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矿井通风与安全》摘要第十一章 火灾防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外因火灾及其预防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第四节火灾预测和预报授课题目(章、节)第五节开采技术防火措施第六节灌浆与阻化剂防灭火第七节均压防灭火第八节情气防灭火行第九节矿井火灾时期通风第十节石矿井火灾处理与控制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了解矿井火灾的内因、外因,掌握煤炭自燃理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灌浆与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均压防灭火技术和情气防灭火技术,能够根据火灾时期的风压特点记性风流控制。【重点】煤炭自燃理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防灭火技术。【难】点】均压防灭火,火灾时期风流控制。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课程名称:《矿井通风与安全》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一章 火灾防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外因火灾及其预防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火灾预测和预报 第五节 开采技术防火措施 第六节 灌浆与阻化剂防灭火 第七节 均压防灭火 第八节 惰气防灭火 第九节 矿井火灾时期通风 第十节 矿井火灾处理与控制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了解矿井火灾的内因、外因,掌握煤炭自燃理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以及灌浆与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均压防灭火技术和惰气防灭火技术,能够根据火灾时期的 风压特点记性风流控制。 【重 点】煤炭自燃理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防灭火技术。 【难 点】均压防灭火,火灾时期风流控制。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 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矿井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烧毁大量的煤炭资源和设备,而且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流和有害气体,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时还诱发瓦斯、煤尘爆炸进一步扩大其灾难性。【本讲课程内容】第十一章火灾防治第一节概述二、火灾与矿井或煤田火灾的概念火灾:通常把违背人们意愿而发生的非控制性燃烧,称之为火灾。火灾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多的人员伤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矿井火灾:在矿井或煤田范围内发生,威协安全生产、造成一定资源和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的燃烧事故,称之为矿井或煤田火灾。火灾是矿井或煤田较为常见的灾害之一。二、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特性分类出发点和依据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1、按引火原因分类1)内因(自燃)火灾:自燃物在一定的外部(适量的通风供氧)条件下,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产生并积聚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形成的火灾称之为内因火灾。在煤矿中自燃物主要是有自燃倾向性的煤炭。在整个矿井火灾事故中,内因火灾占的比例很大。2)外因火灾:可燃物在外界火源(明火或高温热源)的作用下,引起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叫外因火灾。2..消防分类从选用灭火剂的角度出发,消防上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对火灾进行如下分类:A类火灾:煤炭、木材、橡胶、棉、毛、麻等含碳的固体可燃物质燃烧形成的火灾称为A类火灾。B类火灾:指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丙酮等可燃液体燃烧形成的火灾。C类火灾:指煤气、天燃气、甲烷、乙炔、氢气等和可燃气体燃烧形成的火灾。D类火灾:象钠、钾、镁等可燃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其特点是火源温度高。3、其它分类方法除上述两种常用分类方法外,还有按火源特性,可分为原生火灾与再生火灾;按火源产生的位置,可分为井上火灾与和井下火灾等。三、防灭火研究的内容煤矿火灾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内容应围绕一个目标和三个问题。一个目标就是防止矿井火灾发生,对于已发生的火灾要防止其扩大并最大限度地减小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三个间题是:一火灾是如何发生的?其内容主要是研究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各类火灾发生过程和特点,这是防灭火的理论基础;三如何防止火灾发生?包括火源预测、火灾预防和预报技术;三火灾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第二节外因火灾及其预防
