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充通大 1896 1920 1987 200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海 《世界华文文学专题》 Study on the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主讲人:汪云霞 1B5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AO TONG
1896 1920 1987 2006 《世界华文文学专题》 Study on the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主讲人:汪云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游充通大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一.阅读文学经典,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树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识 四.训练思维能力,达到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融合 // AGUALIAO TONG UNIVEDSIT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一.阅读文学经典,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树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识 四.训练思维能力,达到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融合
上游充通大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阅读经典: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1.思路的调整:从中文专业课到通识课 专业课:注重文学历史线索描述,思潮流派的介绍等。 通识课:重在介绍经典、阅读经典、感悟经典。 ©2.经典的选择 研究对象时空范围广泛,需要精心选择。 选择的标准: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包容性。 3.文学鉴赏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熏陶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经典,通过阅读、分析和领悟,使学 生感受到以汉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它所蕴含的独特审美 情趣和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一 阅读经典: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1.思路的调整:从中文专业课到通识课 专业课:注重文学历史线索描述,思潮流派的介绍等。 通识课:重在介绍经典、阅读经典、感悟经典。 2.经典的选择 研究对象时空范围广泛,需要精心选择。 选择的标准: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包容性。 3.文学鉴赏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熏陶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经典,通过阅读、分析和领悟,使学 生感受到以汉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它所蕴含的独特审美 情趣和艺术魅力
上浒充通大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二树立“世界文学”观念和《全球化》视野 “世界华文文学”之“世界性” 1.地域性的突破,“世界文学”的观念。 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它突破了国别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只要 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都属于华文文学。 因此,我们可以从“世界文学”的广泛视野中去探究华文文学的审美 特征和审美规律。还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将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 文学进行比较。 2.文化的融合,全球化的视野。 世界华文文学的特征: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 GH AI JIAO TONG UNIVE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二 树立“世界文学”观念和“全球化”视野 “世界华文文学”之“世界性” 1. 地域性的突破, “世界文学”的观念。 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它突破了国别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只要 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都属于华文文学。 因此,我们可以从“世界文学”的广泛视野中去探究华文文学的审美 特征和审美规律。还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将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 文学进行比较。 2.文化的融合,全球化的视野。 世界华文文学的特征: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
上浒充通大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识 “世界华文文学”之“华文性” 1.故土情结、文化乡愁与精神家园 对于“乡土中国”的书写 对于“现实中国”的关切 对于“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望 2.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共有精神家园的创造 化的同时精神的重。凹 培养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精神 1三三■ 3.中华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扬 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
课程目标 1896 1920 1987 2006 三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识 “世界华文文学”之“华文性” 1.故土情结、文化乡愁与精神家园 对于“乡土中国”的书写 对于“现实中国”的关切 对于“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望 2.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共有精神家园的创造 培养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精神 3.中华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扬 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 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