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想象和思维 本章主要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維: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 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第一节想象 想象的特点及功能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 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 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 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 动的结果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 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 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我们头脑 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 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 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 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孙悟空是人的特 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 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想象与思维 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 来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天清晨日出时,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 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 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也是日出时起程,以变化的速度 行走,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 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 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 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想象的种类
第五章 想象和思维 本章主要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 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第一节 想象 一、想象的特点及功能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 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 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 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 动的结果。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 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 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我们头脑 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 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 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 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孙悟空是人的特 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 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 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想象与思维 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 来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天清晨日出时,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 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 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也是日出时起程,以变化的速度 行走,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 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 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 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观察天上的白云时,有时把它想象成棉花,有时 又像仙女,有时又像野兽等:还有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这些 都是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 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 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而且不停地做梦呢?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硏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 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 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 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90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 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50-60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 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20—30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3 -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25%的时间 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 离奇性和逼真性是梦的两个特点。人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 情,而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做梦时,大脑皮 层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 梦虽然是无意想象,但它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梦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生理变化引起的。如小腿肚生疮,容易梦到被狗咬伤了腿。二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有人曾让自己 的助手在自己睡觉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当助手抓他的嘴唇和鼻子时,他梦到自己受 刑,遭到折磨,当助手在室内喷洒香水时,他梦到自己在逛鲜花店,当他的床铺在脑后部位突然塌 下时,他梦到自己被砍头了。三是大脑皮层神经联想的暂时接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容易抑制,就会 构成梦景。美国赫威发明缝纫机就是得之于梦的帮助,当时他的设计在缝纫针的环节上停滞了,百 思不解,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24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刺死,突然他 惊奇地发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般的小洞,这个启示使他顿悟出针眼应靠近针尖,从而解决了问题。 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时相的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 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 2、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发生混乱,第二信号系统 的作用失调,病人头脑中常常产生超常的幻觉。有些药物也会导致人产生幻觉,例如,大麻、迷幻 剂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随意想象经常在这种特殊的、 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在正常生活情况下,无意想象也经常发生。例如,学生上课时的“分 心”现象;诗人、作家的“浮想连翩”等。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 进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根据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 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观察天上的白云时,有时把它想象成棉花,有时 又像仙女,有时又像野兽等;还有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这些 都是无意想象。 1、梦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 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 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而且不停地做梦呢?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 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 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 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 90 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 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 50—60 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 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 20—30 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 3 —5 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 25%的时间 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 离奇性和逼真性是梦的两个特点。人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 情,而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做梦时,大脑皮 层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 梦虽然是无意想象,但它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梦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生理变化引起的。如小腿肚生疮,容易梦到被狗咬伤了腿。二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有人曾让自己 的助手在自己睡觉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当助手抓他的嘴唇和鼻子时,他梦到自己受 刑,遭到折磨,当助手在室内喷洒香水时,他梦到自己在逛鲜花店,当他的床铺在脑后部位突然塌 下时,他梦到自己被砍头了。三是大脑皮层神经联想的暂时接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容易抑制,就会 构成梦景。美国赫威发明缝纫机就是得之于梦的帮助,当时他的设计在缝纫针的环节上停滞了,百 思不解,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 24 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刺死,突然他 惊奇地发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般的小洞,这个启示使他顿悟出针眼应靠近针尖,从而解决了问题。 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时相的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 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 2、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发生混乱,第二信号系统 的作用失调,病人头脑中常常产生超常的幻觉。有些药物也会导致人产生幻觉,例如,大麻、迷幻 剂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随意想象经常在这种特殊的、 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在正常生活情况下,无意想象也经常发生。例如,学生上课时的“分 心”现象;诗人、作家的“浮想连翩”等。