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张淳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 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 连告罢 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 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刖 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 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 讼,因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 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 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 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 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 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 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 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 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 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 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 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斗米:张浮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 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 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 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 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 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先自《明史张淳传》)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 【注释】 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 晷():日影。喻时光。赀():计算。亟():屡次:()急 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 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小仇。辜():罪 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 政 【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 和百姓平时太多*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 (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 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 8.苏绰 (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 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6.张淳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黠,连告罢 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 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 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 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 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 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 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 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 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 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选自《明史·张淳传》) 【注释】 晷( ):日影。喻时光。赀( ):计算。亟( ):屡次;( )急迫。 睚眦(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小仇。辜( ):罪。 【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 和百姓平时太多*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 (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 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 (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 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 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 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 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 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 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 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 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 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 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 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 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 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 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 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 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 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 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 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 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 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 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 政。 8. 苏 绰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笋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注 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 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 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 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 请教后再决定。各部门发布的公文,苏绰又为 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 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 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 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 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 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 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于是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 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 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 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随从的人,没有一个 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周文整衣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允许问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 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 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赞赏他,于是留住苏绰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 端正地跪坐着,不觉膝行移坐到了坐席的前端。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 厌倦。第二天一早上朝,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 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 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 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 信日益深厚 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 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业。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 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 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 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 役。周文帝非常重视这六条诏书,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令各部门官员熟 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 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 陆注]文,即周文帝宇文泰。 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 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对他没有 一点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 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可以了。苏绰常 【注释】 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 罟():用网捕鱼。诘():责问 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于任上,时年49岁 【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 9.陈轸 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 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注〕 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 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 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 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 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 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 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 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周文整衣 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 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 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 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 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 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 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 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 十九。 [注]周文,即周文帝宇文泰。 【注释】 罟( ):用网捕鱼。诘( ):责问。 【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 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 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 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 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后再决定。各部门发布的公文,苏绰又为 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 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 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 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于是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 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 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随从的人,没有一个 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允许问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 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 赞赏他,于是留住苏绰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 端正地跪坐着,不觉膝行移坐到了坐席的前端。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 厌倦。第二天一早上朝,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 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 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 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业。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 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 役。周文帝非常重视这六条诏书,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令各部门官员熟 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 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 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对他没有 一点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 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 可以了。苏绰常 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 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于任上,时年 49 岁。 9. 陈 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於秦王 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 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 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件事不单是张仪 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 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 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 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作为自己的 尽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於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 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 卖仆妾不出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於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 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 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 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於秦 t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索隐轸语犀首,言我故来, 过 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 欲有教汝之事,何不相见。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 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 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柰何?"曰: 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 "田需(时为魏相也。)约诸侯从〔8)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於王曰:‘臣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陈轸问:“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 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於王。'王虽许公 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问道:“怎么办呢? 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於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 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 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 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 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 於犀首。轸遂至秦。 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燕、赵两国 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 一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 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 【注释】 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 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1)期年:一整年。期,音j。(2)异日:另外的日子。 厌事:形容 担任的事多。厌:通“餍 (4)田需:时为魏相。(5)谒:到一去。(6) 虽:即使。(7)陈:列。(8)从:通"纵",合纵 10.范滂 【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 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 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 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后诏三府掾属举 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 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 陈轸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 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於秦王 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 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 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 尽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於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 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於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 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於秦。 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索隐轸语犀首,言我故来, 欲有教汝之事,何不相见。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 “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柰何?”曰: “田需(时为魏相也。)约诸侯从〔8〕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於王曰:‘臣 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於王。’王虽许公, 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於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 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 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 於犀首。轸遂至秦。 ——选 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 〔1〕期年:一整年。期,音 jī。〔2〕异日:另外的日子。〔3〕厌事:形容 担任的事多。厌:通“餍”,饱。〔4〕田需:时为魏相。〔5〕谒:到-----去。〔6〕 虽:即使。〔7〕陈:列。〔8〕从:通"纵",合纵。 【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 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 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 陈轸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 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 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件事不单是张仪 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 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作为自己的 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 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 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 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 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 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 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 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陈轸问:“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 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问道:“怎么办呢?” 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 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 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 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燕、赵两国 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 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 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 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 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10.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 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 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后诏三府掾属举 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 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