矿井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烧毁大量的煤炭资源和设备,而且产生大量的高 温烟流和有害气体,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时还诱发瓦斯、煤尘爆炸, 进一步扩大其灾难性。 【本讲课程内容】 第十一章 火灾防治 第一节 概 述 一、火灾与矿井或煤田火灾的概念 火灾:通常把违背人们意愿而发生的非控制性燃烧,称之为火灾。火灾往往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多的人员伤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矿井火灾:在矿井或煤田范围内发生,威协安全生产、造成一定资源和经济损 失或者人员伤亡的燃烧事故,称之为矿井或煤田火灾。火灾是矿井或煤田较为常见 的灾害之一。 二、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特性 分类出发点和依据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1、按引火原因分类 1)内因(自燃)火灾:自燃物在一定的外部(适量的通风供氧)条件下,自 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产生并积聚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形成的火灾 称之为内因火灾。在煤矿中自燃物主要是有自燃倾向性的煤炭。在整个矿井火灾事 故中,内因火灾占的比例很大。 2)外因火灾:可燃物在外界火源(明火或高温热源)的作用下,引起燃烧而 形成的火灾叫外因火灾。 2、消防分类 从选用灭火剂的角度出发,消防上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对火灾进行如下分 类: A类火灾:煤炭、木材、橡胶、棉、毛、麻等含碳的固体可燃物质燃烧形成的 火灾称为A类火灾。 B类火灾:指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丙酮等可燃液体燃烧形成的火 灾。 C类火灾:指煤气、天燃气、甲烷、乙炔、氢气等和可燃气体燃烧形成的火灾。 D类火灾:象钠、钾、镁等可燃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其特点是火源温度高。 3、其它分类方法 除上述两种常用分类方法外,还有按火源特性,可分为原生火灾与再生火灾; 按火源产生的位置,可分为井上火灾与和井下火灾等。 三、防灭火研究的内容 煤矿火灾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内容应围绕一个目标和三 个问题。一个目标就是防止矿井火灾发生,对于已发生的火灾要防止其扩大并最大 限度地减小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三个问题是:一火灾是如何发生的?其 内容主要是研究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各类火灾发生过程和特 点,这是防灭火的理论基础;二如何防止火灾发生?包括火源预测、火灾预防和预 报技术;三火灾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第二节 外因火灾及其预防
二、物质燃烧的充要条件物质燃烧是一种伴有放热、发光的快速氧化反应。发生燃烧必须具备的充要条件是:.1、必要条件1)有充足的可燃物;2)有助燃物存在。凡是能支持和帮助燃烧的物质都是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是含一定氧浓度的空气。3)具有一定温度和能量的火源。2、充分条件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点,生成热量大于散发热量。如果把燃烧比着一个由链体组成的圆环,则三要素是组成圆环的三个链体,如图11-2-1所示。如果组成圆环的三个链体缺少一个,或三个链体不相互连结,则将不能构成圆环,即缺少燃烧三要素之一,或三要素不相互作用,则不能形成火灾。火源可分为显火源和潜火源两种。所谓显火源即是以明火、高温的表面或灼热的物体的形式显露于空间,可燃物一日与其接触即可发生燃烧。如气焊和电焊产生的高温焊渣、燃着的香烟头等皆属于此类。所谓潜热源即是平时处于常温状态,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人员操作失误、设备零件故障、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有可能产生火花、放出热量和转化为高温热源。如具有短路危险的电缆接头、作高速相对运动的两固体接触面、不合格的炸药爆破等都属于潜热源。煤矿常见的外因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能热源:电(缆)流短路或导体过热:电弧电火花:烘烤(灯泡取暖):静电等。表10-2-1为我国部分电气火灾发火原因统计表。2)摩擦热:如胶带与滚筒摩擦、胶带与碎煤摩擦以及采掘机械截齿与砂岩摩擦等。表11-2-1电气火灾发火原因统计表次数发火原因占总数%变压器油24.253灯泡取暖6.38油浸起动电阻器12.12电力电容器12.12铠装电缆短路2.12139橡胶电缆短路83.9847合计1003)放明炮、糊炮、装药密度过大或过小、钻孔内有水、炸药受潮以及封孔炮泥长度不够或用可燃物(如煤粉、炸药包装纸等)代替炮泥等违反爆破操作规程的操作都有可能发生爆燃。放炮引起瓦斯燃烧或爆炸的例子在我国时有发生。4)液压联轴器喷油着火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多起火灾。5)明火(高温焊碴、吸烟),明火也是产生外因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火主要产生于加热器、喷灯、焊接和切割作业,烟头也时有酿成火灾的可能。二、外因火灾的预防1、我国的消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规定,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即是在消防工作中坚持重在预防的指导思想,在设计、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有关防火的规定,把防火放在首位。消防结合,即是在预防的同时积极做好灭火的物质和技术准备。2、防火对策