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 进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根据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 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 在阅读小说,听广播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活动场面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的过程。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等,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新形象不是 想象者自己独立的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现他人描述的形象,所以,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越详细,主 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但再造想象并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再现,而是依 据自己以往经验再造出来的,由于个体之间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每 个人再造出来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但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是人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帮助人们更加具体的、生动的 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观念和概念,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 象的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例如,学习古代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描述,通过 再造想象去获得历史知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创造新产品、新艺术、新作品、新理论时,人脑中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 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形象,而是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创作 的“阿Q”形象,工程师构建的建筑物的形象,发明家构思的新作品的形象等都是创造性的新形象。 因此,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是 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它比再造想象要复杂和困难。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在头脑里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例如,“阿Q”形象就是作者经过选取材料, 在高度的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来的,这当然要比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在头脑中 再造出“阿Q”的形象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 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个想象力指的就是创造想象的能力,可见创造想象在 科学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科学幻想中的形象 宗教迷信中的形象,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幻想不一定是有语言符号的描述所引起,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一定直接指向物质产品 的创造,所以,幻想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幻想是指向未来,代表着想象者目前所没有的东 西,与当前的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立即去实现,他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的东 西就是直接满足个人愿望的东西。例如,古书中所描述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 在当时就代表了人们的幻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幻想,现在都逐渐变成了现实。 根据幻想能否实现,又可以把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依据,能 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四化建设的理想,建设祖国边疆的理想等,这种对未 来的向往,顺乎潮流,合乎规律,只要为之奋斗,人们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 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寓言,一个懒惰的农夫在路 旁捡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便坐在树下,等着另外的兔子来送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 农夫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他的希望是一定要落空的。 所以,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想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 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它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 观进程,对人的精神起着瓦解和销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 的理想,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 在阅读小说,听广播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活动场面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的过程。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等,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新形象不是 想象者自己独立的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现他人描述的形象,所以,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越详细,主 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但再造想象并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再现,而是依 据自己以往经验再造出来的,由于个体之间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每 个人再造出来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但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是人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帮助人们更加具体的、生动的、 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观念和概念,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 象的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例如,学习古代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描述,通过 再造想象去获得历史知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创造新产品、新艺术、新作品、新理论时,人脑中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 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形象,而是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创作 的“阿 Q”形象,工程师构建的建筑物的形象,发明家构思的新作品的形象等都是创造性的新形象。 因此,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是 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它比再造想象要复杂和困难。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在头脑里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例如,“阿Q”形象就是作者经过选取材料, 在高度的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来的,这当然要比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在头脑中 再造出“阿Q”的形象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 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个想象力指的就是创造想象的能力,可见创造想象在 科学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科学幻想中的形象, 宗教迷信中的形象,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幻想不一定是有语言符号的描述所引起,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一定直接指向物质产品 的创造,所以,幻想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幻想是指向未来,代表着想象者目前所没有的东 西,与当前的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立即去实现,他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的东 西就是直接满足个人愿望的东西。例如,古书中所描述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 在当时就代表了人们的幻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幻想,现在都逐渐变成了现实。 根据幻想能否实现,又可以把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依据,能 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四化建设的理想,建设祖国边疆的理想等,这种对未 来的向往,顺乎潮流,合乎规律,只要为之奋斗,人们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 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寓言,一个懒惰的农夫在路 旁捡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便坐在树下,等着另外的兔子来送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 农夫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他的希望是一定要落空的。 所以,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想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 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它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 观进程,对人的精神起着瓦解和销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 的理想,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他要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 抽取出必要的原素,进行加工,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综合 综合就是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例如,神话故事中美人 鱼的形象,就是把美丽的少女的头与鱼的身子组合在一起;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把猴子和人的某些特 征组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也有运用这种方式的,例如水陆两用的坦克,就是把坦克与 船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这种形成方式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和方面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 的,而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把分析出来的事物的各种特征重新配置,综合起来,构成人们所渴求的 形象,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二)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例如,千手观音就是对观音的手进行夸张后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还有七头龙、九头鸟、《西游记》中 大人国、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新形象。夸张也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者往往通过夸张的描述,在读者头脑里形成较形象具体的想象 (三)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神话故事里面所描 述的,海里有龙王,天上有雷公、王母,月亮上有嫦娥等。