用范围同 BHA 最大使用量为 0.1g/kg。 天然油溶性抗氧化剂 生育酚、茶多酚、愈创树脂、迷迭香提取物 茶多酚(TP)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化合 物,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 素酸酯(RGCG)4 种物质。 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的水溶液、粉末固体或晶体,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 易溶于温水、乙醇、乙酸乙酯。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抗衰老、降血脂等一系列很好的药理功能.抗氧化作 用比 BHA 和 VB 强,与 VB 和抗坏血酸并用效果更好。我国规定,可用于油脂、 火腿、糕点馅,最大使用量为 0.4g/kg,含油脂酱料,最大使用量为 0.1g/kg,肉制 品和鱼制品,最大使用量为 0.3g/kg,油炸食品和方便面,最大使用量为 0.2g/kg。 天然水溶性抗氧化剂 植酸,天然维生素 C 植酸 植酸即维生素 B 族的一种肌醇六磷酸酯。主要用于食品工业抗氧化剂、防腐剂、 发酵促进剂和螯合剂等,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绿色食品添加剂。 植酸为淡黄色或淡褐色黏稠液体。呈强酸性、易溶于水、含水乙醇、丙酮,植 酸遇高温分解,有较强的螯合能力。是以米糠、玉米等高等植物为原料,用现代科 技手段提纯、浓缩而成。 用于食用油脂、果蔬制品、果蔬汁饮料类及肉制品的抗氧化,最大使用量为 0.2g/kg,也可用于对虾的保鲜,残留量 20mg/kg。 5.3 乳化剂和增稠剂
乳化剂和增稠剂都是改善和稳定食品各组分的物理性质或改善食品组织状态 的添加剂。它们对食品的“形”和“质”及食品加工工艺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53.1乳化剂 凡是添加少量即能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 剂称为乳化剂。主要品种有: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大豆卵磷酯等。 应用范围:面包、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中 牍糖脂肪酸酯 由蔗糖与脂肪酸反应得到一大类多元醇型非离子乳化剂的总称。是一种性能优 良高效而安全的乳化剂,全世界每年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大约两千电左右,蔗糖酯 泛应用在饮料(如豆奶、椰奶、花生奶、杏仁奶等)、冷饮、八宝粥、面包、糖果 糕点、方便面等。例如它可给予冰淇淋良好的组织与质地,使冰晶细小,口感细腻 提高膨胀率、增加抗溶性,在温度剧变情况下,能确保冰淇淋长时间保持细腻、润 增稠剂是一 类能提高食品粘度并改变性能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亲水性 高分子化合物,可水化而形成高粘度的均相液,故常称作水溶胶、亲水胶或食用胶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起到增稠剂、稳定剂、悬浮剂、胶凝剂、成膜剂、充气剂、 乳化剂、润滑剂组织改进剂和结构改进剂等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动物来源增稠剂有 酪蛋白酸钠(又名酪朊酸钠)等 过 徽生物来源的增稠剂有: 黄原胶、B环糊精等。 常用的植物及海藻来源的增稠剂有: 阿拉伯胶(又名金合欢胶)、罗望子多糖胶、田菁胶、琼脂(又名琼脂冻粉或 洋菜)、海藻酸钠(又名藻朊酸钠或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卡拉胶(又名鹿 藻胶、角叉胶)、果胶、麦芽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羧甲基淀粉钠 (CMS-Na)、淀粉磷酸酯钠和羟丙基淀粉等。 黄原胶 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及一系列生化过程,最终得到的一种生物 高聚物。其主要成分为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等。分子量达数百万。 黄原胶是一种安全无毒、无味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它具有优异的增稠、悬浮 乳化、稳定等多种理化功能。是目前国内外微生物多糖产品中最具商业价值,产量 最大,市场覆盖面最广的产品。 果 果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多糖物质,其主要成份为半乳糖醛酸,是 受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推荐,不受添加量限制的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 剂。果胶在食品中主要起胶凝和增稠稳定的作用。另外果胶能有效地排除人体内汞 砷、钡等重金属,起到排毒作用,同时果胶还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减少胆固醇 抗癌、防癌作用。果胶对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微疡有良好的功效 5.4调味剂和香味 调味剂和香味剂 类对食品的香与味起着重要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其作用主要 增昧和调味,以使食品更香甜可口、味道鲜美,增强人们的食欲。 (1)甜味剂 甜味剂是以赋予食品甜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教 学 过 程 乳化剂和增稠剂都是改善和稳定食品各组分的物理性质或改善食品组织状态 的添加剂。