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 复制 同源染色体联会(偶线期 B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偶线期到双线期) 终变期 四分体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 P F1 (复制) 同源染色体联会(偶线期) 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偶线期到双线期) 终变期 四分体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 BBb b 图4-5交换过程图解 1931年斯特恩( Stern,C.)、克赖顿( Creighton,H.B.)、麦克林托克( McClintock, B.),分别从果蝇和玉米的实验中,直接观察证实了交换的发生。概括介绍如下 (一)斯特恩的试验 他首先选定了雌果蝇的两条带有标记的X染色体做为观察对象,这两条有标记的染色 体,一条是断裂的,但仍带有一个着丝点,在这部分染色体上带有肉色眼基因(c)和棒眼基 因(B),一条是带有Y染色体的钩形部分的,在这条染色体上带有红色眼基因(C)和正常 眼基因(b),这种特定的材料,是通过处理、杂交和选择得来的。用这种雌果蝇与隐性纯合 体雄蝇杂交,结果产生了四种类型的后代:肉色棒眼、红色非棒眼、肉色非棒眼和红色棒眼 (图4-6)。显然,后两种的出现是由于交换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这种特殊品系的果 蝇进行杂交,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进行细胞学检查,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后代中的交换型染 色体,和非交换型染色体。在红色棒眼的雌果蝇里,在断裂的X染色体上又附加了Y染色体 的钩状部分的片断,在肉色非棒眼的雌果蝇里,一个X染色体不仅不是断裂的,而且也不附 有Y染色体的片断,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另一条X染色体都是来自父方,都是正常型,因而就 充分证实了一对同源染色体间确实发生过对应节段的交换,从而导致了两个等位基因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Bb ♀ 红色棒眼 肉色非棒眼 精子 ④?( ( 时色眼时,两色样 ♀ 非互换 红色非棒眼 红色非棒眼 卵子 肉色非棒眼 肉色非棒眼 ♀ 互换 红色棒眼 图4-6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 间的交换,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二)克赖顿和麦克林托克的试验 以玉米为材料,证实了交换的发生。同样是用两条带有标记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分析—即 第九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有色基因C和糯质基因wx,它的标志是一端带有一个染 色结(knob,另一端则附加了由第八染色体易位而带来的片断,另一条染色体是正常的,带 有无色基因c和非糯质基因Wx.这种个体在形成配子时,即发生不同区段的交换,所得结果 如下(图4-7)。 区段1区段Ⅱ 具染色结的染色体 Wx 不具染色结的染色体 来 5 亲本型配子 重组发生在区段1重组发生在区段Ⅱ重组发生在重组发生在区段Ⅱ 的区段和 图4-7交换的细胞学证据(据 McClintock)
*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五、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1.尽管在发生交换的孢(性)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中,亲 本型和重组型配子各占一半,但是双杂合体所产生的 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孢母细 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交换 2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 并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相等,两种亲本型配子的 比例相等
五、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1. 尽管在发生交换的孢(性)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中,亲 本型和重组型配子各占一半,但是双杂合体所产生的 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孢母细 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交换。 2. 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 并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相等,两种亲本型配子的 比例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