一、物质燃烧的充要条件 物质燃烧是一种伴有放热、发光的快速氧化反应。发生燃烧必须具备的充要条 件是: 1、必要条件 1)有充足的可燃物;2)有助燃物存在。凡是能支持和帮助燃烧的物质都是助 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是含一定氧浓度的空气。3)具有一定温度和能量的火源。 2、充分条件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点,生 成热量大于散发热量。如果把燃烧比着一个由链体组成的圆环,则三要素是组成圆 环的三个链体,如图11-2-1所示。如果组成圆环的三个链体缺少一个,或三个链体 不相互连结,则将不能构成圆环,即缺少燃烧三要素之一,或三要素不相互作用, 则不能形成火灾。 火源可分为显火源和潜火源两种。所谓显火源即是以明火、高温的表面或灼热 的物体的形式显露于空间,可燃物一旦与其接触即可发生燃烧。如气焊和电焊产生 的高温焊碴、燃着的香烟头等皆属于此类。所谓潜热源即是平时处于常温状态,在 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人员操作失误、设备零件故障、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有可能 产生火花、放出热量和转化为高温热源。如具有短路危险的电缆接头、作高速相对 运动的两固体接触面、不合格的炸药爆破等都属于潜热源。 煤矿常见的外因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能热源:电(缆)流短路或导体过热;电弧电火花;烘烤(灯泡取暖); 静电等。表10-2-1为我国部分电气火灾发火原因统计表。 2)摩擦热:如胶带与滚筒摩擦、胶带与碎煤摩擦以及采掘机械截齿与砂岩摩 擦等。 表11-2-1 电气火灾发火原因统计表 发火原因 次数 占总数% 变压器油 2 4.25 灯泡取暖 3 6.38 油浸起动电阻器 1 2.12 电力电容器 1 2.12 铠装电缆短路 1 2.12 橡胶电缆短路 39 83.98 合计 47 100 3)放明炮、糊炮、装药密度过大或过小、钻孔内有水、炸药受潮以及封孔炮 泥长度不够或用可燃物(如煤粉、炸药包装纸等)代替炮泥等违反爆破操作规程的 操作都有可能发生爆燃。放炮引起瓦斯燃烧或爆炸的例子在我国时有发生。 4)液压联轴器喷油着火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多起火灾。 5)明火(高温焊碴、吸烟),明火也是产生外因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火主 要产生于加热器、喷灯、焊接和切割作业,烟头也时有酿成火灾的可能。 二、外因火灾的预防 1、我国的消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规定,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 针。所谓预防为主,即是在消防工作中坚持重在预防的指导思想,在设计、生产和 日常管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有关防火的规定,把防火放在首位。消防结合,即是在 预防的同时积极做好灭火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2、防火对策
矿井火灾的防治可以采取下列三个对策:3E对策1)技术(Engineering)对策技术对策是防止火灾发生的关键对策。它要求从工程设计开始,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火灾产生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技术对策可分为:(1)灾前对策,灾前对策的主要目标是破坏燃烧的充要条件,防止起火:其次是防止已发生的火灾扩大。(A)防止起火,主要对策有:①确定发火危险区-潜在火源和可燃物共同存在的地方,加强明火与潜在高温热源的控制与管理,防止火源产生。②消除燃烧的物质基础。并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和设备,例如使用阻燃风筒、阻燃胶带,支架非未质化。③防止火源与可燃物接触和作用。在潜在高温热源与可燃物间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安装可靠的保护设施,防止潜在热源转化为显热源。例如,变电所安装过电流保护装置,防止电缆短路。(B)防止火灾扩大:有潜在高温热源的前后10m范围内应使用不燃支架。②划分火源危险区,在危险区的两端设防火门:矿井有反风装置,采区有局部反风系统。③在有发火危险的地方,设置报警、消防装置和设施。④在发火危险区内设避难确室。(2)灾后对策:主要有:①报警。采集处于萌芽状态的火灾信息,发出报警。②控制。利用已有设施控制火势发展,使非灾区与灾区隔离。③灭火。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灭火。④避难。使灾区受威协的人员尽快选择安全路线逃离灾区,或撤至灾区内预设的避难确室等待救援。2)教育(Education)对策教育对策包括知识、技术和态度教育三个方面。3)管理(法制(Enforcement))对策:制定各种规程、规范和标准,且强制性执行。这三种对策简称“三E”对策。前两者是防火的基础,后者是防火的保证。如果片面的强调某一对策都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三、预防外因火灾的技术措施如前所述,预防火灾发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火源产生,二是防止已发生的火灾事故扩太,以尽量减少火灾损失。(一)防止火灾产生1、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产生和存在。按《煤矿安全规程》及其执行说明要求严格对高温热源、明火和潜在的火源进行管理。