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 人类学学报 13卷 能是两性差别而不是不同种的差别 Maboko岛是否有肯尼亚古猿,曾长期争论,1973年Yale- Kenya发掘队在 Maboko岛开始发掘工作,在80年代,由于对该岛的野外工作,K, africanus的系统地 位和地层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34颗单独的牙齿和一段尺骨近端的被发现,此外还发现 了一件相对完整但严重变形的下颌骨,根据这些新材料和对以前发现的标本的重新估价, 认为K. wickeri与 Sivapithecus的关系远比它与K. africanus为密切( Ishida,1984; Pickford, 1985, 1986). 1987-1989年在 Maboko岛的有控制的发掘中,发现了肯尼亚古猿的32件新标本 由该岛发现的肯尼亚古猿的标本,现在总共有75件,正在进行研究中 此外,在肯尼亚 Baringo区 Tugen Hills基部的 Kipsaramon的一个广泛的地点复合 群是本世纪70年代中发现的 大型的人猿超科成员化石来自地点复合群中的以下3个单独的地点 1. BPRP X091地点发现一距骨破块,其形态可与 Proconsul major相比,但也与 Kalodirr的 Afrc aihec有些共同性状.其年代稍大于156百万年前 2. BPRP K089地点发现一下右第二日齿很象 P. major的,另一近侧趾骨的远端部 分,与 Proconsul或 Afro pithecus相似,其年代约为155百万年前 3. BPRP K122地点发现40颗牙齿,大部分多少是完整的,全是恒齿,其年代大约为 153百万年前 这些牙齿和其他化石可与 Kenyapithecus相比,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其尺寸较 小,上颌较长,下颌的颊舌宽较大。总的来说,表明这些标本是从一较原始的到较为现代 化的过渡类型 非洲古猿( Afropithecus是1985-1986年在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西岸 Lothidok range 的 Kalodirr一个中新世地点发现的,有19件头骨化石标本,包括一具颅骨的部分,几块 下颌骨破片和一些单个的牙齿( Leakey& Leakey1987, Leakey et al,1988)1990年又发现 块下颌骨和上领骨破片,带有保存很好的上下齿列的后部,但其前部齿列大部缺失 Lothidok range的动物群有4个时代,其中3个都有人猿超科成员的化石,最早的 动物群来自 Losodok的 Eragaleit段,其时代为晚渐新世,介于24-27.5百万年前之间 在 Kalodirr和 Moruorot两地点,发现有非洲古猿化石,来自 Kalodirr和 Laserte段,其 时代为最晚早中新世,年代介于178-168百万年前之间.最晚的是 Alatum段,发现 有肯尼亚古猿,其年代小于132百万年前 Kalodirr标本与其他中新世人猿超科成员标本相比,显示非洲古猿与Buuk的大型 人猿超科成员标本,与 Ad Dabatiyah出土的 Heliopithecus标本以及 Moroto的腭骨有亲 缘关系.有人( David Begun)认为 Helicpithecus就是非洲古猿,它们都有向颊侧扩张的臼 齿和前臼齿,特别是P4.非洲古猿的硕大低冠的犬齿与来自 Moroto, Napak,和 Songhe 的标本相似,其犬齿后凹( postcanine fossa)和扩大的前白齿与 Fort Ternan的 Kenyapithecus wickeri相似,但与后者的下颌形态不同,后者有明显缓缓倾斜的 subincisive planum 非洲古猿两性分异的程度还不能解决 特卡纳盆地的许多中新世地点,其古环境至少是部分森林( Partial forest)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 ·359 非洲古猿的标本共有45件,包括颅骨和颅后骨骼,可与其他地点的中新世古猿化石 进行很好的对比。它与较早的埃及古狼具有共同的原始性状是最有趣的,它与较晚的肯尼 亚古猿也有共同的性状,可能表示其亲缘关系 6.奥太维古猿( Otavipithecus) Glenn C. Conroy(1992)报道,从纳米比亚北部奥太维( Otavi)地区的喀斯特填充的 角砾岩中发现了一件右下领体,带有P4-M3的齿冠,P3的部分齿冠和齿根,犬齿的部 分齿根,全部4个门齿和齿槽以及左犬齿的部分齿棺.下颌骨的独特性状与非洲和欧亚发 现的其他中中新世的人猿超科成员不同,代表南非在南方古猿阶段以前的古猿进化的唯 化石证据,伴生动物群的时代为中中新世后期,大约为13±1百万年前,定名为 Otavipithecus namibiensis 在肯尼亚和乌干达的赤道以南的地方,这是首次发现的中新世猿化石 在肯尼亚和欧亚大陆,曾有几个地点发现了肯尼亚百狱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西瓦古 猿, otavipithects与它们相比,既具有一些共同点也有-些不同点.其系统位置不能肯 定,最大的可能是中新世的体型大的人猿超枓成员 7.埃及中新世的新灵长关 虽然早期的猿超科成员的颅骨是很少见的,而 Fayum的埃及古猿( Aegyptopithecus zeuxIs)却有保存得特别好的几块颅骨的部分,特别是三块很好保存的面骨。虽然这种古 猿只有猕猴那样大小,可是与比它大得多的非洲古猿相比,却显示出很多相似点,相对来 说,也有较少的一些差别,但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在尺寸的大小 近几年来,对北埃及中新世化石地点的发掘发现了一些灵长类.在 Moghara组中发 现的灵长类,似有两类.一类以五具下颌骨为代表,是远古猴 Prohylobates tandyi,另 类为较大的灵长类,有一近乎完整的右肱骨,肱骨千的近侧端后屈( retroflexed),类似 Aegypto pithecus,其独特的形态介于地质年代更老得多的和稍晚的古猿之间 8.匈牙利的古猿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克雷佐艾(M. Kretzoi)在匈牙利东北部的鲁达班雅 ( Rudabanya)发现的古猿化石,有大小两种,较小的定名为鲁达古猿( Rudapithecus),较 大的定名为博瓦古猿( Bodvapithecus),一般认为两者是同一属的两性个体,归人森林古猿 类 9.禄丰古猿 从1975年起,在我国云南禄丰县石灰坝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包括颅骨5 具、上下颌骨40多件,牙齿1000多颗 化石有大小两型,原先大型的被定为西瓦古猿,小型的为腊玛古猿,以后认为两者不 是种属差别,而是两性差别。1987年改名为禄丰古猿( Lufengpithecus).它们可能是向南 方古猿和非洲猿类方向进化的一种类型,或与之接近的类型 10.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对中新世古猿的研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在亚欧非三洲的中新世繁衍的多种大型古猿,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或很 少有它们的化石发现.在亚洲从距今大约500万年前起,在欧洲从距今大约1,000 万年前起,在非洲则更糟,从距今大约1,300万年前起,没有或很少有古猿化石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