这些形象就是用拟人化的方法想象出来 的 (四)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形成新形象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 它首先要对某一类型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找出其共同的具有典型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特 征,然后在某一对象身上生动、具体并且集中地表现出来。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 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就是来自各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创造,也 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在谈艺术创作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是由 他的社会集团中、各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 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和尚、小商人、工人。典型化使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 更逼真,更感人。 四、想象的作用 1、预见作用 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 再进行某项工作,比如做一张桌子,要先想出桌子的形状、长、宽和高等。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更 是如此,例如,科学家的发明、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所有这些 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超前认识基础上。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2、补充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例如宇宙间的星球,原始人类生活 的情景,历史上的事件等,这些遥远的东西,人们要直接感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代替作用 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 或实现。例如,儿童想当一名医生,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扮 演医生的角色,给布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从而满足自己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通过想象来满足 实际上难以满足的愿望是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他要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 抽取出必要的原素,进行加工,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综合 综合就是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例如,神话故事中美人 鱼的形象,就是把美丽的少女的头与鱼的身子组合在一起;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把猴子和人的某些特 征组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也有运用这种方式的,例如水陆两用的坦克,就是把坦克与 船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这种形成方式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和方面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 的,而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把分析出来的事物的各种特征重新配置,综合起来,构成人们所渴求的 形象,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二)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例如,千手观音就是对观音的手进行夸张后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还有七头龙、九头鸟、《西游记》中 大人国、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新形象。夸张也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者往往通过夸张的描述,在读者头脑里形成较形象具体的想象。 (三)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神话故事里面所描 述的,海里有龙王,天上有雷公、王母,月亮上有嫦娥等。这些形象就是用拟人化的方法想象出来 的。 (四)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形成新形象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 它首先要对某一类型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找出其共同的具有典型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特 征,然后在某一对象身上生动、具体并且集中地表现出来。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 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就是来自各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创造,也 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在谈艺术创作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是由 他的社会集团中、各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 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和尚、小商人、工人。典型化使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 更逼真,更感人。 四、想象的作用 1、 预见作用 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 再进行某项工作,比如做一张桌子,要先想出桌子的形状、长、宽和高等。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更 是如此,例如,科学家的发明、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所有这些 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超前认识基础上。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2、 补充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例如宇宙间的星球,原始人类生活 的情景,历史上的事件等,这些遥远的东西,人们要直接感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 代替作用 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 或实现。例如,儿童想当一名医生,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扮 演医生的角色,给布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从而满足自己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通过想象来满足 实际上难以满足的愿望是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心理健康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例 如,我们想象自己右手靠在燃烧的火炉旁,左手握着冰块,过一段时间两手温差最大可达3℃ 4℃;想象令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这些都表明了想象对机 体的调节作用 总之,想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不可能亲自 感知的世界,而且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特别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 第二节思维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 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 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 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 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 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 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 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人们 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 概括性促使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 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 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 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 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 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互相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的认识事物,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有关 的概括性理论知识。例如,气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因为他们根据掌握了的 气象学理论知识对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的结果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手操作 边思考。3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动作思维。例如,幼儿在做“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游
4、 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例 如,我们想象自己右手靠在燃烧的火炉旁,左手握着冰块,过一段时间两手温差最大可达3℃—— 4℃;想象令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这些都表明了想象对机 体的调节作用。 总之,想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不可能亲自 感知的世界,而且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特别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 第二节 思维 一、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 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 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 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 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 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 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 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人们 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 概括性促使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 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 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 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 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 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互相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的认识事物,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有关 的概括性理论知识。例如,气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因为他们根据掌握了的 气象学理论知识对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的结果。 二、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手操作 一边思考。3 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动作思维。例如,幼儿在做“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