2、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不得不用时应与潜在热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3、防止产生机电火灾。4、防止摩擦引燃(1)防止胶带摩擦起火。胶带输送机应具有可靠的防打滑、防跑偏、超负荷保护和轴承温升控制等综合保护系统;(2)防止摩擦引燃瓦斯。5、防止高温热源和火花与可燃物相互作用。(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其措施有:1、在适当的位置建造防火门,防止火灾事故扩大。2、每个矿井地面和井下都必须设立消防材料库。3、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在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4、主要通风机必须具有反风系统或设备,反风设施,并保持其状态良好。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煤炭自然机理
矿井火灾的防治可以采取下列三个对策:3E对策 1)技术(Engineering)对策 技术对策是防止火灾发生的关键对策。它要求从工程设计开始,在生产和管理 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火灾产生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技术对策可分为: (1)灾前对策,灾前对策的主要目标是破坏燃烧的充要条件,防止起火;其 次是防止已发生的火灾扩大。 (A)防止起火,主要对策有:① 确定发火危险区-潜在火源和可燃物共同存 在的地方,加强明火与潜在高温热源的控制与管理,防止火源产生。② 消除燃烧 的物质基础。井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和设备,例如使 用阻燃风筒、阻燃胶带,支架非木质化。③ 防止火源与可燃物接触和作用。在潜 在高温热源与可燃物间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④ 安装可靠的保护设施,防止潜在 热源转化为显热源。例如,变电所安装过电流保护装置,防止电缆短路。 (B)防止火灾扩大:①有潜在高温热源的前后10m范围内应使用不燃支架。 ②划分火源危险区,在危险区的两端设防火门;矿井有反风装置,采区有局部反风 系统。③在有发火危险的地方,设置报警、消防装置和设施。④在发火危险区内设 避难硐室。 (2)灾后对策:主要有:①报警。采集处于萌芽状态的火灾信息,发出报警。 ②控制。利用已有设施控制火势发展,使非灾区与灾区隔离。③灭火。迅速采取有 效措施灭火。④避难。使灾区受威协的人员尽快选择安全路线逃离灾区,或撤至灾 区内预设的避难硐室等待救援。 2)教育(Education)对策:教育对策包括知识、技术和态度教育三个方面。 3)管理(法制(Enforcement))对策:制定各种规程、规范和标准,且强制性 执行。 这三种对策简称“三E”对策。前两者是防火的基础,后者是防火的保证。如果 片面的强调某一对策都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预防外因火灾的技术措施 如前所述,预防火灾发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火源产生;二是防止已发生的 火灾事故扩大,以尽量减少火灾损失。 (一)防止火灾产生 1、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产生和存在。按《煤矿安全规程》及其执行说明要求 严格对高温热源、明火和潜在的火源进行管理。 2、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不得不用时应与潜在热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防止产生机电火灾。 4、防止摩擦引燃(1)防止胶带摩擦起火。胶带输送机应具有可靠的防打滑、 防跑偏、超负荷保护和轴承温升控制等综合保护系统;(2)防止摩擦引燃瓦斯。 5、防止高温热源和火花与可燃物相互作用。 (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其措施有: 1、在适当的位置建造防火门,防止火灾事故扩大。 2、每个矿井地面和井下都必须设立消防材料库。 3、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在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 4、主要通风机必须具有反风系统或设备,反风设施,并保持其状态良好。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一、煤炭自然机理
一百多年来,先后提出阐述煤炭自燃机理学说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黄铁矿作用学说、细菌作用学说、酚基作用学说、自由基作用学说、基团作用学说、电化学作用学说。氢原作用学说以及煤氧化合学说等。1951年苏联学者维谢洛夫斯基(BeceJIOBCKHi.B.C)等人提出,煤的自燃是氧化过程自身加速发展的结果。这种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分子的基链反应。二、煤的氧化特性从煤氧化合学说观点出发,认为评价煤的自燃倾向性,即化学活动性的最合适的指标应该是煤的吸氧速度。揭示了煤炭氧化规律如下:1、所有品种煤在常温下都吸氧,但吸氧速度不同。它取决手煤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2、煤的吸氧速度与所在空气中的氧浓度成正比,即dm/dt=UC11-3-1式中dm一单位重量煤在dt时间内吸氧量,ml/kg;U一吸氧速度常数,ml/(kg.h):C一空气中的氧浓度,%。