它们对食品的“形”和“质”及食品加工工艺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5.3.1 乳化剂 凡是添加少量即能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 剂称为乳化剂。主要品种有: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大豆卵磷酯等。 应用范围:面包、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中 蔗糖脂肪酸酯 由蔗糖与脂肪酸反应得到一大类多元醇型非离子乳化剂的总称。是一种性能优 良高效而安全的乳化剂,全世界每年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大约两千吨左右,蔗糖酯广 泛应用在饮料(如豆奶、椰奶、花生奶、杏仁奶等)、冷饮、八宝粥、面包、糖果 糕点、方便面等。例如它可给予冰淇淋良好的组织与质地,使冰晶细小,口感细腻、 提高膨胀率、增加抗溶性,在温度剧变情况下,能确保冰淇淋长时间保持细腻、润 滑的结构。 5.3.2 增稠剂 增稠剂是一类能提高食品粘度并改变性能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亲水性 高分子化合物,可水化而形成高粘度的均相液,故常称作水溶胶、亲水胶或食用胶。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起到增稠剂、稳定剂、悬浮剂、胶凝剂、成膜剂、充气剂、 乳化剂、润滑剂组织改进剂和结构改进剂等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动物来源增稠剂有: 明胶、酪蛋白酸钠(又名酪朊酸钠)等 微生物来源的增稠剂有: 黄原胶、β-环糊精等。 常用的植物及海藻来源的增稠剂有: 阿拉伯胶(又名金合欢胶)、罗望子多糖胶、田菁胶、琼脂(又名琼脂冻粉或 洋菜)、海藻酸钠(又名藻朊酸钠或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卡拉胶(又名鹿角 藻胶、角叉胶)、果胶、麦芽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羧甲基淀粉钠 (CMS-Na)、淀粉磷酸酯钠和羟丙基淀粉等。 黄原胶 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及一系列生化过程,最终得到的一种生物 高聚物。其主要成分为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等。分子量达数百万。 黄原胶是一种安全无毒、无味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它具有优异的增稠、悬浮、 乳化、稳定等多种理化功能。是目前国内外微生物多糖产品中最具商业价值,产量 最大,市场覆盖面最广的产品。 果 胶 果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多糖物质,其主要成份为半乳糖醛酸,是 受 FAO/WHO 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推荐,不受添加量限制的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 剂。果胶在食品中主要起胶凝和增稠稳定的作用。另外果胶能有效地排除人体内汞、 砷、钡等重金属,起到排毒作用,同时果胶还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减少胆固醇、 抗癌、防癌作用。果胶对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的功效。 5.4 调味剂和香味剂 调味剂和香味剂是一类对食品的香与味起着重要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其作用主要是 增味和调味,以使食品更香甜可口、味道鲜美,增强人们的食欲。 (1)甜味剂 甜味剂是以赋予食品甜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按其来题可分为天姚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两类。 天姚甜味又分头为与的生物 非糖天然甜味剂两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是 一些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甜度一般比蔗糖高数十倍至数目 倍,但不具任何营养价值。 化学合成甜味剂: 糖精(邻磺酰苯甲酰亚胺)、甜蛮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阿斯巴甜(天门 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APM)、安赛蜜等。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可分为糖类、糖醇类和非糖类三种。 糖与糖醇类: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 非糖类:甜菊糖、甘草素 木糖醇 糖醇是将木材、玉米芯等材料中的木糖或聚木糖还原后制成的一种精醇。木 糖醇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分子式为C5H1205,具有清凉甜味,甜味度为配 糖的65%~100%,发热量为三千卡,比其他糖醇高,有抑制形成龋齿的菌类变形 杆菌活动的功效。木糖醇除具有蔗糖、葡萄糖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的生化性能, 它不需要通过胰岛素,就能透过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并有降低血脂、抗酮体等功能 可用于制作竹封、镜果、禁斗箜食品 (②)酸味剂 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酸味剂。 