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6.1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的概念、目的、作用与分类。 重点难点:控制网的作用与分类。 课程内容 、控制测量 (controlsurvey) 1、目的与作用 (1)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控制误差的积累 (3)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有关名词 (1)小地区(小区域):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 (2)控制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 (3)控制网: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 (4)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3、控制测量分类 (1)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2)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3)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 量 (4)按区域分:国家控制测量、城市控制测量、小区域工程控制测量 二、国家控制网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
1 第六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6.1 概 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的概念、目的、作用与分类。 重点难点:控制网的作用与分类。 课程内容: 一、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 1、目的与作用 (1)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控制误差的积累 (3)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有关名词 (1)小地区(小区域):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 (2)控制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 (3)控制网: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 (4)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3、控制测量分类 (1)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2)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3)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 量 (4)按区域分:国家控制测量、城市控制测量、小区域工程控制测量 二、国家控制网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
控制,并为确定地球的天头和大小提供研究资料。国家控制网是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方法 建立的。 平面控制网: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二、三、四等三角网 triangulation network)组成 高程控制网: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二、三、四等水准网( leveling network)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P92图6-1,6-2 三、小区域(15km2以内)控制测量 平面:国家或城市控制点一一首级控制一一图根控制 高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一一三、四等水准一一图根点高程。 P93表6-1,6-2,P94表6-3,6-4 课后作业 P17页第1-3题
2 控制,并为确定地球的天头和大小提供研究资料。国家控制网是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方法 建立的。 平面控制网: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二、三、四等三角网(triangulation network)组成。 高程控制网: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二、三、四等水准网(leveling network)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P92 图 6-1,6-2 三、小区域(15km2以内)控制测量 平面:国家或城市控制点——首级控制——图根控制。 高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三、四等水准——图根点高程。 P93 表 6-1,6-2,P94 表 6-3,6-4 课后作业: P117 页第 1-3 题
§62导线测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的概念、布设形式、外业工作、内业计算 重点难点: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课程内容: 导线的定义 1.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2.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带状地区(如:公路、铁路和水利)、隐蔽地区、城建区、 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 导线布设形式 根据测区情况和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 1.闭合导线 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 2.附合导线 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 3.支导线 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2个,一般仅作补点使用。 此外,还有导线网,其多用于测区情况较复杂地区。 、导线的外业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测水平角——转折角(左角、右角)、连接角 3、量水平边长 四、导线的内业计算 )几个基本公式 1.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3 §6.2 导 线 测 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的概念、布设形式、外业工作、内业计算。 重点难点: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课程内容: 一、 导线的定义 1.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2.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带状地区 (如:公路、铁路和水利) 、隐蔽地区、城建区、 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 二、 导线布设形式 根据测区情况和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 1.闭合导线 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 2.附合导线 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 3.支导线 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 2 个,一般仅作补点使用。 此外,还有导线网,其多用于测区情况较复杂地区。 三、导线的外业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测水平角——转折角(左角、右角)、连接角 3、量水平边长 四、导线的内业计算 (一)几个基本公式 1.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前=后+B±180 或a的=a后-B右±180° 注意:若计算出的am>360°,则减去360°: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2.坐标正算公式 由A、B两点边长D和坐标方位角αA计算坐标增量。见图有: Ax= d AB COS C DaB sin aaB 其中:△XAB=XB-XA;△YAB=YBYA 坐标反算公式 由A、B两点坐标来计算aA、DAB xo+△ iga AB Ax AB aA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AxAB、△yAB AB=rB-xA (2)计算aA (3)根据△x 的正负号来判断a,所在的象限 a)AxB>O且yB>0则为一象限。a1B=aB b)AxAB<0且AyAB>0则为二象限。a1B=180°-a酸 c)Axa<0且AyA<0则为三象限。aB=180°+aA酸
4 前 = 后 + 左 180 或 前 = 后 − 右 180 注意:若计算出的 前 >360°,则减去 360°;若为负值,则加上 360°。 2.坐标正算公式 由 A、B 两点边长 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计算坐标增量。见图有: AB AB AB AB AB AB y D x D sin cos = = 其中:ΔXAB=XB-XA; ΔYAB=YB-YA 3.坐标反算公式 由 A、B 两点坐标来计算αAB、DAB 2 2 AB AB AB D = x + y AB AB AB x y tg = AB 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 AB x 、 AB y AB B A AB B A y y y x x x = − = − (2)计算 AB锐 AB AB AB x y arctg 锐 = (3)根据 AB x 、 AB y 的正负号来判断 AB 所在的象限。 a) xAB 0且yAB 0 则为一象限。 AB = AB锐 b) xAB 0且yAB 0 则为二象限。 AB =180°- AB锐 c) xAB 0且yAB 0 则为三象限。 AB =180°+ AB锐
d)△xa>O且Aya<0则为四象限。a=360°-aA e)△xA=0且AyAB>0则a42=90° f)AxAB=0且AyAB<0则aAB=270 (二)导线计算过程 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一计算各边坐标增量一一推算各点坐标。 (三)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闭合差:f=∑m->n=(B+A2+…+B)-(m-280 计算限差:=±40n (图根级) 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B=B+n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有: f=∑Ax测-∑Ar理=∑ f=∑4测-∑4y理=∑y测 导线全长闭合差:f=V/2+2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1/XXX D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l/2000(图根级),则将∫、,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 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5 d) xAB 0且yAB 0 则为四象限。 AB =360°- AB锐 e) xAB = 0且yAB 0 则 AB =90° f) xAB = 0且yAB 0 则 AB =270° (二)导线计算过程 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计算各边坐标增量——推算各点坐标。 (三)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闭合差: f =测 −理 = (1 + 2 + + n ) − (n − 2)180 计算限差: f 容 = 40 n (图根级) 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n f V − = 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i = i +V ˆ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有: = − = = − = 测 理 测 测 理 测 f y y y f x x x y x 导线全长闭合差: 2 2 x y f = f + f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XXX D f K = =1/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 K<1/2000(图根级),则将 x f 、 y f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 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