3、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吸氧速度常数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即U-Uit-H11-3-2式中Ui一在t=1小时内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H一在对数坐标中直线方程倾角的正切,它表示吸氧速度随时间衰减的速度:4、吸氧速度常数U与煤自身温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U=U,e2.3B(t-to)11-30-3式中U一温度为t℃时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Uo一温度为to℃C时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B一比例常数,1/℃:其物理意义是吸氧速度随温度增加的速度。5、煤在氮气中加热后再冷却可使它的活性增加,并有重新恢复到原有活性的可能。6、吸氧速度常数U与粒度之间成复杂关系。没有接触过氧的新鲜煤粒度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吸氧速度也越大,但随时间衰减得也越快。三、自然发火与自然发火期1、.自然发火的定义在理论上,自然发火是指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被开采破碎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出现发火和冒烟的现象叫自然发火。在《矿井防灭火规范》中规定出现下列现象之一,即为自然发火。(1)煤因自燃出现明火、火炭或烟雾等现象:(2)由于煤炭自热而使煤体、围岩或空气温度升高至70℃以上:(3)由于煤炭自热而分解出CO、C2H4(乙烯)或其它指标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预报指标,并呈逐渐上升趋势。2、煤层自然发火期从(火源处的)煤层被开采破碎、接触空气之日起,至出现上述定义的自燃现象或温度上升到自燃点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叫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以月或天为单位。煤层的自然发火期取决于煤的内部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开采破坏后的堆积状态参数(分散度)、裂隙或空隙度、通风供氧、蓄热和散热等外部环境等因素
一百多年来,先后提出阐述煤炭自燃机理学说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黄铁矿作 用学说、细菌作用学说、酚基作用学说、自由基作用学说、基团作用学说、电化学 作用学说、氢原作用学说以及煤氧化合学说等。1951年苏联学者维谢洛夫斯基 (Веселовский.В.С)等人提出,煤的自燃是氧化过程自身加速发展的结果。这种 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分子的基链反应。 二、煤的氧化特性 从煤氧化合学说观点出发,认为评价煤的自燃倾向性,即化学活动性的最合适 的指标应该是煤的吸氧速度。揭示了煤炭氧化规律如下: 1、所有品种煤在常温下都吸氧,但吸氧速度不同。它取决于煤的分子结构和 物理化学性质。 2、煤的吸氧速度与所在空气中的氧浓度成正比,即 dm/dτ=UC 11-3-1 式中 dm—单位重量煤在dτ时间内吸氧量,ml/kg; U—吸氧速度常数,ml/(kg.h); C—空气中的氧浓度,%。 3、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吸氧速度常数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即 U=U1τ -H 11-3-2 式中 U1—在τ=1小时内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 H—在对数坐标中直线方程倾角的正切,它表示吸氧速度随时间衰减 的速度; 4、吸氧速度常数U与煤自身温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 U=U e2 3B(t-t ) 0 0 . 11-30-3 式中 U—温度为t℃时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 U0—温度为t0℃时的吸氧速度常数,ml/(kg.h); B—比例常数,1/℃;其物理意义是吸氧速度随温度增加的速度。 5、煤在氮气中加热后再冷却可使它的活性增加,并有重新恢复到原有活性的 可能。 6、吸氧速度常数U与粒度之间成复杂关系。没有接触过氧的新鲜煤粒度越小, 其表面积越大,吸氧速度也越大,但随时间衰减得也越快。 三、自然发火与自然发火期 1、自然发火的定义 在理论上,自然发火是指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被开采破碎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 触,发生氧化,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出现发火和冒烟的现象叫自然发火。在《矿 井防灭火规范》中规定出现下列现象之一,即为自然发火。(1)煤因自燃出现明火、 火炭或烟雾等现象;(2)由于煤炭自热而使煤体、围岩或空气温度升高至70℃以上; (3)由于煤炭自热而分解出CO、C2H4(乙烯)或其它指标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 超过预报指标,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2、煤层自然发火期 从(火源处的)煤层被开采破碎、接触空气之日起,至出现上述定义的自燃现 象或温度上升到自燃点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叫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以月或天为单位。 煤层的自然发火期取决于煤的内部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开采破坏后的堆积状态 参数(分散度)、裂隙或空隙度、通风供氧、蓄热和散热等外部环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