酸味剂主要右 有机酸类: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富马酸和己二酸: 无机酸类:食用磷酸、碳酸等。 )鲜味剂 鲜味剂或称风味增强剂,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它们不影响任何 其他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它们对各 种蔬菜、肉、禽、乳类、水产类乃至酒类都起者良好的增味作用。 第一代鲜味剂谷氨酸钠(味精) HOOCCH(NH2)CH2CH2COON3H20 其性状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微有甜味或咸味,具有强烈的肉 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等有机溶剂。 以蛋白质组成成分或游离态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100℃下加热3h,分解率 为0.3%,120℃失去结晶水,在155~160℃或长时间受热,会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 鲜味下降」 第二代鲜味剂 一核苷酸类 5’-鸟苷酸二钠、 5肌苷酸二钠、 ·琥珀酸二钠 肌苷酸钠是用淀粉糖化液经肌苷菌发酵后逐步制得,呈鸡肉鲜味,其增强风味 的效率是味精的20倍以上,可添加在酱油、味精之中, 5鸟苷酸钠,呈鲜菇鲜味。分子式:C10H2N5Na2O8P·7H20:作调味品 肌苷酸钠鲜数倍。鸟苷酸钠和适量味精在一起会发生“协同作用”,可比普通味精鲜 100多倍。 新型鲜味剂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两类。 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与糖的衍生物、非糖天然甜味剂两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是一些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甜度一般比蔗糖高数十倍至数百 倍,但不具任何营养价值。 化学合成甜味剂: 糖精(邻磺酰苯甲酰亚胺 )、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阿斯巴甜(天门 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APM)、安赛蜜等。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可分为糖类、糖醇类和非糖类三种。 糖与糖醇类: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 非糖类:甜菊糖、甘草素 木糖醇 木糖醇是将木材、玉米芯等材料中的木糖或聚木糖还原后制成的一种糖醇。木 糖醇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分子式为 C5H12O5,具有清凉甜味,甜味度为砂 糖的 65%~100%,发热量为三千卡,比其他糖醇高,有抑制形成龋齿的菌类变形 杆菌活动的功效。木糖醇除具有蔗糖、葡萄糖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的生化性能, 它不需要通过胰岛素,就能透过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并有降低血脂、抗酮体等功能。 可用于制作饮料、糖果、罐头等食品。 (2) 酸味剂 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酸味剂。 酸味剂主要有 有机酸类: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富马酸和己二酸; 无机酸类:食用磷酸、碳酸等。 (3) 鲜味剂 鲜味剂或称风味增强剂,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它们不影响任何 其他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它们对各 种蔬菜、肉、禽、乳类、水产类乃至酒类都起着良好的增味作用。 第一代鲜味剂——谷氨酸钠(味精) HOOCCH(NH2)CH2CH2COONa·H2O 其性状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微有甜味或咸味,具有强烈的肉 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等有机溶剂。 以蛋白质组成成分或游离态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100℃下加热 3h,分解率 为 0.3%,120℃失去结晶水,在 155~160℃或长时间受热,会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 鲜味下降。 第二代鲜味剂——核苷酸类 • 5’-鸟苷酸二钠、 • 5’-肌苷酸二钠、 • 琥珀酸二钠 肌苷酸钠是用淀粉糖化液经肌苷菌发酵后逐步制得,呈鸡肉鲜味,其增强风味 的效率是味精的 20 倍以上,可添加在酱油、味精之中。 5’-鸟苷酸钠,呈鲜菇鲜味。分子式:C10H12N5Na2O8P·7H2O;作调味品比 肌苷酸钠鲜数倍。鸟苷酸钠和适量味精在一起会发生“协同作用”,可比普通味精鲜 100 多倍。 新型鲜味剂
·动物蛋白水解物、植物蛋白水解物、酵母轴提物(酵母精) 新型鲜味剂通过生物技术将动植物水解,水解液富含各种氨基酸、短肽、核酸 维生素,可以保有原有的营养,更易为人体所吸收 更具有 一定的保健作用 例如鸡精,除含有鸡肉粉、鸡蛋粉。又添加了水解蛋白、呈味核酸等。 5.5香精和香料 以改善、增加和模仿食品香气与香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香味剂,包 括食用香料和食用香精。 食用香料是食品添加剂中品种最多的一类。它是具有挥发性的含香物质,可分 为天然香料、天然单离香料和人造香料三类。 食用香精品种较多,按剂型可分为液体香精和固体香精。液体香精按溶解性不 同又可分为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和乳化香精。 食用香精是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附加物调和而成的能够使食品增香 的食品香味剂。 食用香精的调配主要是模仿天然瓜果的香气、食品的香和味,注重于香气和味 觉的像真性,如咖啡香、可可香、巧克力香、奶油香、杏仁香、橘子、苹果、草莓 香等。 食用香精大都是由合成香料兑制而成,一般以现成的商品出售。常用的配料有: 白砂糖、全脂奶粉、可可脂、可可浆、榛子浆、植物油、脱脂奶粉、盐、卵磷脂、 香兰素 56食用色素 用于食品者色的添加剂称为食用色素。其目的是增加对食品的嗜好及刺激食 欲。食用色素按来源分为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 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造的有机色素 合成色素有者色泽鲜艳、稳定性较好、宜于调色和复配、价格低的优点,因此 是我国食品、饮料的主要若色剂。 我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 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B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 和一氧化饮 57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研究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和研究改性天然食品添加剂 (2)大力研究生物食品添加剂 (3)研究新型食品添加剂合成工艺 (4)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复配 (⑤)研究专用食品添加剂 (6)研究高分子型食品添加剂 三、总结与巩固 回顾本章内容以问答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所讲内容 作业 习题册上的内 食品添加剂在生产和使用环节需要主要的问题
• 动物蛋白水解物、植物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酵母精) 新型鲜味剂通过生物技术将动植物水解,水解液富含各种氨基酸、短肽、核酸、 维生素,可以保有原有的营养,更易为人体所吸收,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例如鸡精,除含有鸡肉粉、鸡蛋粉。又 添加了水解蛋白、呈味核酸等。 5.5 香精和香料 以改善、增加和模仿食品香气与香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香味剂,包 括食用香料和食用香精。 食用香料是食品添加剂中品种最多的一类。它是具有挥发性的含香物质,可分 为天然香料、天然单离香料和人造香料三类。 食用香精品种较多,按剂型可分为液体香精和固体香精。液体香精按溶解性不 同又可分为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和乳化香精。 食用香精是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附加物调和而成的能够使食品增香 的食品香味剂。 食用香精的调配主要是模仿天然瓜果的香气、食品的香和味,注重于香气和味 觉的像真性,如咖啡香、可可香、巧克力香、奶油香、杏仁香、橘子、苹果、草莓 香等。 食用香精大都是由合成香料兑制而成,一般以现成的商品出售。常用的配料有: 白砂糖、全脂奶粉、可可脂、可可浆、榛子浆、植物油、脱脂奶粉、盐、卵磷脂、 香兰素 5.6 食用色素 用于食品着色的添加剂称为食用色素。其目的是增加对食品的嗜好及刺激食 欲。食用色素按来源分为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 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造的有机色素。 合成色素有着色泽鲜艳、稳定性较好、宜于调色和复配、价格低的优点,因此, 是我国食品、饮料的主要着色剂。 我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 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 和二氧化钛。 5.7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⑴研究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和研究改性天然食品添加剂 ⑵大力研究生物食品添加剂 ⑶研究新型食品添加剂合成工艺 ⑷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复配 ⑸研究专用食品添加剂 ⑹研究高分子型食品添加剂 三、 总结与巩固 回顾本章内容以问答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所讲内容 作业: 1. 习题册上的内容 2. 食品添加剂在生产和使用环节需要主要的问题
教学后记 本章所讲内容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很感兴趣,但时间关系只能在课堂上简单 介绍,建议学生参考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制备过程
教 学 后 记 本章所讲内容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很感兴趣,但时间关系只能在课堂上简单 介绍,建议学生参考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制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